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馆”)门前设立了一条约200米长的侨批文化长廊,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驻足欣赏。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是侨批保护研究的前沿重镇。江门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侨批文化长廊,深度展示华侨华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赋能打造侨文化IP,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实践点。
市民游客在侨批文化长廊了解侨乡的峥嵘岁月。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原来江门的侨批背后有那么多故事,我们长见识了!”3月19日上午,市民林子琪带着孩子来到侨博馆参观,他们在侨批文化长廊前驻足停留,仔细阅读,眼中满是崇敬,“一封封侨批展示了当年的峥嵘岁月,让人真切感受到华侨华人背井离乡的不易”。
今年,江门市委宣传部牵头策划,依托侨博馆、五邑华侨广场、院士路及周边区域所形成的“侨都文化”城市氛围圈,设立侨批文化长廊。该项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以打响“中国侨都”城市品牌为立足点,将近年来江门开展侨批研究活化成果进行立体景观式呈现,更好彰显了江门侨批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时代价值,让广大市民和游客能从一封封“跨越山海的家书”中感悟江门华侨先辈们爱国爱家、诚实守信、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
全面展示侨批活化利用成果
侨批是当年海外华侨通过海外民间机构寄至国内的一种集“信件”“汇款单”于一体的邮传载体,是“跨越山海的家书”“穿越时空的亲情”,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
侨批文物。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摄
据悉,江门侨批文化长廊包括家国情怀寄尺素、侨批活化、侨批中的党史、报道荟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五部分内容。在内容设计上有三方面创新:一是阐明“江门侨批是什么”以及侨批的历史价值;二是重点展示江门侨批在党史学习教育方面的有关成果,动态更新研究活化最新内容;三是设置若干组具有标志性的视觉化打卡点。
侨批文化长廊。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国内现存最早的侨批出自江门
“江门是一座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是著名侨乡,通过本次旅程,我深深地爱上这里。”从湖北武汉来江门旅游的谭丽玲参观完侨博馆之后,又在侨批文化长廊前停留了很久,她对这种展现形式赞不绝口,“侨批文化长廊融入城市景观的设计意义深远。虽然那段历史离我们已然久远,但侨批留下的亲情、乡情和爱国情,让我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据悉,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16万件侨批中,江门侨批文献有近5万件,国内现存最早的侨批也出自江门。
侨批文化长廊深度展示华侨华人的贡献。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侨批是百年来联系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联系的纽带。”江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钢华介绍,近年来,江门市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围绕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好侨批文物,深入挖掘和展示蕴含其中的诚信观念和家国情怀,重点开展了“侨批中的党史”故事的挖掘宣传活动,形成了独具江门特色的侨批保护活化运用升级路径。江门侨批走出“深闺”,重焕活力,成为江门讲好广东故事、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载体和凝聚海内外侨胞共识、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纽带。
“侨批,作为当时华侨联系家乡最为普遍的一种通信形式,却成了最具传奇色彩的邮传载体,在历史舞台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高钢华说,希望通过侨批文化长廊,融合展示侨文化元素,向市民和后人深度展示华侨华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赋能打造侨文化IP,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实践点,激励后人、催人奋进。
来源:江门发布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实习生黎雨源
编辑:曾育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