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在惠州养蚯蚓:希望帮助更多香港青年融入湾区农业行业

南方都市报APP • 商业消费
原创2023-03-31 18:25

800x400_6417bc5c7ae13.jpg

编者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2022—2035年)》,对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行了长远谋划。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并且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南都·湾财社携手国台酒业,以“促消费·共振兴”为主题,启动“乡村振兴广东实践深调研”活动,将走访广东15个特色村镇,深调研乡村旅游、预制菜产业园、生态农业、乡村民宿等,发掘一批广东“三农”发展的鲜活故事、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成效,展示各地乡村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前景。

3月13-15日,南都·湾财社携手国台酒业发起的“乡村振兴 广东实践”深调研走进惠州,调研香港青年蚯蚓创业公司、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惠州岩茶基地、世鼎文旅、惠州云顶温泉等,涉及农产品种植、文旅行业等内容。

促消费 共振兴

乡村振兴广东实践深调研·惠州

出生于富商家庭,曾经做过水上直立板教练,香港仔李嘉林现在的身份是在惠州养蚯蚓的新农人。在李嘉林看来,香港种植业并非强项,对农业感兴趣的青年很难找到发展的机会,“来到内地,我们可以把一些前沿理念带回来,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借力,共同助力大湾区发展。”

实验用牛粪发酵

直接把新来的工人熏走

2014年以前,出生于香港富商家庭的李嘉林,兼职划龙舟和水上直立板教练,“还会收费开班授课。那个时候生活安逸,但当事情失去挑战和激情时,我会感到害怕。这样浪费了我划龙舟锻炼的意志力,我应该再挑战更高难度的东西。”就这样,李嘉林目光瞄准了粤港澳大湾区。

李嘉林对农业的兴趣启蒙来自他朋友的父亲曾赞安,后者是华南农业大学博士、香港有机认证中心的创办人。李嘉林常到有机认证中心去听课,一开始他想种植火龙果,当时市场行情特别火爆,但他担心会有“烂市”的一天。这时候,在曾赞安启发下,蚯蚓在种植中能带来特别有效的肥料,李嘉林决定亲自试验。

1.jpg

李嘉林。

最开始,李嘉林在父亲工厂的宿舍后面做实验,“当时完全不懂,先买了4斤蚯蚓试一下,结果蚯蚓全部跑出来死掉了。”

蚯蚓要吃什么?怎么才能养出肥大的蚯蚓?怎么搭建培育床?怎么提高蚯蚓繁殖率……在探索蚯蚓培育有机肥的过程中,疑问充斥在李嘉林的脑海中。他向曾赞安请教,每次得到的回应只有一句“试多一下”,“把以前跟老师学习到的有机农业的知识,放在养殖蚯蚓上就对了!”

0.jpg

大棚内。

3.jpg

李嘉林用了一年时间逐渐领悟到其中的寓意,这期间,他的试验对象从4斤蚯蚓,扩大至100斤蚯蚓。然而,因为实验用牛粪发酵,整个工厂都弥漫着浓郁的味道。一次,李嘉林拉回十吨牛粪到宿舍旁的空地上,直接把新来的工人熏走,他不得不专门找场地来养殖蚯蚓、培育有机肥。

向村集体租赁大棚

蚯蚓养殖场扩大至50亩地

2017年,李嘉林在惠州惠阳良井镇霞角村租了十亩地专门养殖蚯蚓。意外的是,蚯蚓比蚯蚓有机肥先引爆了市场。“一开始是希望养蚯蚓来作为肥料,没想到变成做蚯蚓的生意。”

生产有机肥后多余的蚯蚓,李嘉林向附近钓鱼场和渔具店推销。在2元一盒的行情下,李嘉林的蚯蚓由于“个头大”,能卖到2.5元一盒的价格,每天出货四五千盒,占据广东省10%左右的蚯蚓市场份额。一年下来,每亩地蚯蚓带来10多万元收入,蚯蚓粪有机肥还有3万元收入。

