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午1时10分,一辆黄色的医疗用直升机在广州海珠区的珠江医院上空盘旋几圈后,落在急诊科大楼门前的停机坪上,两天前因车祸重伤的43岁男子凌先生(化名)被从韶关转运至珠江医院急诊科,接受进一步治疗。
4月17日中午,一名患者由韶关航空转运至广州海珠的珠江医院进行救治。
男子遇车祸致多处外伤 病情危重
4月15日早上6点多,43岁的凌先生在韶关因车祸致胸部及全身多处外伤,被紧急送往邻近的医院救治。当地医院给予无创通气,镇痛、防治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
4月16日晚,凌先生出现呼吸困难,当地医院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因患者病情危重,有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继续加重,休克、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均可能危及生命,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紧急救治。经与当地医院反复沟通,进行了详细的病情评估,在确保转运安全的前提下,患者家属联系航空医疗救护机构进行航空紧急转运,并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对接转院。
4月17日中午,一名患者由韶关航空转运至广州海珠的珠江医院进行救治。
4月17日中午1点10分,载着伤者的航空医疗救护直升机从韶关当地医院飞抵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下落的停机坪正位于医院急诊创伤中心门口。患者被推出直升机后,直接转入医院急诊科。
两百余公里的路程,在不堵车的情况下驾车约需3小时,航空转运飞行时间仅60分钟。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张琰介绍,像凌先生这样要求进行航空转运的患者,医院会提前进行伤情、病情评估,在能够保证患者安全、机组安全、周围环境安全的“三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启动透空转运。
据介绍,医疗用直升机中的医疗救护设施与普通救护车基本相同,都会有呼吸机、心电监护、微量注射泵等常规救护设备,还会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配套必需设备,“转运条件与救护车一样,只是运送的载体不一样”。
4月17日中午,一名患者由韶关航空转运至广州海珠的珠江医院进行救治。
一体化创伤综合急救中心为救治提速
为迎接转运患者的救治需求,医院做了哪些准备?张琰介绍,在接到患者家属的急救诉求后,珠江医院立即启动医疗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停机坪等场地准备(该停机坪平日作为停车场使用)。
根据即时的病情沟通,医院创伤中心即刻组建了由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创伤重症科、胸外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创伤骨科、脊柱骨科、输血科、影像诊断科、检验医学部等专家组成的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综合救治团队,麻醉科手术室也已按照创伤预警做好准备,患者入院、检验检查等手续全部提前准备完毕。
17日中午,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早已准备就绪的多学科医护团队紧锣密鼓展开急救:启动紧急输血流程,保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静脉通道通畅,快速完成CT等影像检查。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综合救治团队现场分析讨论影像检查结果,初步考虑患者以胸部外伤为主。随后,患者被送往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
4月17日中午,一名患者由韶关航空转运至广州海珠的珠江医院进行救治。
“这个过程以前可能需要20分钟或以上,但在现在的一体化创伤救治中心平台上,只要5分钟就能完成这些检查”,张琰说。
据介绍,进入重症医学科后,患者立即被予以重症监护、输血、镇痛镇静、呼吸机辅助呼吸、抗感染等治疗,完善床边心肺超声,下一步待相关检验检查结果回报,继续组织院内多学科团队讨论研究,确定相应手术及后续治疗方案。
据悉,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深化航空医疗救护试点单位,广东省一级创伤中心建设单位,广东省颅脑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牵头单位,珠江创伤救治联盟和珠江ECMO救治联盟发起单位,参与专科联盟的单位有40多家。
医院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和广东省创伤中心创建三年行动方案要求,致力于建立严重创伤和多发伤多学科团队医疗模式,努力实现由“环节型”向“全程闭环式”创伤救治流程的转变。
医院将院前急救转运中心、停机坪、抢救室、创伤病房、创伤ICU、创伤手术室、介入手术室、急诊检验、影像检查区等集中设置,打造一体化创伤综合急救中心,以期以最便捷的快速绿色通道、完善的多学科综合救治团队为救治提速、为生命护航。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通讯员 伍晓丹 彭常彪 韩羽柔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吴博斌 实习生 陈董苑
编辑: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