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日前,《中山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正式发布,今年将继续开展强基计划招生,培育重点领域拔尖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什么是强基计划?中大强基招生需要什么条件?人才培养有何亮点?4月14-23日,中山大学与南都联合主办“中山大学强基招生与培养”系列直播。中山大学教务部携手研究生院,以及十大强基招生院系坐镇南都直播间,4场大咖专场讲座轮番上演,为考生和家长全面讲解中大强基计划的招生政策与报考流程、十大专业的实力与内涵,还有本博衔接培养路径、优势及未来生涯发展。
4月14日,在首场直播上,中山大学教务部主任陈省平、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培养与质量管理处处长刘鹏图、中山大学教务部招生办公室主任荐志强三位嘉宾,在全面介绍中大整体办学实力、强基计划培养方案与招生政策的同时,也详细解答了考生和家长们的许多疑问。
招生专业均为顶尖专业 强基生培养有4大亮点
“中山大学有着长期的优良办学名声和巨大的社会综合影响力……是粤港澳大湾区毫无疑问的科教核心和高等教育的领头羊。”陈省平在直播中表示,中大历来重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强基计划招生的专业都是中大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顶尖专业,全部入选了国家级一流专业。
广州校区“强优势”、珠海校区“提增量”、深圳校区“促融合”……刘鹏图表示,三校区合力支撑文理医工农艺融合发展的学科格局,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力,输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近3年每年超过75%的研究生选择粤港澳大湾区就业。”
陈省平介绍,学校强基生培养有4大亮点,分别是:导师都是顶尖学者,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一个专业N个学科支撑,将优势的学科资源汇聚到强基生培养上;科教协同,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建立本博衔接的专属成长通道,符合条件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能直接进入博士培养阶段。
“实行本博衔接机制,就是鼓励和支持我们优秀的强基学生从事有意义的长线研究。”刘鹏图接着提到,中大建立了一体化的本研课程体系,让学生在4年级提前开始学习研究生阶段的基础课程,尽早接触学科前沿,实现本科与研究生的课程衔接、科研衔接,促进知识的连续性,夯实基础知识体系。
同时,在博士阶段培养,除了延续本科学科专业方向发展以外,还会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学科交叉培养。“强基生转段后,就是直博生。博士生奖助金最低每学年5.2万元,最高8万;如果特别优秀又拿了国家奖学金的,每学年可以到11万。”
预报名截至4月30日 不同省份的招生专业不完全一样
据了解,当前中大强基计划招生已经开始,4月30日前考生可登录教育部-中山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进行预报名。
“如果考生对基础学科有强烈的专业兴趣,有一定的学术潜力,综合素质优秀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那么可以考虑报考强基计划。”荐志强在直播中说道。
中山大学作为国家首批入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今年是第四年面向全国的29个省(区、市)招生,共有10个专业。荐志强特别提醒:“考生所在省份及个人选考科目不同,进入系统能看到的招生专业是不一样的。”
高考结束后,6月10日至6月20日期间报名考生登录报名平台进行报考确认并签订承诺书,逾期不进行确认则视为放弃报考中大强基计划。对于确认参加我校考核又无故放弃的考生,将通报生源省份考试招生机构并如实记入诚信档案。
6月30日,学校将组织考核,考核包括笔试、面试和体质测试。7月5日前,将公布录取名单并公示录取标准。学校将根据考生填报专业志愿和在相关省份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和名额,按照“分数优先(综合成绩),遵循志愿”的原则确定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其中,综合成绩的构成为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折算成百分制)占85%,学校考核成绩(百分制)占15%。
此外,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生源所在省(区、市)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生源所在省(区、市)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
问答环节
问:能同时报考多所高校的强基计划吗?如果现在已经报了其他高校,还可以改变选择吗?
荐志强:不可以。教育部规定,强基计划只能报考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但在强基计划的系统关闭前(4月30日),考生可以取消并改报其他高校和专业。考生需要尽量在报考前想清楚。
问:怎样判断我的分数能不能入围强基计划?