“乡村振兴广东实践”调研团在现场了解到,最近一年,在乡村振兴驻良井镇扶村工作队专项资金帮扶下,村民以每亩1000元价格出租,村集体搭建并收取大棚租金,李嘉林向村集体租赁大棚,他的蚯蚓养殖场现扩大至50亩地,实现了多方共赢。

2.jpg

现场作业中。

在良井镇桥背村,几十条“田垄”上盖着遮光膜,薄膜下是掺有豆渣的牛粪——这正是蚯蚓生长的“温床”。旁边,工人在运作着蚯蚓分离机,他们将蚯蚓分解过的牛粪铲进去,滚筒不停旋转的过程中,含有蚯蚓粪的有机肥被筛出,粉色的蚯蚓也被甩到旁边的塑料筐里。

00.jpg

李嘉林雇佣附近村民进行作业。

蚯蚓粪相关研究获国际金奖

想帮助更多香港青年融入湾区农业

如今,李嘉林成立了广东惠州市紫电生物科技发展研究有限公司,专注于蚯蚓养殖产业,年产值达到600万元,每年还能产出1000吨左右的蚯蚓粪有机肥。

2019年9月,李嘉林参加“黄埔杯”第六届广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农业农村组初创类三等奖。两年后,他和台湾化工教授吴信达参加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参赛项目是“蚯蚓多孔粪粒电池新材料”,设想将蚯蚓粪进行碳化并应用在电池领域。2021年,他和吴信达团队参加第73届德国纽伦堡发明展,凭借《回收电池、根茎叶、猪粪、蚯蚓粪再利用制备燃料电池复合板双极板 》的研究获得金奖。另一方面,他和香港的科研团队开始研究蚯蚓的药用功能。

4.jpg

在生成蚯蚓有机肥后,蚯蚓通过机器分离出来,装盒出售。

李嘉林正联动华南农业大学专家、香港有机生态研究协会等,帮助更多香港青年融入大湾区农业行业。他表示因为个人力量有限,希望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

李嘉林的一位香港朋友,也在桥背村租了一块地种蔬菜,定向供港。李嘉林说,附近村庄老人的朴实也感动着他。在大棚附近一位老婆婆,自种一小块地,李嘉林无偿给对方提供了一些蚯蚓肥。收成时分,对方把种植的天然蔬菜摘些给他,他很感动,决心帮助老人家,他设想通过“点对点”链接的方式,帮助城市里有需要的客群,以包租的方式直接向老人承包菜田,等到收获的季节可以吃上无公害的蔬菜。

“香港种植业并非强项,对农业感兴趣的青年很难找到发展的机会。来到内地,我们可以把一些前沿理念带回来,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借力,共同助力大湾区发展。”李嘉林说。

促消费 共振兴

乡村振兴广东实践深调研·点评

在调研交流过程中,贵州国台酒业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大客户部经理彭飞表示,粮食种植基地可以说是酿酒企业的“第一车间”,国台酒业酿造的茅台镇正宗大曲酱香酒,采用的原料是贵州本地地道的红缨子糯高粱和河南优质小麦。从源头打造酿酒原粮基地不仅保障了原料来源,推动着绿色可追溯体系的搭建,也将种植农户与酿酒的企业联系在了一起,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联系在一起,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与乡村的振兴联系在一起。

截至2021年底,国台酒业高标准化红高粱种植基地已经扩展至遵义、安顺、黔西南等8个市县,种植面积达16.3万亩,合作农户4万5千余家。“十四五”期间,国台酒业计划发展高标准化红高粱种植基地20万亩;到2025年,在河南省采购优质有机小麦量达到10万吨。借助“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脱贫模式,国台酒业将越来越多的农民吸纳进来。以国台酒业在河南省扶沟县包屯镇建设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为例,该基地带动了4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1576人,每户每年实现2200元分红,已兑现分红89.98万元。

处于高质量快速发展期的国台酒业,正通过一粒粒酿酒专用粮,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带着农民共同为乡村“造血”。


策划:王莹

统筹:马建忠 陈养凯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黄驰波  詹丹晴 实习生 黄诗纯

摄影:谢桂城 谭辉

编辑:黄驰波,陈养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促消费•共振兴 乡村振兴广东实践深调研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