正在崛起!深圳青年美术大展呈现“深二代”艺术家群像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3-03-13 20:09
微信图片_20230313181042.jpg

近日,“青年视界——2022 深圳青年美术大展”在深圳红立方龙岗区公共艺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深圳美术馆、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办,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支持,共展出120件(组)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影像、新媒体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媒介的作品。展览将持续展出至3月31日。

立足于深圳本土的“深圳青年美术大展”是发掘深圳本土新兴美术家的重要途径,也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可持续的创作交流平台。此次展览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共收到投稿作品1703件(组),通过评审委员会依据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行评选,最终选出120件(组)作品入围展览。这些入选的青年艺术家,60%以上是“深二代”,其中很多又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他们以全新的视野,进入当代艺术创作,为深圳带来活力的艺术表达。从这些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可以看到一个正在崛起的“深二代”艺术家群像。

 

“青年艺术是深圳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

 

深圳是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当代艺术的发展在各个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拥有不同身份和背景的新一代青年艺术家群体聚集在这里,选择了丰富多样的创作形式以表达对自身与社会环境的观察探讨与思考。艺术作品表达呈现的差异化反映了当代深圳青年群体在艺术实践和观念上的开放性、包容性特点。“青年视界——2022 深圳青年美术大展”是近年规模较大的深圳青年艺术家作品的集结与展示,此展于2019年、2021年成功举办过两届,每一届都以推举新人为目标,在这个展览上会看到很多艺术新人冒出来。

土生土长的“深二代”胡明曦就是今年首次参与该展事的年轻艺术家,她的装置作品《浮光掠影系列》被展示在主展厅入口处很是抢眼的位置。展览主要发起人之一、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长、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陈俊宇告诉南都记者,这届入选的“深二代”青年艺术家占60%以上。陈俊宇表示,这个展览的主要特征就是始终有新生艺术力量的加入,每一届的入选艺术家都不同。而自己每次参与其中,依然会被这个展览里锐意上进,生生不息的青春气息所打动,这个展览在深圳这座青年之城能够发展壮大,这很恰当地诠释了青年艺术是这个城市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从整个的业界或者艺术界来说,有一个大型青年美术大展意义很重大。老的艺术家可以在年轻的艺术家身上看到变化,或者更年轻的艺术家可以在这些已经崭露头角的艺术家里面看到一股闯劲,展览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王子蚺介绍,“深圳青年美术大展”是一项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具有学术性、持续性和公益性的年度青年美展。旨在为深圳青年艺术家提供交流与展示平台,激发并唤起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与灵感,在尊重艺术家个性与艺术选择的前提下鼓励大家创造出既尊重艺术规律又能彰显自己艺术语言符号的佳作,推动深圳青年美术不断涌现出新的优秀作品与艺术家,进而为深圳美术注入新鲜血液,壮大创作队伍,助推深圳文化艺术的发展。展览前两届,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和良好赞誉。今年项目获得了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支持,展览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效应持续增强,展览征稿启事发布后得到了深圳乃至大湾区和全国青年艺术家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参展作品类别多样,创新意识强,让我们感受到了青年美术家朝气蓬勃、多元创新的精神与活力。

 

800x600_640ef763b49a3.jpg

800x600_640ef791accaa.jpg

800x600_640ef794b0cba.jpg

800x600_640ef79367386.jpg

800x600_640ef796bb454.jpg


“深二代”艺术家正在共同建构深圳当代青年文化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丁澜翔博士在看完展览后表示,从此次展览可以看到青年艺术家对于当代生活的观察非常敏锐,而且可以把这种敏锐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一种跨媒介或者是新的媒介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表达透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意。本届参展艺术家构成上跟往届都有很大的区别,展现了深圳青年美协未来的一个面向,希望深圳的青年美术就像深圳城市一样,引领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勇立当代艺术的潮头。

