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气象局消息,受冷空气和上游沙尘输送影响,25日北京出现大风沙尘天气,能见度下降,预计傍晚前后沙尘结束,夜间风力减弱。这是今年以来,我国出现的第11次沙尘天。
值得关注的是,在近10年中,今年沙尘天气出现频次最多。自本世纪以来仅次于2001年同期12次沙尘天。不过,与此前相比,这股沙尘天来势很猛,但体量较小。
2023年4月11日,北京出现沙尘天气 。新华社资料图
今年我国沙尘天频现,五月是否还会出现沙尘暴?沙尘暴有可能影响到广东吗?对此,南都记者采访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他表示,5月仍为沙尘季,一些靠近沙源地的干旱地区5月份可能出现沙尘暴。北京等地仍有可能出现沙尘天气,但随着降雨自南向北增加,北京等地出现沙尘暴的概率逐步减小。同时,广东珠三角地区受南岭保护,且多降雨,一般不会受到沙尘天影响。
今年出现第11次沙尘天,五月可能再现沙尘
南都:据北京市气象台预报,25日11时至17时本市有沙尘天气。今年已接近5月份了,仍有沙尘天气,这种情况常见吗?
马军:每年沙尘天气较多的是在3、4、5月份,这几个月份比较容易出现沙尘天。通常4月份更严重一点,5月份就逐渐减少了,强度和影响范围也会减小。
不过今年沙尘天开始更早,今年1月12日出现第一场扬尘,比常年平均早了将近三十二天。除了开始时间更早,今年沙尘天次数也更频繁。往年同期大约会出现近8次沙尘天,今年则更多一些,出现了11回沙尘天。虽然今天(4月25日)的沙尘天规模较小,影响范围和时长也有限,但今年沙尘天确实更频繁了。
另外今年沙尘的影响范围也较广,3月一次达到380万平方公里,4月一次达到400多万平方公里,波及数以亿计的人口。今年沙尘天的持续时间也较长,最长持续时间达6天。在风力的作用下,沙尘向东向南长距离传输;PM10(可吸入颗粒物)长时间悬浮,在偏南风作用下又回流,对华北、山东等一些重点地区影响时间因此更长。
同时,今年沙尘天气的强度也较强,根据我们的蔚蓝地图数据平台统计,今年4月沙尘曾造成全国上千个监测站点的PM10(可吸入颗粒物)同时爆表,且很多站点污染物浓度超过最高级别数倍。
南都:接下来的5月份有可能再出现沙尘暴吗?
马军:沙尘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这几个不同的级别。随着5月降雨增加,植被逐渐开始生长,沙尘天气通常会逐渐开始减弱。
一些靠近沙源地的干旱区5月份有可能出现较强的沙尘暴,北京等地仍有可能出现浮尘、扬沙等沙尘天气,比如2021年就5月初北京就遭遇沙尘。但随着降雨自南向北增加,植被逐步生长,沙尘影响通常减弱,到达北京后不一定能达到沙尘暴的级别。
南都:今年秋季有没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现象?
马军:秋季较少出现沙尘天。沙尘天通常是在冬春季节出现,这是由沙尘物质的多少决定的。因为秋季还有较多的植被,虽然秋草可能枯萎了,但它依然对表土有一定的固定作用。因此虽然秋季也有裸土,但相对春季也少得多。
沙尘天难越南岭,广东沙尘天几率较小
南都:沙尘曾有过南下广州的记录,沙尘暴有可能影响到广东吗?
马军:沙尘南下受到诸多障碍。首先是高大山脉阻挡,比如像秦岭、南岭等。广东受到南岭的保护,通常来讲冷空气都不容易越过去。另外岭南地区春季多雨,下雨有助于沙尘沉降。之前曾有尘霾气团越过南岭,对广东北部产生影响,但通常也已成为强弩之末。
更多的时候,霾尘气团可能会绕过南岭,比如向东线影响到长江三角洲甚至江西、福建,从西线沿着桂林柳州,一直到广西的北海,这一路因为缺少高大山脉阻隔,比较容易越过。总之沙尘天对广州和珠三角产生影响还是比较难的。
尘暴与过度放牧、垦殖和无序开矿相关
南都:导致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马军:裸露的沙尘源,也就是所谓的裸土,是沙尘天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二月份时,沙源地有冰雪覆盖,不容易起沙。今年沙尘天之所以开始的早,是因为今年冬天沙源地冬季降雪较少,再加上今年春天多个沙源地升温回暖较快,所以导致地区更早出现大量的裸土。
第二个条件是要有较强的热力条件。比如局地气候不稳定,形成对流,能把沙尘带到较高的高空。
第三个条件是大风,比如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蒙古气旋。今年两次大风天气都是蒙古气旋东移南下,形成长时间偏西北的大风,持续把沙尘输送到很远的地方,影响面积就会特别大。
到了5月份时,这几个条件有所减弱。沙源地有了更多的降水和植被,裸土逐渐就会减少。冷空气活动相对开始减弱,这使沙尘天威力逐步下降,影响范围也缩小。
南都:人类的生产活动如何影响沙尘天气强度?
