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影2.0》广州大剧院首演获好评!聚焦老年人的内心世界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3-03-18 18:56

“今晚,我们都变成老人。”3月17日晚,面具肢体剧场《面影2.0》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首演。该剧由广州大剧院“周一星剧场”与青年编舞艺术家肖智仁联合制作,用国内舞台鲜见的艺术形式和先锋的表现手法,聚焦老年人的精神世界,阐述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思考。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年轻舞者戴上面具,精准表现出佝偻的体态、蹒跚的步伐和细微的颤抖,而四面包围式的“黑匣子”空间,更让这种肢体的表达直抵人心。

微信图片_20230318181004.jpg

《面影2.0》广州首演剧照。

戴面具的当代舞

《面影2.0》开场,四位年轻舞者戴上面具,变成老人的模样,从剧场的四角赤足走上舞台。追光亮起,围坐在正方形舞台四周的观众不由得静下心来,聆听他们意味不明的呓语,从或急或徐的肢体动作中感受人物关系和角色的内心世界。

面具在这部作品中承载着重要的叙事功能。南都记者了解到,《面影2.0》的艺术总监、编导肖智仁来自江西,当地流传的古老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便有着做工精细、形象传神的“傩面具”,为肖智仁在创作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将充满视觉冲击的面具融于当代剧场创作,也是一大挑战。他介绍:“整部作品里有些特定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表达,需要大量的戏剧基础的训练。因为戴上面具之后需要塑造角色来探索当代舞与戏剧的融合,其实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厘清作品的表达结构、呈现的方向和肢体的意图。”

首演后的演后谈环节,肖智仁提到,为了演好“老年人”,专业舞者们重新去寻找那种“骨盆不稳的感觉”;作品融入了戏剧、音乐、舞踏、当代舞技术等多元艺术门类与方式,探索肢体行为表达的可能性同时,也让舞者们重新思考肢体表达的意义。不是仅仅“有很漂亮的肢体、讲清楚动作产生出来的关系”就够了,在《面影2.0》中,他们首先要进入人物的内心,再通过肢体去创造和演绎角色。

首演现场,舞者们“出声却失声”的呓语、极具爆发力和掌控力的动作、面具之下更为专注的肢体表达,共同构成了“面具肢体剧场”这一鲜少在国内舞台亮相的表演形式。不具象的表达有意抹去了剧中人的确定身份,观众会忍不住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浮想联翩。

诞生于广州的“众创”之作

南都记者获悉,《面影2.0》全剧从调研、创排到演出,均完成于广州。

广州大剧院“周一星剧场”和青年编舞艺术家肖智仁,决心用一部实验性的艺术作品,呼吁社会公众对老年群体给予更多理解和关注。《面影2.0》制作人、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说:“我们最常给家里老人们买各种物质上的东西,希望他们能够过得好,但事实上,丰腴的精神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主创团队曾在广州的“新城”和“老城”开展调研,听取路人对老年群体的认知和反馈:“恐慌年轻人会离开,自己会回到孤独的状态”“表达上的缺失,容易造成与外界链接的割断”……总而言之,“他们期待被听见、被看见。”《面影2.0》还曾开设“面具肢体工作坊”,请50名学员用文字、色彩、肌理,将自己的故事表现在一副纯白色的面具上。这些“模样”各异的面具最终出现在了首演现场的观众席,人们扫码阅读和传阅,读到了回忆往昔的八十岁瑶族奶奶、曾在异国被给予过温暖的忘年交……一段段动人的真实故事。在主创团队看来,有了更多来自大众的讲述,有了每一个观众各自的感受和理解,这部每个人紧密相关的作品才完整。

我们如何坦然地老去?如何对身边的老人给予真诚的关怀?《面影2.0》的舞台实验不仅是一场表达方式的探索,也蕴含着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肖智仁说:“希望今后演一场,大家就对身边的老人好一次、关注一次。关注老年群体,也是关注未来的我们。”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通讯员 周雨晴

图片来源:广州大剧院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岭南文化新元素

5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