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会长游江参加了三届展览的评审,他表示,在评审中看到的图片和实际的展场的作品其实有很大的差别,尤其很多作品,在展场中观赏时,材料与视觉呈现等,都会感觉眼前一亮,有种感官的刺激。回顾这三届的展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是,今年参展的艺术家越来越多元化了,这一代人正在共同建构深圳当代青年文化、深圳本土艺术的一个面貌。尤其是有留学背景的艺术家,选择用一些装置和影像的结合的作品,选择用一种跨界融合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创作——自己对于生、对于文化的、对于世界的认知,以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个体的生命的体验都通过作品呈现出来,这已经是在不断地拓展艺术本体语言的边界,它已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看到的当下青年艺术家创造的一个新的特别重要的领域。

坪山美术馆副馆长李耀认为,深圳青年艺术家队伍越来越壮大,梳理近十年的深圳青年艺术家名单,包括这次展览上看到众多新的青年艺术家,可以看到今天深圳青年艺术的一个基本的格局。深圳经过40 年的积淀之后,已经到了可能会迎来一个爆发期的临界点。我们这代人有可能去参与定义一个深圳性、深圳青年的构成与当代青年新文化的生成,这是很令人欣慰的一件事。众多90后、00 后,从国外学成乐意回到深圳,他们已经登上了舞台,他们的想象力,他们的问题意识、敏感度,其实是完全可以超越一种代际的局限性,可塑性是非常大的。从宏观的面上讲,其实未来是在他们的手上,而且我们应该去创造这么一个局面,去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钟瑞军认为,这个展览有着明显的青年美展的特征,也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深圳的地域性,有种荷尔蒙的青春气息,很现代,青年艺术家都在积极地寻找他的表现力和他的表现语言,基本上每个人都不一样。“我觉得艺术就两件事情,第一个一定要有情感,第一个就要与众不同,我认为从现场作品看,这些青年艺术家做到了。青年艺术家们很关注现在的热点,很时尚的一些热点,一些重大事件,在他们的作品有所体现。他们很善于去表达他们的情感,看完他们的作品,大概知道他要表达什么,而且来得很直接,很强烈。”

 

 

 

“深二代”艺术家群像

 

胡明曦:参展作品是对当下在深圳生活的回应和记录

微信图片_20230313124334.jpg

胡明曦,1993出生于深圳,2020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纯艺专业。深圳美协会员,作品曾在今日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等展出。


我是土生土长的深二代,本科时期在北京生活了7年,后来在伦敦念研究生。说到开始艺术创作应该是在本科的第三年,那时候才开始有意识去思考艺术创作是什么,关于我看到了什么,我感受到了什么,我想说的是什么。那个时期主要是在研究绘画语言和材料的运用,到了研究生阶段开始接触到了西方的一些观念,开始尝试不一样艺术形式和思考方式,像装置,影像,摄影,文字等。

这次参展的作品《浮光掠影系列》是我毕业回深圳后创作的,也是对当下在深圳生活的回应和记录。这个作品是我对于地方感主题创作的延续,也是针对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的思考。在地理学范畴里,深圳是“无地方”概念的,遍地的公寓、摩天大楼、高速路网、工业仓储和大型购物中心,涵盖了所有新城市发展的点,极具效率与便利,这样均质化的城市景观,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相互疏远开来,“媚俗”的景观把地方感逐渐消失殆尽。我用数字处理的方式将城市自然景观溶解再重叠,以网络景观的视觉方式去呈现均质化的城市景观,用这种高效的产出方式与高饱和的视觉效果去探讨逐渐无地方的现象。我认为这个作品的观念比较符合“青年视界”展览的主旨,作为年轻的深圳人对于当下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我在深圳参加过几次展览,“青年视界”的展览是印象最深的,我认为这个展览像一个深圳青年艺术家的品牌,每年都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从每一届的展览中能看到深圳的青年艺术家在思考什么关注什么,是一种往前迈步的状态。同时,很惊讶也很感谢主办方的这种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包容和支持。

