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生奖励小猪!火遍全网的支教老师想把放牛砍柴写进教材

南方都市报APP • 政商数据
原创2023-03-15 17:27
微信图片_20230315162720.jpg

侯长亮怎么也想不到,两批小猪仔,串起了人生的奇妙轮回。

1998年,为了给他凑学杂费,父亲挨个敲邻居家门借来400块钱,还是不够,只得跟校长商量先交一部分,剩下的等家里的母猪生了小猪后卖钱补上。这一窝小猪仔支撑侯长亮上完了小学,一路往上考,成了家里唯一的大学生。

2022年,在乡村支教11年的侯长亮,把小猪作为奖励,发放给像他当年一样热爱读书的乡村学子,还拍成了视频。他把视频发到今日头条上,引发了热议。

关于小猪、捐赠和乡村,一位支教老师的实验  (改)299.png

侯长亮发小猪的视频让他火了。

但出圈从来不是偶然。

过去四年,侯长亮以“乡村支教亮亮老师”的名字,在今日头条发布了800多条视频和几十篇文章,分享乡村教学日常和自己的公益和教育理念:拒绝过度捐赠,让孩子自食其力;山村教育要回归大山。

恰如“不发文具发小猪”的新奇操作,这些分享打破了很多人对支教的想象。


哥哥很小就出去打工了,我不想其他孩子也这样

侯长亮的视频里很少出现常规的课堂场景,更多的是他与学生一起上山挖笋,去即将辍学的学生家里劝说家长,探望采卖水草补贴家用的代课老师,几岁的孩子“用额头背玉米”的装备……

很多网友在视频下感慨“山里的孩子上学太不容易”,但对侯长亮来说,这也是他经历过的童年。

侯长亮出生在湖南昭阳洞口县丰产村,父亲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没法出去打工,只能在家种田。但家乡地势崎岖、水土不丰,收成很少。别说供三个孩子读书,连吃饱饭都成问题。

关于小猪、捐赠和乡村,一位支教老师的实验  (改)691.png

希望更多孩子有学上是侯长亮支教的最初动力。受访者供图

为了补贴家用,大他两岁的哥哥初二就辍学到广东打工,弟弟高中毕业做了摄影师。三兄弟中成绩最好的侯长亮,成了家里唯一的大学生。

起初,跟大多数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一样,侯长亮觉得去富庶的江浙沪找家IT公司工作,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才是理所当然的结局。

但大四开始找工作时,他犹豫了:我以后的人生价值是什么?怎么做才有意义?

儿时,侯长亮憧憬过当医生、当公务员,却从没想过当老师。犹豫良久,他最终选择了支教,算是给自己一个“弥补”的机会。“哥哥很小就出去打工了,很辛苦,我不想其他的孩子也这样。”

2011年6月,侯长亮来到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尤齐小学,支教两年,之后到深圳工作,准备回归“正常”生活。但在深圳,他的眼前总是浮现出离开大山那天的画面,孩子们跟着车,流着泪唱着《再见》。

关于小猪、捐赠和乡村,一位支教老师的实验  (改)1064.png

侯长亮在乡村支教了11年。受访者供图

两个月后,他带着工作攒下的3000块钱回到尤齐小学,又是两年支教生活。那之后,他去了更偏远、更需要老师的云南、贵州山区,支教的路一走就是11年。

11年来,侯长亮一直以个人名义支教。按照国家政策,支教老师没工资,只有财政给予的生活补贴,且各地补贴数额不同。侯长亮记得,大多数时候补贴是每月800元,最“富裕”的一年半,补贴每月2000元;但也有三年完全没有补贴,全靠朋友支持。

侯长亮为了省钱,吃饭就地取材:主食是地里的土豆、南瓜,配菜是山上挖的野菜,剁椒酱和老干妈因为要去县城采购,成了少有的“奢侈品”。他也不买衣服。像大部分支教老师一样,捐给学生的旧衣服太大了,就一人挑两件穿上。最大的支出是交通。侯长亮和其他支教老师约定,把外出办事、采购事宜攒到一起,派一个人出去一次性干完,这样可以省些路费。

