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职陪玩?是的。这家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病区有一名“游戏师”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04-21 16:44
微信图片_20230419093102.jpg

近年来,我国儿童血液肿瘤的治疗日益规范化,治愈率明显提高,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可达到80%,但对于生病的孩子来说,动辄几个月、两三年的肿瘤治疗是一段漫长、痛苦的经历,它意味着长期住院、一次又一次抽血、打针、吃药、检查,还要剃光头发、忍受身体不适、离开学校和邻居小伙伴很久,与父母的关系也要经受种种考验。

怎样帮助这些遭受疾病打击的孩子和家长调适心理、适应治疗?在广州和深圳,有一群社工专职驻扎在儿童血液肿瘤病区,他们带来一屋子的玩具,陪孩子玩耍、聊天,组织孩子们一起游戏,给病区带来快乐和活力。

近日,南都记者就此采访了公益组织“广州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专注儿童肿瘤领域的公益组织“向日葵儿童”的相关负责人,并走进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病区,见到了被孩子们称呼“桃花姐姐”的社工袁秀辉,听她讲述病区孩子们的快乐和烦恼。

微信图片_20230421153426.jpg

广州金丝带的社工袁秀辉被称为“桃花姐姐”,全职驻扎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病区,是一名陪伴、帮助患儿的“游戏师”。

掌管一屋子玩具的“游戏师”姐姐

“桃花姐姐好!”奶乎乎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出现在玩具室门口,她熟练地指向架子上一个公主玩具套装,妈妈帮她取了下来,“一会儿就要回家了,你玩不了多久的……”母女两个边说边走远了。

桃花告诉我,这是一个此前住过院的孩子,和很多其他小病友一样,她很喜欢这个小小的玩具室,每次来复诊都会过来看看,即使所有玩具都玩过了,还是想再借个玩具过过瘾。

除了专门储存玩具的玩具室,病区中段一个开阔的公共空间还摆上了大游戏桌,供孩子们围坐玩耍。几个孩子正在专注地拼搭磁力片,走廊上的人来人往、家长们郁郁的目光都不会打扰他们沉浸在玩具的世界。

微信图片_20230419135347.jpg

社工桃花姐姐带着病区孩子们玩玩具。

“小一点的孩子,适应了治疗后最大的需求就是玩:玩玩具,做游戏,有人陪玩”,桃花介绍,过家家玩具最受欢迎,玩具医疗箱也有很多小孩子喜欢,彩色积木被做成了听诊器、温度计、药物胶囊、牙刷的形状,毕竟在病房时常接触,熟悉了孩子更容易适应治疗。大一些的孩子更喜欢玩桌游,比如狼人杀、大富翁,几个人都能玩。

幼儿园里受欢迎的贴纸、盖章奖励在病区里同样受欢迎。打针表现好就由护士姐姐奖励一个可爱贴纸或者盖个彩章,之后可以兑换礼物,“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打完针后跟我说,护士姐姐给他盖了11个章了,他特别开心”。

微信图片_20230421160824.jpg

病区游戏室还准备了医疗玩具。

“向日葵儿童”项目总监左佳记得,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病房遇到过一个孩子,为了能参加开放时段的游戏活动,主动提出做核磁检查时不打镇静,保证平躺不动做完核磁,以免打镇静后醒得晚错过游戏时间。

“孩子玩游戏真的是‘刚需’,他能出来跟大家一起玩,家长也有时间做点自己的事,病区的氛围也会变得开心活跃一些”,桃花说,这一点往往也能安慰到一些新病友家长,孩子刚发病时家长们都很忧心焦虑,看到这里的小朋友能玩、很活跃,他们也会更有信心,这就是环境氛围的影响。

在广州,除了广东省人民医院,“金丝带”还与南方医院、珠江医院、中山一院合作,派驻了专门的驻点“游戏师”,陪伴儿童肿瘤病区的孩子们玩耍,让孩子在治疗间隙得到一点属于童年的快乐时光。由于目前儿童血液肿瘤患儿更集中,实体瘤患儿多分散在其他科室,专职游戏师也基本都驻扎在血液肿瘤病区。

广州金丝带总干事罗志勇介绍,这种游戏师驻点开始于2014年,游戏师由全职社工担任,周一至周五工作时间都会常驻病房,便于长期跟进、帮助病区孩子,“最开始我们是组织家长志愿者在业余时间献爱心,但这样频率低,志愿者没法跟孩子建立深入的联系,病房也要顾虑感染风险,后来,我们就换成了社工专职驻点,这是更为专业、持久的服务方式”。

就在最近,金丝带还在广州多家医院投放了12台扭蛋机,作为鼓励孩子配合治疗的小奖励之一,比如孩子配合治疗、集齐若干彩章后,就奖励一个扭蛋币,“这种东西很受孩子欢迎,也对拉近医患距离很有好处,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医护是给我打药吃药的‘坏人’,还会给各种好玩的奖励”。

微信图片_20230421155003.jpg

病区里新添了扭蛋机,很受孩子们欢迎。

儿童病区里的知心姐姐

10岁以上的孩子与小孩子不同,他们自理能力强、想法多,少年的烦恼不是玩具、游戏能解决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配合、适应得好就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出现了不信任、抗拒心理,真的有点难办”。

让桃花印象深刻的是一个13岁女孩,整个治疗过程都很坎坷,一开始身体不适应,一吃药就会呕吐,之后情绪变暴躁,和妈妈的关系也有点僵,母女都很受困扰。桃花觉得,这跟女孩妈妈最开始跟孩子的沟通方式有一定关系,“她妈妈‘骗’她说只是来检查,女孩当时就有些抵触,勉强接受说‘来检查是吧我就勉强配合你完成’”。