深圳是一个很年轻很有活力的城市,它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当然也伴随了有很多的压力。虽然我是在深圳长大的,但是我对深圳的情感很复杂,急于寻找一种归属感,还在挣扎的阶段。说实话,我对深圳当下的艺术生态和氛围不算很了解,目前来说更多是通过线上媒体了解深圳的展览资讯以及学术活动,我认为它一定是在进步的,并且会越来越好,在深圳这样一个积极上进的环境中。我大部分参与的展览都在上海和北京,确实需要更多地参与、研究和适应深圳的艺术活动。

 

 

邓启鹏:深圳有很鲜活的议题值得去用艺术表现

微信图片_20230313182035.jpg

邓启鹏,1997年出生于广东佛山,2000年来到深圳,2021年毕业于都灵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深圳。


我在深圳长大,从七岁开始学院式的绘画训练,长大了会觉得那时候奇怪,一个小朋友啥也不爱干,就爱拿支铅笔排线,或拿笔刷捣鼓颜料。后来去了广美附中,我是从那时候开始接触和了解现当代的艺术作品,很喜欢那些思索,在附中的学习结束后就去了意大利留学,学习纯艺的方向。现在我的创作主要是声音、影像、装置、游戏,作品主要关注在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科技对人产生的影响。最近在做一本艺术书、一部声音戏剧、一些在公共空间的装置,主要关注在群体背景下的个体意义,以及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

这次参展的作品叫做《消音》,是我将收集到的各类声音使用频谱图局部消音的方式,消减成难分彼此的白噪音,作品中呈现的是消音这个步骤所留下的痕迹,以及在频谱图中依旧能看到的它们之间的差异,一方面也是在映射现今网络世界里趋向同质化的语言。选择这件作品主要是因为我觉得在我现在的作品中,它与美术这个概念的关系最大,它可以单纯当作一副抽象画来看待,是有在着重关于美的工作的。

之前也参加过几次在深圳的展览,这次的展览很有趣,多样,见到了很多平常不多见的作品。大家各自的方向也很不一样,是一次很好的互相学习的机会。在美术展中有这么多件影像,以及看到了一些观念类的装置作品,这些都让我看到了这次展览对各类创作方式的接纳与包容,以及对美术边界的探索。

深圳隐藏着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来自五湖四海,我会好奇人们的故事,我从小住在一个城中村与楼宇交接的地方,在小巷里的追逐打闹,让我看到了深圳更隐秘的一面,这一面也是很具魅力,更令我着迷的。深圳的艺术氛围很包容,不会摆架子,同时有很多机会,有很多值得去做的关于深圳的议题,它们很鲜活,并正需要我们去为此努力。

 

 

许嘉源:深圳的艺术生态偏向年轻、潮流和多元

微信图片_20230313182059.jpg

许嘉源,1997年生于深圳,201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202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多次入选省级以上展览。


我生于深圳长于深圳,亲眼见证了深圳二十年的变化。因为初中在关山月美术馆旁,每次考试间隙就去那里看展,由此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决定走上艺术创作路。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到南京艺术学院,在江浙浸润的十年是成长中难得的幸运时光。在大四逐渐开始从传统临习走向创作,开始尝试一些技法和题材。喜欢山水的丰富生机和松弛,在写生中逐渐着眼与江南园林和自然山水的创新笔墨表达。

这次入选的作品《春色满园》是我研二苏州留园写生的创作,研究生开始进行园林创作,着迷于留园的花影婆娑和盎然春色,古时江南达官的私家园林,如今人们也可享受春意,想把满园春色留住,因此创作了这幅画。这是我一系列园林尝试中比较完整的一幅,色调和蕴意也比较喜庆,跟深圳百花齐放的社会景象不谋而合,因此选了这幅作品来投稿。

此次参展是我回到深圳参加的第一次展览,非常幸运有这个展示的平台,也有机会和艺术创作的同行们相互交流。关注深圳青美协和“青年视界深圳美术大展”好几年了,展览越办越好,也集结了许多深圳的艺术创作新生力量,可以说是非常鲜活、非常具有活力和新意的群体。这次展览对于我们年轻艺术创作者也是非常好的机会,能被公众看到,被大家审视检阅,对于自己的创作道路也是一种良好的激励。

