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川流不息来时路——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将于4月18日至5月18日在福建龙岩美术馆举办。展览开幕式和研讨会也将于4月18日举行。
胡一川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在新兴木刻运动和主题性油画创作中成绩斐然,他的版画《到前线去》、油画《开镣》《前夜》等,皆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作品。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建者之一、广州美术学院的首任院长,他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作为一名革命美术家的胡一川,不仅把艺术看成兴趣和职业,更把它服务于整个民族的理想——建设一个新的中国。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美术家联盟,成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文艺战士,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中,用笔与刀号召人民到前线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奔赴延安,带领鲁艺木刻工作团组织抗战宣传,不惧生命危险,坚守在前线记录军民英勇奋战的场景;在中央的委任下,他不辱使命,担负起美术学院繁重的行政与教育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育了一代代优秀的美术工作者。在民族国家需要他的时候“到前线去”,充当“时代的先锋”,可谓胡一川一生的鲜明写照。
到前线去 1932年 上海 20cm×27cm 黑白木刻
此次展览呈现了胡一川奔赴“前线”的奉献精神,也突出了艺术探索上勇于实验的“先锋”思想,学习上谦卑包容的态度,将艺术实践与民族国家命运紧紧连结的自觉。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革命与抗战的冲锋号”展出胡一川的《到前线去》《魔鬼下的壮丁》《军民合作》《牛犋变工队》等木刻作品,均为中国抗战美术的先锋之作;第二单元“解放与建设的奏鸣曲”展出胡一川的历史主题油画创作,抒发对国家、人民以及革命事业的歌颂,造型坚实敦厚,光影营造突出,有一种质朴的感人力量;第三单元“家乡与国家的赤子情”展现了萦绕胡一川心田的家乡美景。《我的故乡》《芦下坝水电站》《龙岩富矿》《闽西探宝》等作品都表达了胡一川对家乡的赤忱热爱,表达他对家乡建设的自豪之情,这一单元还聚焦于胡一川沿着党的革命路线,在闽西、江西、广东和浙江写生的重要油画风景作品,展现了他忠诚耿介的家国赤子情。
转战前夕1977年 广州 129cm×168.9cm 布面油画
我的故乡1983年 永定中川 52cm×70cm 布纹纸油画
20世纪80年代,广州美术学院为胡一川策划全国多地巡回个展。1986年,“胡一川画展”回到福建,分别在福州、厦门、龙岩、永定举办。胡一川带着自己革命人生中的重要作品回到家乡,回馈哺育滋养他的乡情。作为20世纪广州与闽西难得的文化艺术交流,展览非常隆重,反响热烈。此后,胡一川多次被龙岩邀请回乡写生,留下了精彩的作品和丰富的文献资料。
时隔37年,在2023年的今天,广州美术学院在胡一川诞辰113周年之际,带着近年重新梳理的胡一川300余件艺术作品和历史文献回到其家乡,在龙岩美术馆隆重展出,而这也是“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2020年北京站、2021年广州站的延续。本次展览结合了胡一川与福建、尤其是闽西革命老区之间的关联,呈现胡一川成长与启蒙的重要本源和人生经历,以体现“不忘来时路”和“坚守初心使命”的重要意涵,并期待与当地开启闽粤文化交流的世纪课题。
珠江 1983年 广州 53.5cm×75.8cm 布纹纸油画
在艺术上,胡一川有着高度纯粹的一面,他勇于探索各种风格的可能性。在杭州国立艺专时期,他学习油画、素描;在上海和延安,他转向专攻版画;从北京辗转到武汉、广州,再次回归油画创作;晚年在绘画之余,还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胡一川研究的当代价值,还在于他给予了青年学子在艺术探索道路上重要的启示。应该看到的是,虽然胡一川没有留洋学习的经历,但他在艺术上具有国际视野,并且能够站在中国立场上思考问题。他始终坚守本土,融合中西方的艺术资源,来应对20世纪绘画民族化这一美术史的重要课题。正因为这种大视野和大格局,胡一川的艺术创作及其教育理念在现代美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卢沟桥抗战 1938年 延安 15.7cm×20.1cm 黑白木刻
青年矿工像 1982年 兴宁 51.8cm×76cm 布纹纸油画
中川风景 1987年 福建永定下洋 60cm×59cm 布面油画
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康紫铃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