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3年全球首个A级车展——上海车展如期举行,人们发现,现场到处可见老外的身影。尤其是多家跨国车企高管“组团”前来参观,大有从“我们学习国外车企”扭转为“国外车企学习我们”的景象。
然而,有业内人士指出,自主品牌目前在新能源赛道的技术及销量上的暂时领先,并不能改变盈利能力及品牌价值方面和对方的差距,尤其在降价战下,以市场份额为先的战略,将对打赢这场翻身仗带来众多不确定因素。
跨国车企组团来取经
上海车展前,多位跨国车企高管就已经提前好几天赶赴中国。其中包括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奥迪汽车管理董事会主席杜斯曼、丰田汽车副社长兼首席技术官中岛裕树和大众汽车集团大众品牌首席执行官托马斯·谢弗等。
其中,宝马集团更是以包机方式拉来近半数的集团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总部也是将集团及大众汽车品牌、奥迪、保时捷的董事会成员带到了上海。这些高管们不仅为各自品牌的发布会亲自站台,更近距离亲身感受中国市场的变化。
媒体日当天,聚集蔚来、理想、小鹏、AITO问界等品牌的新势力品牌展馆,以及吉利、奇瑞、长城、长安等自主品牌头部企业的展台上,时时可以看到外籍高管们及国外媒体对某款车型详细研究。被围得水泄不通的仰望汽车展台,更被法拉利、兰博基尼、宾利等超豪华品牌高管围观。显然,这与数年前保时捷CEO“观摩”靠高仿Macan成名的众泰SR9时的尴尬情形有天壤之别。
除了“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头部三强外,吉利、长城、长安、奇瑞等自主品牌头部企业的展台,同样出现了多家海外媒体围观的盛况。
吉利展台处,一款熊猫mini改装版的车辆前面,几名国外媒体都充满了好奇。而一名外国媒体同行在参观完长安UNI-V智电iDD之后,也表示几家中国品牌产品的设计超乎他们想象。
自主品牌需造势,盈利能力仍有待改善
由于跨国品牌近年的电气化转型步伐较慢,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赛道上处于落后状态,销量数据甚至有点惨不忍睹。有人认为,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已经吊打合资品牌、豪华品牌。然而,上海车展自主品牌的盛世表象背后,仍然存在一些硬伤,需要正视。
上海车展之前,华为接连发布了新一代智能驾驶系统、鸿蒙座舱、问界M5新品等,而在提及问界新车M9时,“大嘴”余承东再次语出惊人:问界M9将是1000万元以内最好的SUV。新车将于今年第四季度上市,届时会不会让人们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还有待时间考验。
对于自主品牌在本次上海车展发动的一波波宣传攻势及话术是否过火,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觉得,自主品牌在这次车展上主要是要造势,所以从气氛或者语言上都显得比较自信,或者说强势一些。而且,自主品牌目前在高端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需要加速发展,所以现在需要把这种宣传势头营造起来。从这个角度看,也是正常的造势行为,还说不上有多飘。“不过,现在主要还是在盈利及品牌价值方面,需要进一步缩小和洋品牌的差距。”崔东树认为。
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268.3万辆,同比增长5.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2.2%,比上年同期提升6.3个百分点。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虽然洋品牌市场规模为238万辆,但销售额比中国品牌多了50%,反映出多数洋品牌的盈利能力还是明显高于中国品牌。特别是多家自主品牌头部车企,在第二波降价战硝烟弥漫之际,选择了市场份额为先。
根据乘联会统计,一季度乘用车累计销量为503.4万辆,同比减少7.0%。各个价格区间市场中,相比起10万-20万元的中端车型,20万元以上的中高级车的销量同比均下跌个位数,8万元以下的低端车型,同比跌幅却高达两成以上。这意味着,消费需求也出现了变化。如果单纯靠价格换取市场份额,前景可想而知,而尚未建立起来的品牌价值,更在价格战中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看,自主品牌现在还没到“翘尾巴”的时候。
出品:上海车展报道组
采写、摄影:南都·湾财社记者 梁罗喆
编辑:李美钰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记者直击上海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