住院后的治疗当然不只是检查,女孩和妈妈矛盾不断,时常就对抗起来,药也不吃,饮食上也总遇到“想吃哪样但妈妈觉得不健康不让吃”的问题,女孩一直说想回家,有一次差点自己出走,“这样的矛盾我们社工已经介入不了了,后来是医护很多人介入一起解决的,我跟她沟通时感觉到,沟通是可以的,但她听不进去,她觉得太不舒服了,一定要走、要离开这里”。

另一个13岁左右的实体瘤男孩,对自己的病情一知半解,对术后化疗很抗拒,家长也没有很好地向他解释,加上家长阻止他玩手机态度很强硬,亲子关系就越处越僵。

类似的亲子矛盾桃花还见到过不少,她会分头去做孩子和家长的工作,缓和双方关系,帮助他们适应、接受治疗。

微信图片_20230421155254.jpg

患儿收到护士姐姐的鼓励章很开心。

遇到多了,桃花觉得,面对“要不要告诉孩子真实病情”这个难题,家长还是应该如实向孩子沟通病情,“你可以考虑一下措辞、不告诉他有多严重,但绝对不能骗孩子说‘只是来检查一下、很快回家’,也不能骗他‘这个不严重’”

家长不愿意向孩子直接说明病情,往往是怕孩子接受不了打击,但孩子是没有那么好“瞒”的,“要做那么多检查,吃那么多药,打那么多针,你告诉他只是普通的小病,也是不可能的,最后小朋友都会知道”,反之,家长早日与孩子坦诚相待、建立信任,孩子也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

“其实,不要低估小朋友的适应能力,他们适应了环境后,会自己在这里认识新的朋友”,桃花说,需要先打开心结的,往往是患儿家长。

实际上,当孩子得了肿瘤,家长该怎样面对?怎样跟孩子描述疾病?这是所有患儿家长都要面对的难题,罗志勇介绍,他们2006年启动的家长互助工作也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孩子治愈后的家长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新病友的家长,“都是‘同路人’,更能感同身受”。

除了桃花这样的驻院社工,金丝带的志愿者家长会为新病友家长做探访、辅导,“我们有的就是经验,关于护理的、饮食的、治疗的,还有我们的孩子现在怎么样,这些都会给后来的家长带来帮助”,罗志勇说。

微信图片_20230421153348.jpg

帮孩子定做假发的爱心姐姐

给孩子们带来压力的,还有“光头造型”。在病区里大家都差不多还好,出院回家、回到社区后,头发长得没那么快,孩子难免有压力。给孩子们剃头其实是化疗之前的准备工作,白血病和部分实体瘤患儿需要做化疗,药物的副作用会让他们头发慢慢脱落,自行脱落的过程容易带来感染风险,所以治疗之前通常会前剃光头发。

怎样缓解孩子的发型压力?金丝带在几年前发起了“为爱发生”项目,需要假发的女孩可以免费申请,他们会登记需求,同时向社会发起“头发募捐”,接收爱心人士寄过来的头发,再加工成合适的假发给患儿使用。几年下来,金丝带已经收到42000多份头发,向1800多个患儿送出了他们所需的假发。

罗志勇介绍,向公众募得的头发是作为假发原料使用,假发的制作有选材、加工的过程,一顶假发需要不同长度的头发互相搭配,平均大约10份头发能做成一顶假发。

微信图片_20230421160518.jpg

一个女孩戴上了爱心假发,还收到了“捐发天使”的小礼物和信。

“有这样一个互助项目,一方面减少制作假发的成本,一方面也有一种公众爱心传递的氛围”,罗志勇说,捐头发的有不少也是孩子,甚至有男孩子为了捐出足够长的头发而留头发好几年,他们不仅会寄来头发,还会寄来爱心寄语、小礼物、信件,这些来自同龄人的爱和鼓励会带给患儿很多的温暖,“这其实是一种公众的接纳,对于患儿家庭之后继续融入社会、生活工作非常有帮助”。

还有的孩子对病情本身很紧张、悲观,觉得“反正可能没希望,治得这么辛苦还不如不治了”,这种时候,桃花就会跟他们讲治疗过程是什么样,告诉他们他们的病治愈率如何,让他们看之前的小病友们“结疗”(结束全部住院阶段的治疗出院)时的笑脸照片,这样也能帮他们增加信心。

微信图片_20230421153500.jpg

社工为结束住院治疗出院的孩子留影纪念,他们的笑脸也鼓励了之后的小病友们。

对于怎样帮孩子克服对医疗操作的恐惧心理,左佳介绍,在深圳市儿童医院的向日葵儿童Vcare关爱空间,社工会有专门帮孩子消除医疗恐惧的游戏,帮他们了解医疗操作,教他们表达情绪、管理情绪,还会颁发“小勇士勋章”,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克服恐惧心理。

同时,向日葵儿童还专门开发了绘本,针对五六岁的孩子,向孩子解释怎样打败肿瘤这样的“小怪兽”。

罗志勇表示,金丝带成立这17年,经历了广州医疗社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过程,他注意到,上海、深圳的医疗社工发展相对更为完善和体系化,上海是根据病床数按比例配备医疗社工,深圳有基金会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派社工驻扎在病区,他们的医疗社工发展模式值得广州借鉴学习。

桃花做医疗社工已有4年,她送走了许多个顺利结束治疗、出院回家的孩子,也遇到过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而出院回家转保守治疗的孩子,“不管怎样,每次看到一个刚开始安静的孩子适应后‘释放天性’,天天来找我玩,变得活泼开朗,我都会很开心,因为这说明他们能适应住院、配合治疗,在每天的打针、吃药、抽血之外还找回了一点快乐”。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通讯员张蓝溪

摄像:南都记者 黎湛均 部分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科学防癌,健康有数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