生于斯长于斯,非常感谢深圳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包容。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包容性很强,商业气息浓厚、社会变化节奏也非常快。深圳的思维模式与其他地方还是有所不同,她对我的启迪在于不设限、接纳新生事物,勇于创新和变革。

深圳的艺术生态偏向年轻、潮流和多元,对于西画、装置、设计一类现代艺术较为友好,对于传统艺术的喜好还在慢慢培养,诸如国画等传统艺术在百般新意的深圳也许要扎根时代与生活思考出路。这几年深圳的艺术氛围越来越好,各式各样的展览、艺术活动也不胜枚举,但是商业展览较多、水平参差不齐。希望深圳能够多多与国内外高水平的美术馆、展览赛事、品牌合作,多开发非盈利性质的艺术活动,让深圳的艺术生态高质量发展。

 

 

 

周丽微:想通过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来感知世界

微信图片_20230313182041.jpg

周丽微,1994年出生于湖南,上小学时来到深圳,旅意艺术家,米兰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副会长,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外联部副主任。


我从小在深圳大芬油画村长大。小学就读的大芬小学现在变成了明天海鲜大酒楼,也转校就读过布吉小学,现在已经变成了大芬美术馆。上学时期跟着一个年纪很大的美术老师学习画画,我记得他自己是画山水工笔等传统画的,为了培养我们对艺术的兴趣,上课教学都是卡通和动画形象人物,他算是我的艺术启蒙老师,我到现在都记得他教我们画孙悟空等动画形象的场景,很感谢他。因为生活,学校都位于大芬油画村范围,导致我从小特别喜欢画画。小时候自己捣鼓画画,到油画村的邻居画室串门都是常有的事情。上了初中高中也一直在学习画画,高中下学期选班就选了艺术班开始进行规范的艺术集训。大学学的美术教育,油画,国画,篆刻等都有尝试。后来大学毕业之后,很向往欧洲文艺复兴的画面感和自由的艺术氛围,前往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留学读研,留学期间慢慢接触到很多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思考方式,相对于传统的艺术创作,更注重个人的艺术思维和艺术的感知能力。

我只能说这只是艺术创作的表达形式不同,我本身不排斥任何的艺术创作形式,不管传统的国画,还是架上绘画,雕塑,交互装置还是行为艺术,只要能表达个人的艺术情感都可以尝试。我只是想通过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思考艺术真实的存在。包括我现在在做的一些中国和意大利的艺术展览项目和个人的作品创作。

这次入选的参展作品是我在浙江南浔的家里进行创作的,作品是组图,一共三件。每件作品都是以大树为背景进行创作的,作品分为树I,树II,树III。当然这个名字只是为了观众更直观的了解作品上的内容。作品创作初衷是我在浙江的时候常去上海开会,路过的街道看到了这种法国梧桐树,看到这些树就想起很多东西。例如法国的浪漫主义时期,在他们影响下的文学和艺术思潮。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自由奔放,对思想世界充满热情和追求。这些梧桐树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情感。在这里,不断成长中他们是否也会像在故乡一样的热情绽放自己的生命。你看他们树皮表面细微的色彩和形状变化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感知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成长脉络,却使我感到放松和平静。我想这就是植物的力量对人类的吸引,回去之后我就把他们画下来了,并且投稿参加展览。希望大家在看到这组作品的时候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植物和艺术对大家的疗愈作用,得到平静的力量。

这不是我第一次在深圳参加展览了,说实话深圳的展览和活动还是挺多样的。因为深圳是个包容性的城市,本身城市的人口多,人员的组成就很复杂,导致深圳的艺术展览就参差变化比较大。大家在深圳不管参加展览还是观看展览,都可以尽量找到适合自己的和感兴趣的。

