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红树林守护人何韬:追鸟人,到有鸟的地方去

南方都市报APP • 创新实验室
原创2023-03-31 09:42
banner.png

生态保护 · 湛江篇 

90后青年返乡入林守护“海洋卫士”

东里镇附近,潮水退去之后,一片滩涂露出。数以千计的鸻鹬集结于此。它们有的原地觅食,有的悠闲地漫步,不一会儿成群结队张开翅膀飞去。轻盈而自由。

骑上小摩托,穿上冲锋衣、水鞋,扛上鸟类监测设备,何韬或半跪着,或干脆趴着,眼睛凑近取景器。海风很大,不时地吹起他的帽檐,但他纹丝不动。

3.gif

作为候鸟的迁徙中转站和越冬场,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从2015年至今,何韬监测鸟类已有8个年头。他是湛江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名林业中级工程师,也是土生土长的湛江人。

在超长焦段的视野里,它们的每一个姿态都格外清晰,他迅速按下快门。

在何韬的镜头里,它们在越冬,也在悦动。

5.png

01

从树林到海洋

红树林,雷州小伙儿何韬一点都不陌生。

退潮时,它们是“海上森林”,树根盘根错节;海水漫过高大的树干,仅剩碧绿的树冠在蔚蓝海面上,一丛一丛。

1.gif

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的沿海滩涂之上,红树林呈带状间隔分布。因生长在热带与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富含神奇的单宁酸,一旦刮开树皮暴露在空气中,就会迅速氧化成红色,红树林由此得名。

湛江现存我国最大面积的红树林,约占到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鱼、虾、蟹、贝类在此繁衍生息。整个保护区面积约20278.8公顷,红树林中的鸟类多达317种,也堪称“鸟的天堂”

3.png

2015年何韬考入湛江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轮岗时,正值1月,亚洲水鸟同步调查(规定时间段内同步统计特定区域内鸟类种类和数量而开展的调查活动)的时间,雷州老站长让这个年轻人跟着去看看。

种过树,搞过林业调查......何韬常年跟树打交道,做鸟类调查还是头一次。

扛着望远镜跟着小组成员一起观鸟,何韬就“脸盲”了。“差不多用了三年时间,我才慢慢有能力识别保护区里基本的鸟类。”何韬说。

但认清鸟类只是第一步,观鸟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记录鸟类的基本信息,“比如候鸟的迁徙和活动规律,种类数量指标,还有其生境等等。”这些数据,也为评估环境恢复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png

 02

跟着潮水走

除了认鸟,在红树林这种特殊的生态系统中,观鸟也需要格外留意当地潮汐的变化规律。“雷州半岛东西两岸的潮汐类型是不同的,东海岸是不规则半日潮,一天涨两次也退两次;西海岸是不规则全日潮,一天内涨一次退一次。”

雷州半岛,滩涂广阔,底栖生物多样性丰富,不少珍稀鸟类在此觅食、栖息。这里也成了不少观鸟爱好者的理想观测地。何韬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观测到传说中的“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

未命名.gif

2018年10月,中午退潮之后,东里镇附近的滩涂,一座小沙滩显露出来,何韬与同伴二人扛着望远镜和相机沿着潮沟上去。架好设备之后,何韬二人开始观鸟。眼前的鸟类不停地在镜头前起飞又降落,渐渐地,天色暗下来,身边的渔民早就离开了,四周静悄悄的。何韬这才发现,潮水早已把来路淹没。

淹没的潮沟,离陆地不到百米的距离。两头浅,最深的地方在中间段。但到底有多深,谁都不敢估计。何韬转头看看旁边,还有一条路还未被淹没,但路程大约2公里,沙滩较软,比较难走。最怕走到一半,海水也有可能淹没路段。

潮水仍在不断上涨。何韬只能咬咬牙,趟着海水原路返回,双手把相机望远镜举过头顶,走到最深处,水已经淹到胸口这个位置了。“回去挨了批评,但还好机器没坏。”何韬笑道。

“神话之鸟”没看到,还险些遇到危险。

直到第三次去,他才跟着鸟友一起捕捉到了珍贵的画面。“每天都是不一样的,一定要跟着潮水走。”何韬对此印象深刻。


03

鸟类环志

“是勺嘴鹬!”

2020年3月17日,一群“勺子”出现在滩涂上。它们体型如麻雀大小,嘴巴如汤匙形状,在水中或泥里,扫帚般左右扫动着觅食。放下望远镜,何韬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眼睛紧贴相机取景器,身子匍匐在滩涂上向前一点点地挪动,生怕惊动它们。

460531679045371_.pic.jpg

作为世界濒危物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勺嘴鹬堪称“鸟类中的大熊猫”,目前在全球仅有600余只,国内最大的越冬群体就在湛江,也是湛江鸟类名片。何韬发现,仅在这里出现的勺嘴鹬就有34只。这让他无比兴奋。

这也是他在参加鸟类环志工作中的意外之喜。从2019年到2021年,何韬参加了由南方科技大学、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红树林基金会等组成的环志团队。这也是首次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环志工作。鸟类环志,是指通过对捕捉到的鸟类戴上鸟环和追踪器,以此来研究候鸟的迁徙路径、停歇地点、迁徙时间与速度等。