所有衣食住行加上电话费,一位支教老师一个月的开销可以控制在50元左右。从补贴里省下来的钱,就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和体育器材。

“每月仅拿800块补贴”,还想着省吃俭用给学生买文具,这些事情不知怎么被传开了。2015年,他被广西媒体评为“广西公民楷模十大新闻人物”。从此,大家知道了这位“结束支教后又返回了大山”的支教老师。

我们的山村教育需要更多乡村元素

2018年暑假,侯长亮在云南支教。有朋友建议,他应该把自己的支教经历、想法传递出去。那年9月,侯长亮在今日头条注册了账号“山村支教亮亮老师”。第一条短视频,是自己在大山里烤玉米、烤土豆。

后来,他每隔两三天就会发一条视频。与那些爱心呼吁式的支教宣传不同,他的视频里都是最鲜活的生活场景,不是乡村生活就是教学片段,每条都能得到一两千点赞。这让他觉得新鲜又好玩:“评论一来,手机响个不停,从来没有响这么厉害。”

从“觉得新鲜”到“吓了一跳”,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当年10月20日,一条“把80多斤爱心捐赠课外书背上山”的视频在几小时内收获了40多万赞、1万多条评论,以及无数向他咨询怎么做爱心捐赠的私信。

侯长亮被这些反馈激励了,开始练习写作、拍摄、剪辑。他希望通过今日头条等平台讲述的对乡村教育的观察,和网友探讨自己的教育理念。

“有朋友说是因为看了亮亮老师的短视频才选择支教,还有说因为看到亮亮老师写的东西,现在每个月都会选一个公益活动来捐助。”提到这些,侯长亮的羞涩中带着些许骄傲。

关于小猪、捐赠和乡村,一位支教老师的实验  (改)2066.png

受到感染的网友也希望加入支教行列。

除了发山村教学生活的日常,侯长亮还开始整理支教以来的经历和思考。

事实上,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国家对乡镇教育的补贴,近年来孩子交不起学费的情况几乎不会再出现,但很多山区的辍学率仍然居高不下。

在一篇头条号文章中,他说刚去广西支教的那两年,几乎每周末都会去学生家家访;上课时发现某个学生没来,如果学生家步行两三个小时能到,他会在放学后前去了解情况。甚至有学生坐车出去打工时,他也会在村口拦下车来劝说。有时,少数民族的家长听不懂普通话,他又听不懂方言,双方无法沟通,只能靠学生在中间翻译。

在一次次沟通中,侯长亮意识到农村辍学率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乡村教师的高流动率、高流失率,很难让家长建立起对教育的信心。

于是,他改变了劝说策略,到学生家里经常只是搭手干干农活儿。他想让家长看到,这个老师虽然是外来户、是大学生,但能待住,“把孩子交给这个老师他们可以放心”。

相比同校其他班级1/3甚至更高的辍学率,侯长亮负责的四年级开学时有65人,最终有50人读完了六年制小学。但他仍然沮丧:“15个人辍学,这个数字还是很大。后面他们读初中期间辍学的更多,最后能够读完高中上大学的,只有十来个。”

关于小猪、捐赠和乡村,一位支教老师的实验  (改)2587.png

侯长亮和学生一起上山挖竹笋。受访者供图 

对于大部分城市人来说,“农村辍学率”是一个抽象遥远的概念。侯长亮的记录,把乡村教育的困难带到他们眼前,很多人受到触动。有出身农村的网友感慨:“这些学生还是幸运的,以前我没得书读,要是有老师来家访,动员我爸妈送我读书就好了。”还有大学生给他留言:“希望自己毕业能去支教,帮助那些困难学生。”

侯长亮的另一个愿望,是让教材也“扎根大山”。那是2021年春天,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拿着数学课本问他:老师,什么是河滨公园?学生的问题让他意识到,孩子们的教材过于城市化,几乎没有写田野、农活、放牛、砍柴的内容。“那么乡村的孩子的根在哪里体现?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对家乡的自豪感在哪里体现?”

