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零跑汽车交出了上市后首个财年业绩成绩单。根据其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全年营收为123.8亿元,净亏损从2021年的28.46亿元扩大至2022年的51.09亿元,毛利率由2021年的-44.3%提升至-15.4%。
而其他几家造车新势力,2022年,蔚来营收492.7亿元,净亏损144.4亿元;小鹏营收268.6亿元,净亏损91.4亿元;理想营收452.9亿元,净亏损20.3亿元。
零跑汽车将“越亏越多”的原因解释为:原材料及耗材成本、营销、行政、研发费用的大幅增加。然而对照具体数据可以发现,尽管零跑2022年14.1亿元的研发费用比上一年的7.4亿元增长了近一倍,但还不如销售开支的增长数额多(6.85亿元)。对比“蔚小理”更是低了一大截:蔚来、小鹏和理想在2022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8.4亿元、52.1亿元和67.8亿元。
上市不到半年,零跑表现如何
作为继“蔚小理”后第四家登陆港交所的新势力车企,零跑汽车(HK:09863)在2022年9月29日上市后创造了“上市即破发,两天内跌超48%”的纪录,可谓一开局便是“困难模式”。
根据公司此前公告,拟向全球发售1.31亿股的H股股票,每股发售价在48-62港元之间,至多能募集到88.11亿港元。然而,它在公开发售阶段仅获0.16倍认购,接获3151份有效申请。此前,理想汽车登陆港股时,公开发售获5.5倍认购;小鹏汽车则获得了14.73倍认购。
到了2022年末,零跑交出了全年汽车交付量111168辆的成绩。其中,主力车型依然是微型车T03(指导价5.99万-9.65万元),交付量占了6.19万辆,中型SUV车型C11(指导价14.98万-23.97万元)交付量为4.44万辆,而首发时声称预定量“已超过10万台”的大中型轿车C01(指导价14.98万-28.67万元),在2022年总销量仅仅为4815台。
根据杰兰路的市场数据,零跑2023年2月的销量在新能源品牌中排名19,同比下降了62.8%。而在南都·湾财社发布的《2022新能源车百强报告》中,C11的整体得分也仅排在Top20的位子上,仍然有很多对手需要超越。
边卷价格战,边走高端化
努力一整年,零跑比2022年多卖了6.7万辆车,多亏了22.63亿元。
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敬华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今年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毛利率转正,具体的时间节点还要看市场情况。
市场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在“汽车降价潮”汹涌席卷之后。2023年3月,零跑加入了“价格战”的行列,高调发布C11增程版,并对旗下全系车型进行了换代,售价也调低了一大截,降幅最高接近6万元。
C11增程版
指导价介于14.98万至18.58万元的C11增程版,比市场预期价低了1万元。它将增程式中型SUV直接卷入了15万价格区间,甚至比同配置、同尺寸的某些燃油车还要便宜。按照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的说法,这是要“打掉虚高的品牌溢价,给用户最具诚意的产品”,零跑要以成本定价而不是以品牌定价,企业目标是“做用户的代工厂”。
这一举措,一时风头无两,网络上充斥着诸如“太卷了!压力给到宋PLUS DM-i”“走理想的路,让理想无路可走”“比亚迪也得慌”的评价。然而,2023年3月头三周的上险量显示,零跑汽车累计只交付了1726辆。
从发展策略上看,零跑一方面试图扭转靠微型车打天下的局势,努力推出利润率更好的高端产品;另一方面,又想趁市场还存在空白区间的时候,用低价位尽快提升市场占有率。这两个思路似乎都没有错,但结合零跑自身的资源和优劣势,还是值得推敲。
销量上不去,谈何低成本?
回顾此前的C01、纯电版C11,再到增程版C11,零跑的卖点一直都是“越级车身、足料配置”。如今的纯电版C11通过减少行李架、行李箱、电动门把手等配置,实现了降价;C11增程版则将电池容量最大压缩超一半,实现了售价门槛下探近3万的目标。
通过减少“可有可无的配置”来提供低价选择,确实是击中了一些消费者的。但是在14.98万至18.58万元的市场上,已经有不少新能源大品牌和合资车可以选择。而品牌知名度不高、以汽车安防技术起家、缺少造车DNA的零跑,品控和质量还是让不少消费者捏把汗。
在车质网上,关于C11的投诉量不在少数,而且关键词条覆盖范围极广,从“悬挂故障”“车身异响”“影音系统故障”到“充电故障”“电动机无法启动”均有。
尽管有人调侃说,“看看这个价格,就什么问题都可以接受了”,但更多消费者的心理是:“与其花十几万元去开个盲盒,不如买知名度更高、品质稳定的车型。”
而从销量上来,零跑的前景又实在令人担忧。就如一位网友坦言:“配置是很诱人,但不论价格多低都不考虑,一两年后这牌子就消失了怎么办?维修售后找谁去?”
如何走出恶性循环?
销量上不了规模,就没法摊平成本;成本降不下来,就没有利润;利润上不去,就只能不断失血……一旦进入这种恶性循环,对于在2022年底公司资金储备只有108亿元的零跑来说,是件岌岌可危的事。
根据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的说法,零跑敢打“价格战”的底气来源于“全域自研”:“像零跑C11、C01,哪怕10万块钱的成本,其中有7万块钱零部件是自制的,如果外购有10%毛利空间差价的话,零跑就比别人有7000元的竞争力。”
另一个打出“全栈自研”口号的国产品牌,是比亚迪,2022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108.7亿元。而零跑2022年的研发开支只有14.1亿元,此前三年更是只有3.58亿元、2.89亿元、7.4亿元。
对于2023年的预期,零跑目前还是乐观的:销量目标为20万辆,相比2022年翻倍。基于全新B平台打造的首款中大型SUV、C01增程版都将在第三季度亮相。根据规划,零跑还将在2023-2025年推出两款轿车和5款SUV,并且全部提供“纯电+增程”双动力方案。
然而,亏损持续扩大,研发投入比不过竞争对手,现金储备也捉襟见肘,零跑的“价格战”策略还能维持多久?在缺乏品牌知名度,没有造车经验的前提下,是否能支持其占领市场的野心?在特斯拉等“价格屠夫”持续发力,小米、魅族等企业也要跨界造车的未来,零跑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
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
编辑:李美钰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财聚焦2022年上市公司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