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群体近九成表现为入睡难,药物和心理专科介入很关键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3-03-21 21:53

“白天有说有笑,晚上睡个好觉。”这是身心健康最为通俗易懂的一个标准了,但在当下,晚上睡不好觉且表现为入睡困难的人群则在不断增多。

“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睡眠健康的关注程度提升,临床上安眠药物的使用量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则是在睡眠专科统计的睡眠障碍群体,最主要的问题归结为入睡困难”,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全国睡眠与心理卫生科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贾福军教授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药物辅助以外,及早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是改善睡眠状况的关键所在。

WechatIMG232.jpeg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全国睡眠与心理卫生科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贾福军教授。

终其一生,八成人员会遇到睡眠问题

“高节奏生活打破睡眠节律后引发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随后睡眠问题的加剧又进而引发患者本人的过度担忧,进而这种睡眠焦虑又继续加剧失眠。于是乎,当前出现睡眠障碍的普通人群,就陷入到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当中”,贾福军教授表示,由于缺乏地区性的睡眠相关的单一指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关于失眠问题的迫切程度还无法简单地量化。但在临床端,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设睡眠专科,越来越多的患者涌进医疗机构解决睡眠问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些患者,可能还够不到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但肯定是睡眠出现了问题,出现了睡眠障碍。”

贾福军表示,现有的专业流调数据显示,社会人群中30%是有睡眠相关问题的,而一个人终其一生,在其全生命周期发生睡眠问题的概率接近80%。“最终进入到医疗机构进行睡眠问题干预的患者中,除少数表现为睡眠浅、易惊醒等问题外,绝大多数患者的主诉就是入睡困难。而且这种困难,又和精神心理层面的焦虑、抑郁情绪有着莫大的关系。”

临床安眠药物使用量激增

但单靠药物不能解决问题

贾福军教授表示,临床上安眠、镇定类药物的使用量增加,也是现代人饱受睡眠问题困扰的另一佐证。越来越多的人群涌进了睡眠门诊,也有越来越多的睡眠障碍群体期望通过药物来快速解决问题。但睡眠问题的出现,除了药物上解决好焦虑相关情绪外,还是需要综合认知来解决的。

“失眠不是啥病原体引发的症状,失眠的治疗是需要综合干预的。药物的作用,只是为了帮助重建恢复睡眠节律。”贾福军表示道,药物干预睡眠障碍的必要性是肯定的,但对于节律紊乱后引发的睡眠障碍,关键还要配合有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找到出现睡眠障碍的关键节点,加以解决,在辅助药物后,才能更好地实现良好的睡眠。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吴伊淇

编辑:王道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做中小学生的“守睡人”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