马军:都说沙尘暴,其实可分为沙暴和尘暴。前者主要出现在沙漠周边地区,通常颗粒较大。沙暴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
而尘暴的来源,则主要是裸露的干燥土壤和沙尘物质,其中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过度放牧、农业开垦都会导致大量尘源的形成。
如果在干旱脆弱区域进行农业开垦,春季翻耕时,大量的土壤暴露在大风之下。因此这些地区的农业开发要慎重,要尽量减少人为的扰动,这有助于保持土壤。
另外干旱地区的矿业也会对沙尘天造成一定的影响。开矿会形成矿渣和矿尘,开矿过程中常常会破坏表土。如果过度开采当地水资源,导致河流、特别是湖泊萎缩、干涸,也会形成大量的碱尘。
从更宏观的方面来讲,气象专家推测,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沙尘天气有可能有所增加,到底是强度加强还是频次增加还没有定论,但总体上倾向于会有所增加。这两年也出现了冬春季沙源地升温回暖提早的情况,这是否是长期气候变化的一些表现,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沙漠全变绿洲不现实,建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
南都:这次沙尘主要是来自蒙古国吗?
马军:蒙古国近年来确实是重要的沙尘来源地,对我国也有较多的影响。公开报告也显示,蒙古当地存在过度放牧以及开矿的行为,土地沙化也比较严重。蒙古全国80%都处于干旱少雨的区域,所以它的生态条件本身也很脆弱。
当然,虽然近期沙尘天气起沙多是源自蒙古国,不过中蒙边界区域也会起沙,沿途传输中也会裹挟很多的沙尘。这些年我国在沙尘治理方面确实有所进展,但我国自身仍有一些沙化土地与沙源,还需要进一步的治理。
南都:目前在治沙认知方面有哪些误区?
马军:最大的误区是向沙漠去进军,试图把沙漠大规模变成绿洲,这其实是不太现实的。沙漠的形成很大程度受自然条件决定,并不是人为可以直接改变的。地球在人类活动之前就有很多沙尘天气,这里面有一些是自然的因素,所以我们还是要尊重自然规律。
更重要的是要减少对干旱脆弱地区的扰动,一些真正的沙漠,要对它加以确认、保护,不需要人为地把它变绿。在这一点的认识上还是有误区的。
我之前考察时发现,有一些地区还保留着当年的大牌子,上面写着“向沙漠进军”。但你真的走进去时会发现,当年种下的这些树好多都已经枯死了,所以我们还是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南都:防护林为什么拦不住沙尘暴?
马军:防护林在应对本地沙尘时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在局地降低风速,有助于减少本地扬尘。但今年以来出现的沙尘天气,很多都是从沙源地经过长距离传输过来的。这些沙尘被带到几百米甚至几千米高空,对于这样的沙尘,防护林所能起到的作用就很小了,很难拦住。
南都:有什么办法可以拦住高空的沙尘?
马军:最好的办法是在沙源地减少裸土,减少对沙源地脆弱生态的人为扰动,避免过度放牧,减少对干旱地区农业的垦殖。
另外要注意及时的修复矿山生态,不要过度开采当地水源,不管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努力地恢复本地植被,当然不光是种树,很多地区也不适合种树。
要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宜荒则荒是指,如果降水很少,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植树种草,那就让它作为荒地,宜荒则荒,甚至宜沙则沙。
按照国家林草局的部署,对于人为活动不频繁的原生沙漠、戈壁等自然遗迹,强化保护,不要人为干预。对于人为活动较为频繁但不具备治理条件的,以及因保护生态的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有计划地划定为封禁保护区,实行封禁保护。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纳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从长期来讲,节能减排、双碳行动,可以缓解气候变化,也有助于减少沙尘危害的风险。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编辑:潘珊菊,程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