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是现代工业的灵魂,代表着制造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发展工业软件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必要基础,亦是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作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底座,我国的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正当其时。
然而,目前我国的工业软件市场,国外软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为例,国产化率仅为5%,95%的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都要依赖进口。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表示,我国的工业软件领域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国产化率低、原创性差;二是国际技术封锁导致安全风险;三是国产工业软件缺少开发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步较晚、短板明显的中国工业软件产业,该如何锤炼出过硬的产品,“硬刚”世界先进水平?
实际上,近年来面临市场上国外软件的绝对优势,许多敢拼敢想的科技工作者从未妥协。他们深耕行业锤炼产品,已经逐步打开了国产工业软件的市场。益模科技创始人、CEO易平博士就是如此,日前,他向南都湾财社分享了益模科技深耕行业的故事。
益模科技创始人、CEO易平博士
创立于2006年的武汉益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模科技”),深耕工业软件领域已有近二十年。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益模科技已累计服务了600+家国内外知名制造企业,包括一汽、上汽、广汽、比亚迪、长安、格力、美的、海尔、海信等大型汽车、家电品牌,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软件及柔性生产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与深圳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相链接,益模科技近期也获得了来自深创投的融资,开启新的征程。
要造中国自己的工业软件
南都:国内的工业软件行业起步相对较晚,益模科技算是早期的行业入局者之一。起初为何选择进入这一赛道?
易平:益模科技的诞生源自我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求学时的一段经历。
那是2001年,我正在做模具制造执行系统(MES)相关方向的研究。彼时,我拿着导师的介绍信独自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赶赴国内当时最大的一家塑胶模具企业调研。但令人失望的是,已经来到企业的我却被拒绝进入操作现场,理由是他们正在使用一款来自日本的模具软件,说这是商业机密,日本的工作人员正在帮他们操作实施。最后,这个调研工作就不得不搁浅了。
那时,国内很少有人研究MES系统,可以去调研的案例更是屈指可数。于是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发一款属于中国自己的模具生产管理软件。就这样,益模科技在2006年诞生了,创立公司的初心就是要在模具这一被称为“工业之母”的行业里,研发出一款国产的MES系统。
值得骄傲的是,到今天,当年的那款日本软件已经逐步退出了中国市场。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的MES系统也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模具行业里绝对的第一名,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在很多主要的细分领域,甚至能达到70%以上的份额。
行业面临断供“卡脖子”风险,如何突围
南都:在您看来,国内工业软件行业目前处于怎样的阶段,面临着哪些风险?
易平:我国工业软件行业相对起步较晚,制造企业较为依赖国外的软件,但这样会面临断供风险。比如汽车出风口这类零部件,在产品设计时,需要使用模拟仿真软件来分析产品的制造工艺。然而,这类软件多数由国外进口,一旦被断供,本来可能尝试两三次就能做出的模具,就因为软件问题要至少尝试五六次,大大增加了模具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量产的效率。
可以说,对于国内的工业软件企业而言,目前我国的工业软件市场仍是一片“蓝海”,只是在许多细分领域,国内的软件企业仍处在一个要“做到”的阶段,需要先做到与国外标杆企业同样的水平,后面再考虑超越。因此,我认为现阶段工业软件企业不能走捷径,要踏踏实实先做到标杆水平,帮助制造企业降本增效,才能在市场分得一杯羹。
作为工业软件行业的一分子,我们也有信心能在未来赶超国外产品。现在,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超过营收的20%,公司盈利也大多投入到了技术研发。经过十年研发与迭代升级,我们新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解决方案,软硬结合、打破国外垄断,面向高端零部件加工,可以帮助制造工厂替代有经验的技工,将生产效率从原来的人工操作的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现在已成功帮助几十家工厂部署100多条柔性自动化线体。
目前,根据不完全统计的数据,通过我们的工业软件赋能的企业,交货延期率降低50%以上,合格率提升30%以上,资源利用率提升10%-30%,人均产值提升10%-30%以上。
南都:从国外工业软件高市占率的行业内重重突围,益模科技一定经历了许多艰难时刻。能否分享一下有哪些阶段,都是如何度过的?
