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评价家哈罗德·布鲁姆曾言:“约翰生之于英国,犹如爱默生之于美国,歌德之于德国,蒙田之于法国:他们都是民族的圣贤。”
2023年4月,上海译文出版社隆重推出《约翰生传》全译本,并收入“译文版插图珍藏本·世界文学名著”书系。这部传记被称作“英国文学史上传记头把交椅”,由英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大师、传记作家詹姆斯·鲍斯威尔(James Boswell,1740—1795)创作,他也是现代传记文学的开创者。译本则出自资深翻译家蒲隆先生之手,他花费十年心血,参考多个权威版本,注释丰富详尽,完成这部巨著的翻译,可以称作是“完成不朽之事”。 从此,华语世界终于有了首个《约翰生传》全译本。
塞缪尔·约翰生(Samuel Johnson,1709—1784)是谁?要问国内英语文学爱好者,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不喜欢Samuel Johnson的。约翰生博士,拥有诗人、散文家、词典编撰家、小说家、传记家、文学批评家等多重身份,是一位真正的文学全才,十八世纪后半期,在英国文学史上也被称为“约翰生时代”。他曾费时七年,凭一己之力完成睥睨英国文坛的《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一生重要作品还有长诗《伦敦》(1738)、《人愿皆空》(1749)、《王子出游记》(1759)等。还编注了《莎士比亚作品集》(1765)。
约翰生一身怪癖却充满魅力,他的才华除了在作品中体现,还体现在他那充满人生智慧的交谈、罕见的巧妙言辞、那意想不到的比喻、卓越的修辞、洋溢的机智中。约翰生博士以其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良善之品性为后世所景仰。作为一代文坛巨人,无论在英国文学史上还是英语文化史上,约翰生都是无法绕开的人物。
作者詹姆斯·鲍斯威尔,几乎是用自己的一生,为约翰生立下的这部《约翰生传》。鲍斯威尔出生于苏格兰贵族家庭,是英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大师和传记作家。他从二十三岁起便与约翰生成了忘年的莫逆之交,立志把这位文坛巨擘的生平一点一滴挖掘出来。由于这部作品,约翰生成为英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人物,鲍斯威尔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传记作家之一。
这部传记按年份记述约翰生的生平,对重大事件则本末悉记,记约翰生的谈话尤为详实生动。它是十八世纪英国社会与文化的评论与实录。鲍斯威尔与约翰生相交二十多年,朝夕相见不到三百天,没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叙事的天才,没有不倦的搜集,是写不成这部巨著的。其中记载人物众多,文坛掌故和逸闻趣事俯拾即是,笔墨生动,传神阿堵,至今风行不绝。
《约翰生传》篇幅巨大,翻译难度极高,市面上已出版的《约翰生传》也都为节译本。在中文世界中,此前还从来没有一个完备的中译本。早在十年前,上海译文出版社策划并启动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出版工作,期望完成这件“不可能完成之事”。最后这项任务落在了资深翻译家蒲隆先生肩上。蒲隆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翻译过索尔·贝娄的《洪堡的礼物》,并于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与贝娄见过一面。他翻译出版过英美文学名著三十余种,有《项狄传》《狄金森全集》《培根随笔全集》《洪堡的礼物》《吉姆老爷》等。但决定接下这个任务时,蒲隆先生已是七十多岁高龄。他花费十年心血,参考多个权威版本,逐字逐句手写成文,并精心修订,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世界传记文学不朽之作的全译本,填补了翻译史的空白。在序言的结尾,他引用未取得预期名次的运动员答记者时常说的话:“反正我是尽力了。”
对爱好智慧的现代人来说,《约翰生传》是一座常读常新的宝库。约翰生那充满人生智慧的思辩、才华横溢的言谈、出人意表的比喻和光彩夺目的修辞,令我们为之倾倒,折服。通过这部巨著,读者既可以体会传记主角约翰生如大熊星座般君临众星的魅力,也会为字里行间洋溢的两位杰出人物的温馨友情而感佩不已。为拜伦、普鲁斯特、巴尔扎克等文学巨匠立传的近代传记大师莫洛亚曾赞叹鲍斯威尔是“现代传记文学之父”。
本次译文插图珍藏版《约翰生传》还收入英国插图名家赫伯特·雷尔顿(Herbert Railton)百余幅插图,再现约翰生时代伦敦风土人情,更有逾三十幅重要人物彩色肖像,尽显名士风流。装帧上采用分卷独立函套,内衬绒布保护,封面浮雕烫金工艺呈现约翰生博士头像。
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