6.png

“我们白天就是要下塘(养殖塘),找到鸟类的高潮位栖息地,看看鸟会停歇哪个位置,然后架上我们的特制网。”傍晚时分在塘内或者滩涂上架好网后,接下来就是等。有时候十几个成员,有时候三四个,但每半个小时就要巡视一次,以防止鸟类挂在网上出现生命危险。

捉到鸟,就在脚部套上刻有环志站及序号标记的鸟环,再测量并且记录鸟的体重体长、以及喙、翅膀、跗趾等基本信息,部分中大型鸻鹬会再戴上追踪器。“戴上卫星追踪器的这些鸟,我们就可以记录到它在哪里,退潮它会到哪里去觅食,要涨潮了,它会飞到哪个高潮位栖息地。”何韬说。追踪器会不定时传回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拼凑出这只鸟的活动轨迹。如果之后再次捕获,也能作为该种鸟类年龄判断、迁徙规律的依据。

“幸运的话,有时候一晚上能捉到十几只、二十只;但有时候也可能几个晚上都不会有一只鸟。”何韬说,

冬天夜晚的海边,风大,人走起路来都摇摇晃晃。队员们连着一周的晚上都要在滩涂上度过。有的睡在车里,有的干脆就直接在原地趴着,有的索性拿个防潮垫垫在身下,直接睡在滩涂上。也不能睡太久,半小时后又得醒。

460661679045450_.pic_hd.jpg

作为广东省重要鸟区之一,湛江红树林地处全球重要候鸟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上,是候鸟越冬、栖息的重要通道。在这里也出现包括遗鸥、黄嘴白鹭、黑脸琵鹭、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濒危鸟类。环志工作是研究鸟类迁徙的有效科学办法。环志工作是研究鸟类迁徙的有效科学办法。何韬说,“不只是关注某个点,而是要关注整条候鸟迁徙路线,这才是真正把鸟类保护好。”


04

从随意砍伐到主动种植

红树林,因其根系发达,有防风固浪、净化海水、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的美誉。“但本地人眼中,在自家地头的红树林,就是自己祖先种下的。自己想砍就砍。”何韬说。

湛江靠海,养殖是本土居民世代相传的生产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湛江大量的红树林被砍伐,用以围海造田、围塘养殖、采薪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4000公顷,锐减到5800公顷。

2.gif

1990年1月1日,湛江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批准成立;1997年1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升为国家级保护区,更名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湛江设自然保护区、人工造林等,但人工活动仍威胁着红树林的保护与发展。

做好红树林的科普宣传,制止当地居民破坏行为十分必要。

在何韬下站轮岗的8个月里,雷州站没有固定办公室,仅一辆巡护车,何韬跟着老站长转遍了雷州的各个保护站点。“巡护的旅程一天差不多就100多公里,有时候200公里。”站点与站点之前的距离很远,何韬跟着站长每天从早走到晚,查看当地红树林的情况,如果发现有破坏事件发生,要及时制止。

“早几年是会遇到一些冲突的。”何韬说。据老站长回忆,当时数百个村民围上来,用刀刺过来示威。老站长用雨伞挡了一下,才免于受伤。“但现在大家逐渐都意识到红树林的作用了,知道有红树林在,会保护海堤、保护养殖塘。”

DJI_0099.JPG

这一点,何韬也深有体会。雷州市九龙山红树林湿地公园的申报建设,是何韬进入保护区后参与的首个项目,九龙山红树林湿地公园也是我国首个以红树林命名的国家湿地公园。该项目2009年获批建设,于2016年通过国家验收。在项目中,何韬主要负责收集档案,并且协助科研院校做好红树林生态的科研监测。

“湿地公园建好之后,这片红树林得到更好的管理。周边的村民也开始重视起来了,破坏的现象大大减少。特别是周边那些养殖户,他们也会主动在周边滩涂上种上红树林。”何韬说。

 

05

追鸟人

据公开数据,在全世界红树林面积仍以每年递减1.0% 的背景下,如今,湛江红树林面积仍能逐年增长,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湛江红树林正成为造福湛江的“金树林”。

何韬认为,保护好红树林是当下最主要的事。但在保护的基础上,要想发展好,科研监测与宣传教育工作应该要同时进行。一直以来,湛江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就重视自然研学相关内容。以九龙山红树林湿地公园为例,2020年,孵化了出一系列与红树林相关的自然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幼儿、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初中、高中在内的5个年龄段,设9个教学点开展相关课程。

出生于1990年的何韬,恰好与保护区同岁。

从开始观鸟,脖子里只挂着一个双筒望远镜,到如今“长枪短炮”齐全。常年背着较重的设备,何韬感觉身上越来越重,肩膀常常会不舒服。在滩涂上趴久了,膝盖等关节有时也会隐隐作痛。但他还是笑呵呵的,在每一个退潮时刻,追寻着鸟的踪迹。

7.png

从2005年的红树林共观测到194种鸟类,到如今超过300种,他期待着,镜头里能多捕捉到一些珍稀鸟类。因为这也证明红树林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保护得越来越好。

正如红树林守护着海洋,“追鸟人”何韬也守护着红树林。

8.gif

广东省文明办  南方都市报、N视频  联合出品

视频|蔡文茵、詹晓赞、董梓浩、罗雪纯,实习生 黄东

采写|南都记者 李思萌

设计|罗锐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许文茜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年轻新征途,追梦新时代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