易平:那是公司在成立之初的阶段。在模具这个被称为工业之母的行业,大部分零部件包括汽车、家电、3C类的产品,都是要通过模具成形的,在模具制作完成之后,就可以通过模具批量生产这些零部件。
但是,模具个性化程度高,制造过程非常复杂,而且订单是随机到达的,整个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计划、成本等的管控都非常困难。所以,当时我们面对这样一个行业,虽然有专业的背景,但公司成立之初的困难程度依然超出了想象,可以说准备不充分,产品也不成熟,原计划6个月完成的工作,我们可能花了2年的时间才完成,最终导致我们出现了短暂的资金流问题。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我们的总经理又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公司,我就从技术负责人直接变成了公司负责人。当我上任后发现,公司的现金流仅剩下一个月,这是公司第一次面临生存上的危机。于是,我从研发端立即转到去跑市场、收款,公司的水深火热让我不得不迅速转变角色帮助公司渡过难关,这是我印象深刻,也是公司最艰难的时刻之一。
获深创投近亿元融资,资金、产业全方位赋能
南都:益模科技刚刚获得深创投近亿元的融资。企业融资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您看来,深创投对益模科技的投资,两者在哪些方面互相吸引?
易平:虽然公司创立之初经历了资金危机,但我们很少融资一直靠自有现金流发展,直到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前后,陆续得到武汉的本地基金一些资金上的支持。但是后来,我们发现除了资金上的支持,投资机构在其他方面给我们的赋能比较少,有一些投资机构也在后续陆续退出了。
所以我们发起全新的融资希望能够得到全方位的赋能,就这样与深创投建立了联系。深创投是由深圳市政府出资并引导社会资本出资设立的,其使命是发现并成就伟大企业,我们也被深创投的投资理念所打动。我们相信除了资金之外,深创投还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的赋能,比如资本市场、产业等各方面。此外,他们的投资团队在工业软件赛道也非常专业,双方的合作就这样展开了。
未来中长期,我们会面向科创板或者创业板,设立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可能会在1~2年内用新的融资去支撑未来的业务发展和上市需求。
我国离散制造业生产效率正在持续提升
南都:在你看来,我国离散制造业产业链呈现怎样的趋势,作为工业软件从业者,应如何顺应趋势,赋能企业?
易平:我国的离散制造业传统情况下,对人的依赖比较高,且往往是以批量生产为主,相对个性化制造的行业而言,它的生产管理相对要简单很多。但是最近几年,行业正在发生一些重大变化,首先就是离散制造业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中国,许多年轻人不再愿意进入制造业的一线,甚至不愿加班、上夜班,因此一线的生产力也会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设备正在逐步替代人力。
另外在一些具体行业,比如汽车,过去同一款车可能几年不变,但现在新能源的趋势之下,需求端发生了变化,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提高。以前可能5年研发一款车,现在可能变成1-2年就研发一款车,每款车的平均销量会下降,但车型却比以前多了一倍,这也导致整个供应链从原来的品种相对单一的大批量生产模式逐步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管理难度大幅上升但成本的压力反而更高。
益模基于过去近二十年在模具等个性化复杂制造行业积累的技术和工业软件产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也将产品和解决方案扩展到面向整个离散制造业,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下,离散制造业对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自2012年起我们就重点发力自主柔性制造系统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线解决方案。因为如果未来柔性自动化生产线也要使用国外技术,当我们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时候,我们的离散制造业的竞争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弱。到今天,我们已经完成了100多条柔性生产线的建设,也成为了市场的主要厂商。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工厂越来越多,我国的离散制造业生产效率正在持续提升。
因此,对于服务于制造业的工业软件企业,一定要注重脚踏实地,把企业的技术积累做得扎实一些,真正赋能市场需求,把握行业趋势,才能水到渠成。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编辑:林燕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