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广东省举行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一批)新闻发布会。广东省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张文献表示,标准是规则对接的重要载体,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携手港澳特区政府有关部门,以“标准”这一世界通用语言助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目前共有110项标准纳入“湾区标准”清单,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领域。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张文献
据悉,“湾区标准”是指经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方共商确认的,在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实施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各类标准的集合。
张文献表示,“湾区标准”首次在发布会上介绍,以清单形式公布,属非强制性标准,有两种生成方式:一是制定形成,在大湾区没有统一或互认标准的,由粤港澳三地共同制定,经确认后纳入“湾区标准”清单。二是采信形成,对已有且适宜在大湾区实施的标准,经确认后纳入“湾区标准”清单。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联合港澳特区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三地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以民生领域为重点,以粤港澳三地高共性、易融合领域为切入点,研制互融共通的“湾区标准”。
据张文献介绍,清单中有58项标准是由港澳相关机构作为牵头单位或共同牵头单位,包括香港食环署食物安全中心、香港机电工程署、香港消委会、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市政署、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发展及质量研究所、澳门饮食业工会等。
此外,在“湾区标准”形成过程中,还邀请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等4家国家级标准化研究机构,联同粤港澳三地权威专家,经过严格的技术审查形成,并由粤港澳三地主管部门共同审核确认。
张文献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港澳特区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市场驱动、政府引导、国际接轨、互利共赢”原则,聚焦全领域、产业化、国际化,继续大力推动“湾区标准”工作,以高水平“湾区标准”服务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在以标准赋能广东制造业当家、支持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生态共融等方面持续发力。
此外,将进一步拓宽“湾区标准”清单,在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研制或采信更多高质量“湾区标准”。
同时,进一步推进“湾区标准”产业化国际化。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与“湾区标准”结合,加强粤港澳三地标准化资源与科技、产业对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RCEP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化交流与合作,探索“湾区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或互认路径,以“湾区标准”带动大湾区装备、产品、技术和服务走出去,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李竹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编辑:王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