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振兴,农民最关心啥迫切解决啥?学者调研五省十村情况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3-04-27 11:24

接受访谈的529位农民中,有近40%没有听说过乡村振兴。4月26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叶敬忠在介绍其团队最新研究时,给出了这组数据。

“咱们在北京可能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我们天天谈怎么可能没听说过,但农民真正的生活现实可能跟我们想象中还是有点距离。” 叶敬忠说,“我们看到的是大量讨论的繁荣、文字的繁荣,我们的讨论还是官员、学者主导的,农民的声音还是没有被听见。”

自2017年中央层面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至今,中央及各部门至少发布了160多份文件,知网收集了11万篇论文,各地与乡村振兴的论坛不断召开,一些论坛甚至打出了数百位学者共同研讨的口号。虽然多份高级别文件都强调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可现实却呈现了另一幅态势,这是为何?

在近期出版的两本《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中,叶敬忠决定回答这个问题。

微信图片_20230426223757.jpg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农民群体的声音和行动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

为了解“关于乡村振兴,农民到底怎么想”,叶敬忠团队在河北、陕西、湖南、山东、浙江五省的10个村庄调研,访谈了大量的农村、县乡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人,并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角度逐一阐述农民的观点。

研究发现,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整体呈现多元、开放的特点,农民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身份背景影响着他们的现实诉求、政策体会与感受,互相相互交织构成了丰富的农民视角。在究团队总结的农民回答中,关键词包括建设好农村、卫生好环境好、能就业、看的起病、有充裕的票子、重大疾病国家有担当、老有所养等。研究团队认为,在农民看来,乡村振兴应当服务于农民生的生活需求。

具体的到各领域农民有哪些想法?

研究发现,农民对产业兴旺的理解和期待十分多元,多以就业增收为核心诉求,讨论的重点包括粮食价格、农产品附加值等,也有人认为要通过工业企业实现产业兴旺,对于更多的农民来说,打工收入高于种地收入,因此他们期待“当地有工厂、有项目,自己能进企业里面打工”。此外,有一些农民对发展乡村旅游抱有很大期待,认为“乡村旅游有前途,提供的就业岗位多”,“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吸引外出的人返乡”。

对待生态宜居,调研发现,有69.7%的农民认为自己居住的村庄没有明显的环境问题,但还有一些农民对乡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有农民谈道,“村里的老房子太多,巷道太窄,需要重新规划,并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好”,“路边的杂草变成绿化带,种上花、种上树”,“希望村里也有像城市一样的公园”,“希望村里有山有水,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待乡村治理,农民颇为强调选人用人的关键。研究发现,农民对治理有效内涵的理解比较宽泛,既涉及村庄选举、村务公开、治安维稳等典型的治理内容,又涉及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方面。其中,农民关心最多的是村干部的能力问题,他们认为要想实现治理有效,必须让“有能力的人为村民服务”。

对待乡风文明建设,调研发现,一方面,农民认为乡风文明就是“邻里和睦”、“不打架”、“有人情味”,在家庭中“尊老爱幼”,“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另一方面,农民认为村庄红白喜事等仪式性活动应一切从简,不攀比、不浪费;村里应多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村庄在公共资源分配上公平公正,“大家应该有平等的发言权”;“村庄上下一条心”,形成“团结、有爱、和气”的氛围。

对待生活富裕,参与调查的农民谈到了多个关键词,包括满足日常消费、偶尔去饭店吃饭、到城里买房子等。值得关注的,也是农民谈到,当前医疗、养老压力很大。

在研究者看来,相较于主流舆论下乡村振兴热火朝天的讨论与实践, 农民群体的声音和行动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农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 也是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因此, 关注农民的理解,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及其政策实施,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种粮,农民最关注什么?

在叶敬忠看来,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研究仍应以问题为导向,以此促进更好的乡村振兴。而基于访谈内容,研究团队还总结出了乡村振兴中农民最关心的九大问题,包括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种粮等等。

例如,研究发现,医疗问题排在农民最关心问题的第一位。有44.2%的农民指出,“看病就医”是其家庭主要支出之一。即使目前家庭没有重大的看病就医支出,但农民努力挣钱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万一未来家庭成员生病,能够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

“过去每人每年缴10元钱,现在每人每年缴280元,太贵了,种一年地也不够缴费,而且越到县外医院报销比例越低,三甲医院根本看不起。”一位接受访谈的农民说。

研究团队分析,在农村,因为生病而导致整个家庭的生活急转直下的情况非常普遍,农民平时最担心的就是生病和由此产生的支出负担,因此医疗保障是农民心目中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底线。现阶段,农村医疗条件有限,与城市差距较大,农民生病往往需要到县城医院或大城市的大医院治疗,医疗支出常常超出很多农民家庭的承受能力。

第二大压力来自教育。调研发现,37.3%的农村家庭明确表示对教育很不满意。调研的10个村庄仅一半有幼儿园,无一有完整小学。自2001年开始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导致了全国范围内村庄小学教育的普遍消失和乡镇初中教育的普遍式微,农村教育普遍上移至乡镇和县城,给农村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给农村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入学和升学压力。目前农村教育普遍面临“城市挤不进、农村又很空”的困境。为了子女教育,农村家庭常常需要在县城购房入学或租房陪读等,很多家庭也因此负债。

第三大压力来自养老。目前农村老龄化已较为普遍,研究团队调研的村庄中,老年人口比例平均为33.7%,约为城镇(15.8%)的2倍。目前居家生活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但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自我养老的质量不断降低。在调研村庄,70.3%的老人为“老两口”共同生活或独居,子女照护越来越少。研究团队注意到,多位农民反应,“70多岁还要打工,80多岁还得种地,每月100元钱没有办法养老”。

第四项压力为就业。在衡量农村产业发展和产业兴旺时,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可以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但调研发现,目前乡村产业的发展根本无法提供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的岗位,也不能满足在农村的中老年人口的就业需求。研究者特别提到,随着城市“禁止60周岁以上男性、50周岁以上女性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等规定的出台,不少从事相关行业的农民工不得不返回家乡,但他们不可能立即开始养老生活。

第五大压力来自于粮食种植的低收入。调研发现,“种粮不挣钱”是许多农民的共识,尽管如此,大量小农户并不愿意放弃种地,因为粮食生产是小农户家庭的一种安全保障。研究者分析,未来粮食种植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包括小农户未来可能出现“无人种地”;农资、农机等粮食生产投入成本逐年上涨,而粮价长期保持较低水平,种地普遍不挣钱甚至亏本等。

此外,农民关注的问题还包括,生活污水缺乏处理,影响地下水源和农民健康;部分村庄道路落后,生产生活用水无保障;村干部不能“一碗水端平”,农民意见很大;地方政府“一刀切”,影响农民正常生产生活。例如,国家多次强调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不刮风,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证不出事”,常常采取“免责第一”的简单化思维,不顾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制定各种“不准”、“不得”、“不允许”的禁令,并整齐划一地移植到村庄,强加给农民。

如何解决这些痛点?研究团队给出的政策建议包括,通过建设城乡医疗联合体的方式带动基层改善医疗设施条件,鼓励高水平医生到基层工作,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适当考虑通过相邻村庄共建(恢复)完整村小的方式,让农村孩子“就近入学”;推动村庄“互助养老”、“抱团养老”等新型社区养老方式的实践和落地;以实现充分就地就业为目标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小农户在粮食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对村庄各项资源的分配过程和结果进行规范,避免在农户之间出现悬崖式差距,对村干部开展常态化职业道德和能力提升培训等。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潘珊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