深圳对我的成长影响还是挺大的,例如很多人都说深圳是个创新的城市,我觉得具体就体现在深圳的坏境包容性大,什么都可能发生。所以导致一般民众都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新事物进行探索和创新。我感觉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都比较高,比较喜欢去探索和学习新的内容。

深圳当下的艺术生态还是在探索阶段,因为从全国和全球的艺术生态和氛围来看,深圳的艺术氛围很明显还处于未完全开放的阶段和相对自由的状态。当然这些也是全国艺术市场机制下造成的,北京和上海有大批相对稳定和成熟的艺术机构,这些成熟的机构相对来说在市场化,信息化方面是远超过我们的。但是疫情两年期间我看到不少在全球和国内都比较活跃和知名的艺术家,策展人来深圳进行艺术交流和展览,我觉得深圳当下正在积极的扩大和介入新的艺术市场和机制,未来也会在全球的艺术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帮助艺术家们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和机会。

 

 

方艺婷:深圳的艺术生态是非常适合我

微信图片_20230307112505.jpg

方艺婷,1996年出生于深圳,202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居深圳,自由职业。


我高中就读于深圳市美术学校接受了系统的美术教育,直到去年从天津美院硕士毕业,这十年的艺术生生涯带给我更多更高的艺术认知。在大学期间开始进行作品创作,我的导师是位实验艺术方面的专家,受他的影响,对这方面有了更深的接触和认识,作品同时也开始参加了深圳的美术作品展。

艺术作品创作方面有两点,第一是从事写实绘画,如静物和风景。第二就是我的实验艺术创作,主要是从创作手法、媒介和形式上进行研究。

这次参展的作品主要是通过探讨如何融入个体经验,使作品传达出侘寂美学的审美取向,是在讲述如何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自然环境逐渐“交融”的过程。这次展览是对深圳年青艺术家作品的整体检阅,也是对艺术的未来发展的一种探索,于是我认为新媒体作品是一个很好的展示、与大家交流。

近几年我一直有参与深圳的美术展览,如作品连续三次入选了由罗湖美术馆主办的“空间的再造”抽象艺术展、由深圳美术馆和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青年视界——2021深圳青年美术大展等……

这次的展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技术性很高的、也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体现了当今深圳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别样态度。

深圳这座城市是非常开放和包容的,从这次展览可以看出这种自由的创作状态,这种艺术生态是非常适合我的,深圳从各个区到市的艺术活动有很多,给年轻的艺术家提供了不少可以展示平台,是这个城市的魅力所在。

 

 

张世君:渴望用艺术与大众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微信图片_20230310122140.jpg

张世君,1990年出生于深圳,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工作室,现居深圳,从事当代艺术创作与主理描诗珠宝工作室。


我从小生活在离大芬村很近的地方,让我知道绘画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在中国美院的学习过程中渐渐脱离写实的限制,探索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

这次的入选作品为《绪·述》,是美院毕业创作系列之一。人类的情绪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个时代这般受到重视,用情绪来述说是最直观的,也正如我们观看艺术,只有直面作品你才有可能获得之于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因此我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引起观众们的一些情绪共振。

这是我第三次参与深圳的展览,第一次参与深圳的展览还是小时候获奖的粤港澳青少年大赛,感恩深圳艺术组织公平公正的环境所给予我们展示自己艺术的机会,也为从事艺术创作的心思种下了一颗种子。这次在“深圳青年美术大展”现场,我明显感觉到了大众对艺术的热情提升了,更多人渴望受到艺术的滋养与熏陶。青年艺术家们虽然也有各种困难,但是还是保持着创作的热情,渴望用艺术与大众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主办方也给予了青年艺术家们很大的学术支持与创作自由度,促进了青年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提高创作积极性。

