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考研初试成绩陆续公布,不少院校也已经发布了复试公告。无论初试结果如何,都已成为过去时,未来一段时间,同学们的考研复试需要提上日程了。一般而言,大部分院校的复试流程会包含笔试和面试两个考核环节,复试流程大概是报道——体检——专业笔试、听力考试——综合面试、专业面试、英语口语——加试这几个环节。
考研复试应该如何准备?心态如何调整?为此,校探君采访了成功上岸的前辈们,看看他们在面对复试时,都作了哪些准备。
当萧珊看到自己的考研初试成绩后,她内心的石头落了下来——四字开头的高分成绩告诉她不必担忧自己能否进入复试。她的本科专业是信息管理,但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她最终下定决心跨专业考研。后来她才知道,自己的成绩是专业第一。“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上岸,她只差复试最后一步,也是最有压力的一步。虽然紧张,但萧珊依旧能稳中求进。在得知自己成绩后,她就开始着手准备复试的相关事宜。她认为,整个复试流程中最重要的是专业课的面试。专业课面试考察的是考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过关”的。“初试考功底,复试看学术”,萧珊认为,初试考大综合,强调知识面,复试考专业课,更有针对性。所以,从考生的回答中判断其是否具备学术能力,是专业课面试中最为看中的一点。萧珊还记得,她的专业课面试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抽题,范围是专业基础知识;其次是提问专业课问题并追问;最后询问本科毕业论文的情况。对此,萧珊早就有所准备。她再次回顾专业课知识,争取将基本知识和问题掌握牢固。
除此之外,她还专门针对某一个研究领域,阅读了相关的书籍和论文。“准备要有针对性,对某一个研究领域能说出自己的一些综述和理解,最好是目标老师感兴趣的”。为此,她还专门写出详细的回答,并反复打磨。英语测试时,面试老师随机抽取了一段文学理论文献,让她读出来,然后当场进行口头翻译。理论文献本身就难,将其翻译成英语更是难上加难。虽然萧珊提前复习了很多专业术语,但是真正面临复试现场,她止不住地紧张。萧珊回忆,她当时读得很不顺,翻译效果也很一般。“实际情况还是需要随机应变,很考察英语功底。同时心态也很重要,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随机应变。”她建议,即将复试的考生可以提前练习几次,积累一些回答模板、万能搭配、专业术语,以便考试时随机应变。如有必要,可以找外教模拟面试。萧珊成功跨专业上岸,依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准备充足的底气。虽然她也会紧张,也会出错,但她坚信只要用心准备,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准备复试宜深不宜宽
陈仁和萧珊不同,虽然也进入了复试,但分数擦线的他,面临着两个抉择,是把所有精力放在第一志愿的复试,还是分出一部分精力去准备调剂的复试?为了上岸,他决定作两手准备。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需要同时准备不同的复试内容,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与困难。他深知专业知识和英语是复试考察的重中之重。所以他给自己的复习划分为两个部分,专业知识储备与英语口语训练。“专业课知识关系到面试和笔试,毫无疑问,它是最重要的。”为了更具针对性地复习专业知识,他从各个渠道获得了师兄师姐的联系方式,带着疑问向他们请教。师兄师姐还分享了自己以前复试的笔记和资料。依托这些笔记和资料,他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专业课复习框架。复习宜深不宜宽,能否将专业的一个方向往纵深发掘,体现了学生的学术能力。陈仁的本科是海洋科学专业,他早早便决定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也是他本科一直在做的方向。因此,他能够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去搜索相关领域的书籍和论文。此外,他还搜集了师兄师姐复试时,被提问到的高频问题,形成一份自己的回答。但复试现场千变万化,别人的经验不能照搬照抄,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陈仁第一志愿是全英复试。在面试中,他被要求用英文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可在复习期间他并没有花很大精力去准备这个问题的回答。一方面,本科生想要做出研究成果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一些专业术语翻译成英文对陈仁而言有一定难度。他直言,自己的回答并不理想,这也和他准备不充分有关。他建议,即将面临复试的考生一定要牢牢掌握自己专业内的术语。“诚实、自信、礼貌也是决定你复试的关键要素。”陈仁认为,复试不仅仅考察学术能力,还会从言行举止中判断出考生的态度与能力。如果在面试时畏畏缩缩,不能大方自信,也没有礼貌,那一定会给面试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最终,陈仁与第一志愿失之交臂,前往了调剂的学校。他反思,可能与自己准备不足有关系,但他并不遗憾,这已成为过去时,他需要做的是继续前行。他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帮助考生成功上岸。上岸没有捷径,成功没有秘诀。牢牢把握专业课,积极锻炼英语口语以及保持良好心态才能在复试中胜券在握。



编辑:揭琪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