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第133届广交会开幕前一日,琶洲港澳客运口岸迎来首批从香港尖沙咀中港城客运码头出发,以乘船方式跨境抵达广州中心城区的香港旅客。他们有的来广州探亲访友,有的以采购商身份参加即将举办第133届广交会。
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的开通将让粤港澳大湾区两个枢纽型城市香港和广州的中心城区实现水路交通直达。首批抵穗旅客普遍反馈入境手续方便快捷,对乘船跨境抵穗这一出行方式赞不绝口,称“边出行,边欣赏两岸景观,十分享受。”
靠泊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的“海珠湖”号客轮。
首批香港旅客顺利抵穗
点赞出行体验“十分享受”
14日早上近11时,从香港尖沙咀中港城客运码头出发,搭载着入境旅客的“海珠湖”号客轮顺利靠泊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
近11时,首批乘船跨境抵穗的香港旅客下船上岸。
据介绍,琶洲港澳客运口岸试航期间开通琶洲港往返香港尖沙咀中港城客运码头的航线,航程两个半小时,每天1出1入。后续将开通直达香港国际机场的“海天联运”往返航线,旅客仅花2小时,即可体验“广州持票、香港登机”的快捷出行。
旅客准备检票出口岸。
出境方面,出境旅客进入联检楼大厅,在首层通过安检后,搭乘电梯前往二层出境大厅;在二层大厅,旅客可以在窗口购买船票,也可以办理自助取票和香港国际机场值机业务,办好值机业务后通过出境查验通道即可前往登船口;乘坐“海天联运”航线的旅客到达香港国际机场后,无需再办理香港入关手续。
此番从香港乘船跨境抵达广州中心城区的体验如何?南都记者现场采访了多位此批旅客。罗先生此行主要目的是探亲访友。他表示,和高铁、班车出行方式相比,乘船最大的不同在于可以欣赏两岸美景,行程总共用时两个多小时,手续方便快捷。
思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裁符展成则把行程时间算得更精准。“8点钟出发,约10点45分到。” 符展成介绍,他在香港的尖沙咀、海港城以及广州海珠琶洲试验区都有公司,平时经常需要往返香港和广州两地。以前乘坐高铁从香港到广州南站中转,再到琶洲的公司,前后用时大概2小时15分钟。“但坐船很舒服,像坐‘风景船’一样,空间大,能边吃东西,边看两岸风景。”
行驶在珠江前航道上的“海珠湖”号客轮。
华浩集团主席陈惠龙是广交会的老常客,前后共参加了十多届广交会。他体验过班车、高铁、客轮三种从香港到广州的出行方式,此次通过乘船方式抵穗是他认为最方便的。“乘船是点对点的最直接的方式,从香港的尖沙咀到琶洲的广交会,中间不用把行李搬来搬去。” 陈惠龙分享道。他从家里出发,抵达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前后时间总计大约3小时多。“整体旅行又舒服又方便。”这是他对此次出行的感受。
此次首批旅客的船票信息显示,此趟行程为“成人赠票”。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的业务办理窗口上方展示出了“琶洲往返香港中港城”的船票价格。
旅客展示船票,信息显示“成人赠票”。
客轮共分为三个等级的舱等,分别是优越位、优享位、尊享位(4座位),面向成人、小童、长者不同群体采取不同价格,还推出了单程票和来回套票。例如,一位成人乘坐优越位的单程票价是220元(注:人民币,下同),来回套票是390元,小童和长者享受折扣优惠,优惠幅度在约七成到八成之间。来回套票价格参考单程票价格折扣优惠较大,单程票是1280元,来回套票是1580元,且不再区分购票人是成人与否。
利好会展经济
采购商来穗寻找新商机
琶洲港澳客运口岸位于广州市海珠区阅江中路499号,选址在有轨电车“会展东”站和现有地铁8号线以及将陆续建成的11号线、28号线“琶洲站”附近,旁边就是“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展馆,是广州首座集跨境、城际、海岛功能的水上交通口岸综合体。
琶洲港澳客运口岸投入使用最直接的利好方面便是会展经济。此次首批旅客中,便有不少旅客是奔着次日开幕的第133届广交会来的。香港贸发局广州代表何俏媚一早就等候着首艘从香港出发抵穗的客轮,迎接从香港来穗的客商代表。
琶洲港澳客运口岸背靠广交会展馆。
何俏媚介绍道,从香港贸发局日前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的香港国际创科展、香港春季电子展、香港春季灯展三大展会的成交情况来看,海外买家非常活跃。
“根据历年广交会的数据,从香港过来参加广交会的买家比例是最高的。” 何俏媚表示,在第133届广交会开幕前一日,琶洲港澳客运口岸试航,为采购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与广交会的出行选择。在香港参加完展会的采购商,可以乘船径直抵达广交会旁的琶洲港澳客运口岸,十分便利。“另外,口岸还提供落地签的服务。” 何俏媚认为,这对于海外买家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
琶洲港澳客运口岸背靠广交会展馆。
作为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的首届广交会,采购商的活跃和意愿程度广受关注。何俏媚了解到,此次业界十分踊跃地参与本届广交会。她进一步介绍道,采购商希望通过广交会寻找供应链上的新合作,发现一些创新产品和新赛道。
上述华浩集团主席陈惠龙便是乘着客轮,从水路来广交会寻找新商机的。此前,囿于疫情影响,参加广交会不是很方便。他表示,他希望顺着产业发展的大方向,重点关注广交会上IT领域的新产品、新科技,也关注城市发展的整体变化。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通讯员 徐旭宇 李艳
摄影:南都记者 张志韬 陈灿荣
编辑:代国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湾财聚焦第133届广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