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财经数据、3分钟生成新闻,大湾区首个AI财经记者来了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AI快报
原创2023-03-28 17:03
湾财快报_画板 1.jpg

今年以来,Chat GPT火爆出圈,各界都在围观这个“史上最强的聊天对话机器人”。而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演进,机器人写财经,正成为潮流。日前,借助这股AI势能,南都新一代写稿机器人“南都·湾财AI快报”也正式迭代上线。

作为“湾财AI快报”的1.0版本,南都写稿机器人“小南”目前已经生成稿件超过十万篇,发稿数千篇,阅读量近千万。依托数据库、算力等技术加持,南都写稿机器人平台几乎可以实现“秒发”新闻报道,每篇稿件最快生成速度只有3分钟,无论是效率还是数量都给读者带来全新体验。南都人工智能稿件与其他新闻稿件一样,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三校三审”机制审核后发布,确保内容准确、导向正确、达到专业标准,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报道。

 

这个“湾区AI记者”为何跑财经线?

发达的数字经济要求更智慧的媒体

南都新一代写稿机器人为何布局在湾区财经领域?

首先,这与大湾区数字经济发达,智能化场景丰富,金融业高度信息化、数据手段普遍深入地采用有关。财经报道必须有配备相应的工具和新的“大脑”。国外新闻媒体对AI的应用起步较早,如美联社就自称是“首批利用人工智能的新闻机构之一”,它自2014年起就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撰写企业盈利、体育赛事的报道。彭博社、路透社等媒体都在利用人工智能撰写财经类新闻。华盛顿邮报也设立了“机器人记者”,

另一个原因,则与财经报道的特性有关。相关人士解释,在财经报道领域,数据和分析是最重要和核心的内容之一,因此“机器人写稿”在财经领域的发挥空间非常巨大,在具体应用中也更具有广泛性,它或将彻底改变了传统财经新闻的生产方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金融市场平均每天要发布1900多篇公告,这些公告中隐藏着大量的新闻和信息价值。如果对每一篇公告进行研读,即使3分钟看一篇,也需要100小时才能看完,大量人力在重复劳动中浪费。利用人工智能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挖掘整理,通过新闻判断进行筛选以及成稿,将提升受众和投资者对这些关键信息的利用程度。


“湾财AI快报”运作奥秘:

运作能力提高10倍 数据来源更加广泛

相比1.0版本,南都写稿机器人2.0版本“湾财AI快报”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每天后台能生成超过300篇的稿件,平均阅读率5000以上,处理能力相比以往提高了10倍。同时,数据来源更为广泛,将从银保监会、证监会、深交所、上交所、裁判文书等权威渠道抓取数据。新闻类型方面,也突破以往的单一视角,将聚焦上市公司高管辞职、人事聘任、股票异动评论、交易所通报批评甚至财报速递、银保监处罚通报等关注度高的更多维度。

在自然语言处理逻辑方面,也有升级。技术人士表示,南都“湾财AI快报”目前生成的稿件语句已经较为流利通顺,符合人类自然语言的语法,未来财经信息生产更加趋向“大数据积累+人工智能分析”模式,提高媒体在财经领域的话语权。

此外,“湾财AI快报”自动生成稿件与其他普通稿件一样,要经过严格的“三审”机制,确保客观报道,内容准确、导向健康正确,符合财经新闻的专业要求,避免不当的市场预期引导。

 

国内最早一批布局人工智能的主流媒体

财经领域的特殊属性,倒逼媒体行业的加速探路。当前,人工智能正在深入传媒业,也是媒体探索融媒转型的一次“试金石”。早在2015年9月,腾讯新闻APP发布了一条《8月CPI同比上涨2.0% 创12个月新高》的稿件,该报道最后的“本文来源”指出了这篇稿件的独特之处:Dreamwriter,这是由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也是国内首次出现由机器人撰写的新闻稿件。

顺应时代浪潮,作为国内的先锋媒体,2019年12月,南都写稿机器人“小南”诞生,最初在体育比赛、春运报道的基础上尝试商业数据、财经、股票类稿件的自动写作功能,开始在媒体平台崭露头角,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布局人工智能的主流媒体之一。

这番深度布局,也折射了前瞻眼界。早在2018年,南都提出“做中国一流智库媒体”的愿景,明确以数据生产为核心、以智能技术为驱动的媒体战略。实际上,内容的生产,用户的连接无一不是在技术基建的赋能之下完成。在技术驱动理念下,截止目前南都建立了30个垂直数据库、储存处理了30亿条存量数据、建立了110个数据模型,开发了一批智能辅助工具,其中就包括了机器写作。

 

从比拼速度与数量,到比拼逻辑与质量

那么,升级后的写稿机器人“湾财AI快报”会带来哪些不同的体验?据观察,当前智能写稿的水准在不断进化,机器人写稿早已不再是噱头。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演进,机器人写稿也从比拼速度与数量,演进到比拼逻辑与质量的阶段。

对此,前腾讯“Dreamwriter”项目创始人马丁此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信息的结构化处理将是大趋势,内容行业必然会迎来工业化和科技化的生产方式,而目前的信息整合仍然属于“初级阶段”。在马丁看来,当前阶段对于速度与数量已经不再是唯一目标,推动信息整合不断纵深才是主要方向。

“机器人写稿需要一定的培训,包括数据库的建立、稿件逻辑的设定、语言包的丰富等。有了这些前期基础,生成的稿件才具备新闻要素,可以提高时效,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人力,但他们大多还停留在套路化的采写方面,还不具备真正的人类思维。”有媒体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机器生成新闻的内容生产方式,如何实现新闻价值判断,仍需媒体探索。

不过,目前机器写作已经从规则、模板写作逐步发展到以神经网络模型为核心的智能写作,并且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行业应用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也让新版本的写稿机器人,愈发可期。

 

AI双刃剑下的思考

“机器人替代”更好释放价值空间

尽管“机器人替代”呼声渐高,但是,南都也有自己的思考。伴随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演变为新闻生产主体之一,新闻传播业态面临转型和重构,“记者将要下岗”也一时间甚嚣尘上。实际上,作为头部媒体,记者依然是南都的宝贵人才库。AI的加持有如双刃剑,它使得新闻生产领域的生态气候更具多样化,同时朝着更加细分垂直的方向发展,但是新闻生产的本质没有变化,更多新闻从业者将释放价值空间,更好深耕聚焦于专业化、深度化和个性化领域,持续传播媒体新闻价值。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编辑:戴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