深圳对我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离我最近的地方大芬与水贝,我选择了艺术创作与珠宝设计,它便利了我在学习过程中对材料的获取,以及更直观的看到深圳这两个方向在艺术上的年月变化,它甚至是超越深圳的区域性的,有着更大的观察视角。深圳当下的艺术生态与氛围明显有别于前些年的状态。从近年深圳展览数量与质量的逐渐上涨,深圳观众对于艺术的接受程度与理解程度也在逐渐上升,这形成了一个正反馈,人们更渴望看到高质量的展览更新颖的展览作品,从以往的不甚理解到变成一种日常需求,这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而近年我认为正是到了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人们更关注自我,更关注情绪,更关注艺术能给自己带来的思想碰撞,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深圳的艺术也同样年轻富有潜力。

 

 

雷根:想把工作室定在深圳,长期在深圳生活和做艺术创作

微信图片_20230313182050.jpg

雷根: 新媒体数字艺术家,硕士毕业于悉尼大学商学院,曾在海内外多地展览其个人数字艺术作品。


我硕士毕业于悉尼大学商学院商业分析专业,是一名跨界艺术家。我的母亲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兼大学老师,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我就热爱艺术方面的东西:绘画、摄影、音乐、电影等,由于父亲对我商科学习的严格要求一直以来也只是停留在兴趣,但长期以来我保持自己日常摄影的创作和看展习惯。我是从2021年正式开始我的数字视觉艺术领域创作事业的。我的艺术创作方向具体是用音乐生成数字艺术视觉影像,目的是用视觉呈现我对音乐的感受与主观对美和世界的认知,将这种独特体验传达给观众。

最开始创作完全是属于一种业余爱好,因为这结合了我具备的几项技能:编程、数学、摄影调色、电影配乐,数字生成艺术就像是一种偶然实验出来的结晶。由于我本身是一名音乐发烧友,总想着为音乐事业做点发光发热的事情,2021年疫情期间开始接触了数字生成艺术相关的软件与技术,开始做一些音乐节奏旋律生成图像与互动视频的实验作品,目前已经全职在从事音画互动数字生成艺术的事业,现已在海内外多地展览过我的个人数字艺术作品。在我看来,我相信专业技能的多元背景是一种好事,为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多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方法,也提供了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和灵感启发。

此次入选参展的作品 《Rebirth》 是在“元宇宙元年”2022背景下创作的。《Rebirth》是由电脑算法生成的新媒体数字艺术作品。不同的收音数据会实时造成图像粒子整体的形变,细微的参数变化会造就整个整体巨大而灿烂的变化,旨在意喻在元宇宙时代,个体微小的创意和行为会造就整个社会正向的进步和革新。宛如一个活体的未来有机生命体在翩翩起舞、生机勃勃。我带着这个作品参加此次深圳青年艺术大展投稿,也是希望喻意和传达青年人作为小小个体的一点力量,将会在社会散发出巨大正向的能量的概念。

这次并不是我第一次在深圳参展,去年底有幸带着我的另一幅数字生成艺术作品《Rabbit Hole》 参加了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主办的“目光深圳”城市光美术馆青年新媒体艺术家作品展播。这次又很荣幸参加到本届深圳美术馆与深圳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青年视界——2022深圳青年艺术大展”,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深圳这座城市对艺术的重视与各种新鲜艺术创作的包容和鼓励。这次展览包含了各种艺术门类,给艺术家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建立了一次专业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互相认识,创造了下一步更多艺术门类的融合创作想法。

我并非在深圳长大,以前本科在澳门上学有机会来过几次深圳,每一次来深圳变化都很大,特别是走在路上,看着为了生活和梦想奔波早出晚归的年轻人们,这样的拼劲,让我非常触动。这个城市充满了活力和创新力,现在我想把我的工作室定在深圳,将来长期在深圳生活和做艺术创作。深圳现在每年会举办很多国际化、内容丰富且优质的艺术展览、文化活动,艺术生态与氛围呈现包容、多元、先锋的态势,这样良好的艺术环境更有助于艺术家的自由创作,并且具备丰富的科技材料资源,更有利于一个新媒体艺术家在数字艺术装置方面进行研究和拓展,做出更丰富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和更好的呈现。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编辑:谢湘南

7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