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常生活逐渐为声光电式的视觉诱惑所充斥,我们是否会因为过度饱和的视觉信息投喂,钝化了感知最本真事物的触觉?3月28日,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举办“非视觉”2023公开日活动,并携手多个公益组织及文化机构,联合发布“大湾区非视觉文化地图”,为视障人士共享公共文化资源提供便利,并邀请大家跟着视障导赏员走进“可触摸”的博物馆,以非视觉的方式“看”到彼此,“看”到更多。
文化机构共同发声,发布“大湾区非视觉文化地图”
根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至少有22亿视障人士,而中国视障人口超过1800万、位居全球第一,这并非“小众”的社群却鲜少出现在公共文化空间。在无障碍相关法例及设施获得长足进步的当下,部分公众对视障者的误解与偏见,固化了“残障”的社会属性;阻碍视障人士走出来的最大因素,恰不是生理差异,而是社会共融意识的缺乏。
为此,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于2021年策划了“可触摸博物馆”非视觉项目,期望为观展难度较大的视障群体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创造条件。
为了让视障人士友好服务可持续发展、并扩展至不同面向,今年该馆对十多个公益组织及文化机构发出邀请,共建“大湾区非视觉文化地图”网络。广东省残疾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麦思明、广东省无障碍促进会秘书长陈阳、广州市融爱社会服务中心理事长张倩昕出席该发布活动。麦思明表示,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有望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一个非视觉文化地标。
各机构代表聚首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见证“大湾区非视觉文化地图”发布。
参与共建的,除了广东省无障碍促进会、专注支持视障群体发展的广州市融爱社会服务中心,还有广州图书馆、辛亥革命纪念馆、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靠边站国际艺术节(香港)等文化机构,为视障人士提供实践机会的啡标咖啡,为健视人士提供非视觉体验的“黑暗中对话”深圳体验馆,关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广州市小脚丫家庭志愿服务队和关注视障长者的暖加公益,以及广州目前唯一的导盲犬学校。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期望透过组织“大湾区非视觉文化地图”服务网络,邀请各机构结合各自的优势及特点发出共振力量,共同提升社会对无障碍建设的关注,并相互交流在推进无障碍服务上的经验教训,共同摸索更包容及具有普适性的专业服务标准。
大湾区非视觉文化地图。
当视障者走进博物馆:他们可以是科普讲解员、专业咖啡师
活动当日,讲解员带领广州培英学校的视障同学调动听觉、触觉、温度与震感等不同感官方式,踏入“可触摸”的博物馆。过程中,同学们触摸到了地球最早期生命体之一蓝绿藻出现的物证叠层石、侏罗纪时期植食性恐龙的粪便化石与胃石化石,一起抱了恐龙的“大腿(股骨化石)”,并与博物馆馆宠羊驼亲密接触。
广州培英学校的视障同学在博物馆中触摸生痕化石叠层石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非视觉”导赏,除了提供部分可触摸展陈,今年特别新增了配合参观动线的场景音效,而且导赏全程是由视障志愿者进行讲解。从去年9月起,3位视障志愿者开始接受科普讲解培训,并将自己所熟悉的感官表达方式融入导赏讲解之中,为观众提供“非视觉”的沉浸式体验。
在“大湾区非视觉文化地图”启动仪式上,她们获得了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颁授的“非视觉引领官”荣誉称号。
正佳集团代总裁巨和平为包括3位视障志愿者在内的科普讲解员颁授“非视觉引领官”荣誉称号。
当常被视作特殊照顾对象的视障者走进博物馆,他们也可以是回馈社会的优秀奉献者:3位“追光主播”视障讲解员分别是疫情前会指导长者和其他视障伙伴使用智能数码设备的开朗社工何昭颖、创作已达到58万字的网络小说签约作者霍文希、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歌手江晓茵。
此外,由正佳科学馆与啡标咖啡合作打造的“啡视觉”公益空间也有雇请视障人士作为咖啡师。
“啡视觉”公益空间的视障咖啡师陈莹雅,现场为媒体公益人、广州市小脚丫家庭志愿服务队创始人徐靓和首位通过英皇钢琴8级等级考试的华人视障考生陈琳示范冲泡咖啡。
据介绍, “大湾区非视觉文化地图”的发布不是终点,而是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非视觉”项目发展的里程碑和新起点:4月,视障咖啡师将在“啡视觉”公益空间为观众带来手冲咖啡工作坊,为视障与健视群体的共融、对话创造条件,广州导盲犬学校的专业培训师与导盲犬也会进入博物馆进行主题分享。除了雇请视障者作为“啡视觉”空间的咖啡师,博物馆还将推出“啡视觉”概念挂耳,以咖啡为媒介传播公益理念。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马含章
编辑: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