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散神不散?《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告诉你什么才是好散文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04-25 10:38

谈及对散文的理解,“形散神不散”已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对散文的定义,但是,B站强力UP主、中山大学文学博士杨昊鸥却在其新作《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个望文生义的想当然的说法。实际上,中国散文的概念是动态变化的,因而要一句话说清楚什么是散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杨昊鸥按照中国散文发展进程,从近3000年的中国散文历史中选取24篇旷世之作,以点带面地向读者呈现中国散文的精神内核与技法精要,别具一格的赏析、构思精巧的结构,带领读者重读经典,品味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感受中国人的文化气质。

EAB431F8-2D99-4094-A02E-AC9520B21B17.jpeg

《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杨昊鸥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借鉴《二十四诗品》的思路,分类评述中国散文的格调

据介绍,杨昊鸥博士借鉴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二十四诗品》的思路,用分类评述的形式为读者提炼呈现中国散文的二十四种格调,按照散文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借助先秦经部文献、先秦子书、汉代史籍、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桐城派古文、现当代散文等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勾勒散文的发展线索,发掘中国散文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

本书在分门别类地进行深入解析的同时,不乏通俗轻快的论述方式;进行专业赏析述评的同时,不乏独到精妙的个人理解;为读者回顾散文经典、探求名家本心提供了清晰易懂的切入方式。

打破对散文的刻板印象,并非“形散”才能成散文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按照中国散文的发展进程,根据散文历史划分阶段,对不同时期的散文概念都作出相应解释。这样的结构安排所呈现的散文之精要并不仅仅揪住一个“散”字,而是对何为“文”这个问题也给予同样的重视。书中提到,在中国古代,“散文”其实并不是一个文体概念,而是一个与韵文相对立的语言概念,尽管没有声韵和对仗上的要求,但首先要写成规范的文言文,就已经在语言这一关设下一道不低的门槛。因而今天所讲的古代散文,实际上包含了古人经史子集里的各种文章,散文作为一种语言素材被应用到不同文体的写作中。而现代中国人观念中的白话散文则是来自西方近现代的随笔散文,是一种兼含记叙和议论功能的文体。现代散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文化的超强延续性和连贯性,依旧潜移默化地受到古代散文在写作技法和文学格调上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影响,呈现独有的风格特色。中国散文的概念一直在随着它的应用发展而动态变化。

作者简介

杨昊鸥,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专任教师、写作教研室主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科特聘专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大美千字》《诗国万物》《论语知道》《中国古代散文名篇导读》等。

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刘心韵

编辑:周佩文

4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周佩文5600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