荐志强:中山大学本科招生网上公布了中大强基计划历年来的入围标准,大家可以自行查阅。以去年为例,中大历史学专业在广东省的最低入围分数是614分,在这个分数段的最低名次是历史类的730名;数学专业在广东省的最低入围分数是642分,最低名次是物理类的3579名。考生可查阅所在省份的一分一段表,并对照一分一段表就可以知道自己在全省的排名。
问:如果没有入围强基计划校测,是否影响其他批次的录取?
荐志强:绝对不会。强基计划最先进行录取,录取完毕后才会到其余批次,不会并行或交叉行进。
问:强基计划和拔尖计划有什么区别?
陈省平:国家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里有两个特别重要的计划,一是强基计划,一是拔尖计划。两者区别在于,强基计划是从高考招生阶段进行选拔,入学后实行本博衔接联合培养;拔尖计划是在普通批学生录取里,从中选拔部分学生作为拔尖班进行培养,拔尖班学生本科毕业后没有本博连读的培养机制,但是中大拔尖班同学自己选择读研深造的比例也是非常高的。
问:强基生本科阶段能否转专业?能否辅修其他专业?
陈省平: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强基计划学生在本科阶段原则上不得调整专业。确有特殊困难或者特殊需要,无法继续在录取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以提出调整专业的书面申请,经相关院系研究等审核审批程序后,转入本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范围内的相近专业就读。
同时,学校也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研究生培养阶段,进行学科交叉培养。我们还有非常灵活的辅修制度,强基生可以通过微专业、辅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来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在我们学校,辅修这三个层级(微专业、辅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是允许上下互转的,微专业还可以修读多个,学校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多的辅修机会。
问:强基计划免试读博能到别的学校吗?
荐主任:强基计划规定,强基计划的学生,推免在本校。其实各校之间的学术交流远比你想象深入广泛得多,来自天南地北国内国际的学术大咖都可能成为你的良师益友。
问:强基生能否出国?
刘鹏图:我校地处湾区,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国际交流。我们有“国家留学基金委、省、市、校”四级的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机制,还成立了粤港澳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会重点支持强基生参与境外交流。
问:强基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情况如何?
陈省平:强基计划目前还有没有毕业生,但强基生的未来发展前景一定很广阔。强基计划服务于国家战略问题,是名副其实的“高精尖”,且基础研究是整个科研“总开关”,道路越走越宽广;博士学位位于学位体系顶点的终点,代表了最高水平的学术能力。相信强基计划毕业的学生,将会成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相关单位竞相争抢的“香饽饽”。
刘鹏图:中大基础学科的博士生就业、发展相当不错。以2022届为例,强基计划涉及的10个学科,80%左右的毕业生去了科研教育、医疗卫生等机构,17%去了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光电半导体、材料化工等国内头部、创新企业。
问:如果没有想清楚未来是否走学术道路,不一定想读博怎么办?
陈省平:本科阶段是允许学生申请退出强基计划的,退出强基计划,转入本专业的普通班就读。
刘鹏图:如果强基生在读博过程中,不想继续,可以按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进行分流。
荐志强:我们能理解同学们在高三的时候,对自己未来的学术道路还没有特别清晰明确的思考。但是当你们与顶尖的学者同行,在充满挑战的“卡脖子”领域攻坚克难的时候,相信你的志向会更加坚定。当然。强基计划的动态进出机制也是尊重学生的选择。退出强基计划的学生不再具有保研资格,但还是可以考研深造的,只要你努力,路就在脚下!
策划:尹来 游曼妮 贺蓓 欧阳云蔚
统筹:孙小鹏
采写:孙小鹏 实习生 胡可盈
摄影:钟锐钧
导播:阮增豪 杨景博 卫志凌 罗雪纯 实习生 方伟楠 文淏
编辑:孙小鹏,杨晓彤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3新课标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