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开始的沙尘天气还在继续。
4月10日夜间,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北京市区达到沙尘暴级别,张家口达到强沙尘暴级别。4月11日下午,沙尘越过淮河,正式进入南方,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迎来沙尘。今天(4月12日),沙尘已至江南南部,江西、湖南境内。至此,此轮沙尘天气影响我国至少21个省份。
沙尘一路向南
4月12日14时,中央气象台发布重要天气提示,目前,沙尘天气过程继续影响我国,今日南疆盆地、陕西中部、山西、河北、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湖北中北部、浙江北部、江西北部、湖南北部等地仍有扬沙或浮尘。预计13日至14日,受新一股冷空气影响,北方地区又将自西向东出现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中央气象台沙尘天气预报图
而由于低空反气旋影响,北京市气象台12日09时发布沙尘蓝色预警信号,受偏南风影响,北京市南部地区已出现浮尘天气。本来已经南下的沙尘或将回流。
中央气象台11日消息,4月9日以来的沙尘天气过程已达到沙尘暴级别,为今年第二次沙尘暴过程,弱于3月19日至24日的强沙尘暴过程。专家预计,沙尘影响范围将达390万-400万平方公里。400万平方公里,意味着影响了中国约42%的国土面积。
此轮沙尘到长江以南地区是罕见现象吗?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表示,每一次比较强的沙尘暴过程基本会影响到黄淮,甚至会跨过长江,到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区。从监测数据来看,强沙尘天气甚至可以围绕地球一圈,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上也曾检测到来自亚洲地区的沙尘。沙尘是一个远距离的输送现象,即使影响到了我国南方地区,也并不罕见。
强度比今年3月弱
与今年3月的强沙尘暴过程、2021年3月“10年最强沙尘暴”相比,此轮沙尘天气过程强度较弱,但影响范围更南。3月19日至24日的强沙尘暴过程波及20个省(区、市),影响面积超过485万平方公里,当时中央气象台消息称,是今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沙尘过程,但并未到达江西、湖南等江南以南地区。
2021年3月14日夜间至16日的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达到强沙尘暴强度,中央气象台将其定义为近10年来我国出现的最强沙尘天气过程,沙尘带长达近3000公里,影响面积超过380万平方公里。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2021年3月15日8时到9时这一个小时内,北京PM10小时浓度从1370微克每立方米跃升到6450微克每立方米,PM2.5浓度随之推高到462微克每立方米,城六区PM10小时浓度达8108微克每立方米。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4月10日21时全市PM10平均浓度达到1321微克每立方米,6级严重污染水平,其中城六区1424微克每立方米,2248微克每立方米。一般PM10超过150微克每立方米,就算超标。
与20年前相比,沙尘天气已有减少
中央气象台表示,这是今年以来我国出现的第8次沙尘天气过程,截至目前较常年同期(6次)偏多2次,为近10年来同期最多。有网友疑问,近年沙尘天气越来越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持续几十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难道没起作用?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根据《大气环境气象公报》梳理了2000年至2021年沙尘天气过程次数,结果显示,沙尘天气过程次数总体减少,不过近年有小幅回升。2000年至今,2000年至2004年沙尘天气过程最多,平均每年出现17.4次;2010年至2014年沙尘天气过程最少,平均每年出现10.6次;2015年至2021年这7年间,小幅上升,平均每年出现12.3次。
强沙尘暴和沙尘暴天气过程次数则显著减少。其中,2000年至2009年平均每年出现沙尘暴天气过程 6.5 次,2010年至 2021 年平均每年2.5次。
不过2021年出现3次沙尘暴天气过程,较近10年平均偏多;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过程2次,较2011年至2020年平均(1.1次)偏多0.9次。
总的来说,与20年前相比,沙尘天气过程明显减少。近40多年来,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有效改善生态状况。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魏科撰文表示,虽然生态保护有大幅提高,但仍需进一步加强。不过,很多人误认为,治沙后就不会再出现沙尘天气,但实际上沙尘和沙尘暴是自然界常见现象,无法从根本上消除。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据采集分析:李雨佳
设计:张博
数据来源:中央气象台、中国天气网、《大气环境气象公报》、中国气象爱好者、中国科学报、澎湃新闻、财新网
编辑:李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