关于小猪、捐赠和乡村,一位支教老师的实验  (改)2947.png

网友热议乡村教育。

从那以后,他开始在课堂上做“乡村元素教育实验”:数学课讲乘除法,用“学生们上山采竹笋”来出例题:采回来带壳的竹笋多少斤?削壳后多少斤?再拿去卖是多少钱一斤?最后能卖多少钱?作文课、美术课,让学生们在山上观察。音乐课在大自然中唱歌,更是“美极了”。

为了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侯长亮还录了一段视频,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提议“教材多一些农村元素”。包括今日头条等各平台在内,这条短视频已经获得了110万点赞和6.8万讨论。有网友附议:“记得有一年考试写的是共享单车的话题,可是农村许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共享单车。”更多人感叹,他“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过度捐赠只会害了孩子

让侯长亮获得最多关注、也面临最多争议的,是“反对过度捐赠”的议题。

2017年来到云南昭通支教时,他发现每次来新老师,都有学生和家长发问:你们怎么没像以前的爱心组织一样,带些旧衣服和礼物过来?

这让他想起在广西支教的往事。不知是谁出于好心,把他的支教地址和电话公布在网上,大批爱心物资涌过来。快递到不了山里,老师们只好坐中巴绕30多公里的山路去县城取,如果来不及当天往返,还要在县城住一晚。

但这些捐赠物品,很多学生用不上。“好多乱七八糟的旧衣服,包括超短裙、内衣裤都有。”有调皮的男生从包里翻出高跟鞋,穿在脚上怪模怪样地走路,老师只好让他脱下来丢掉。

那是侯长亮第一次体会到过度捐赠带来的困扰:“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们穿得了这些衣服、需要这么多钱吗?过多的或不合理的物质捐赠,只会害了孩子。”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们形成依赖,会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

从那时起,侯长亮频繁地与相识的教育、公益界人士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救急不救穷’,穷不是靠物质帮助起来的,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精神的贫穷’‘志向的贫穷’。”

关于小猪、捐赠和乡村,一位支教老师的实验  (改)3707.png

侯长亮认为,不应该过度捐赠,应该让学生自食其力。

这个“叛逆”的观点很快引发了媒体关注和社会讨论。

一开始,他在头条发文章或拍视频,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大量争议涌来时,他有些招架不住。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内连发两篇长文,解释自己的想法、讲述想法背后的故事。

这些文章和视频成了他与大众交流的方式。慢慢地,质疑声小了,理性的声音开始出现。很多爱心人士开始和侯长亮讨论这个话题,自己在做捐赠时也会非常注意。

从网络走进现实的影响力,在“发小猪”事件时达到顶峰。

2022年初,一个公益组织联系了侯长亮支教的小学校长,想捐赠一批物资。他们是循着“亮亮老师”的名声而来,对他“不要过度捐赠”的理念十分认可。在与学校和侯长亮等各方讨论后,公益组织决定给20名优秀学生每人发一只小猪。

事后,侯长亮在视频里解释了发小猪的初衷:“这个奖励是会升值的,但不是坐在那里好吃懒做就会升值,需要把小猪慢慢喂大,才会产生更大的价值。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得到的回报,才是有尊严的、有力量的、有自信心的。”

“颁奖”现场,学生和家长欢欢喜喜领小猪回家,侯长亮像往常一样发视频,没想到一夜爆火,收获了几百万点赞和讨论。      

2022年7月13日,因为所在的山区小学撤点并校,侯长亮和妻子决定暂别支教生活,开启一段新的人生。他去云南回访了小猪的生长情况,有两头大猪已经长到快300斤了。头条网友纷纷喊话要预订腊肉。

 

关于小猪、捐赠和乡村,一位支教老师的实验  (改)4333.png

侯长亮奖励优秀学生的小猪长大了。

这也成了他在“后支教阶段”的最新思索:怎么通过网络平台的影响力,把学生家的腊肉、竹笋卖个好价钱?“那才真是乡村教育与助农结合完全做到位了。”

 

采写:南都记者 汪陈晨

编辑:王欣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凡人梦想家,直播间里寻天地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