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敦金,广州医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广州妇产科研究所所长、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主任,是广东省妇产科学领军人才。
作为一名融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医者,陈敦金40年来投身于重症孕产妇的救治之中,为保障母婴安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国之名医 优秀风范、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优秀专业基地主任、广东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虽然身兼众多头衔,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但陈敦金始终只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的医者的角色之上,践行着“拯救生命,守护健康”的医者使命。他经常教导青年医师,一定要珍惜,平台的发展来之不易,也一定要对病人怀有感恩之心,正是由于病人,才有医生成长的机会。
“老百姓有句话说‘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是内科,最不愿干的是产科’,产科医生面对的不是病人,是正常人群,但负责的是两条人命”,获得全国五一劳模荣誉,陈敦金认为,这是对整个团队的褒奖,也是对产科医生群体的一种褒奖。
陈敦金说,产科医生的工作,一大特点是没有计划性,很多时候孕妇生产的时间无法计划,“有时候(病区里)一晚上有20多个孕妇扎堆生”,因此,产科医生工作压力大、非常辛苦,而专门从事重症孕产妇急救工作的就更是如此,他身边的产科医生中,患上糖尿病、高血压的不在少数。
“这份荣誉是属于我们团队的,我只是一个代表,这项工作我们肯定还要继续做下去,虽然我不希望有这么多重症孕产妇让我们救治,但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只要有人生小孩,就会有需要急救的情况,这件事肯定需要有人去做的”。
广医三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主任陈敦金。
行医生涯从新疆起步
半生心系边远地区
1983年,刚刚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陈敦金报名支援祖国边疆,从湖南只身来到卫生资源较为稀缺的新疆,成为一名妇产科住院医生,投身于新疆建设,“在内地肯定不缺我这种人,但是在新疆肯定是缺的”。
“我刚到新疆的第一家医院,连手术室都没有。”陈敦金带着同事,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畏困难,四处奔波,筹建起了第一个手术室。
陈敦金是当时科室里唯一的男医生,曾经的同事张庆医生回忆起三十多年前共事的场景,历历在目:“他的家就像是安在科室一样、总睡在科室里”,无论是不是自己的病人,无论操作多么简单,陈敦金随叫随到,从来不喊累,是科室里最勤快的医生。
随着上级单位对自己的工作调动,陈敦金辗转新疆多家医院,他曾经自己骑马到小山村会诊,也曾跟随军车抵达边远山区百姓家抢救危重产妇。
“一日新疆人,一生新疆情”,直到今天,陈敦金仍心怀边疆大西北,每年带领全国母胎医学界专家到新疆进行帮扶,参与当地重症孕产妇救治、举办学习班、带领团队到新疆各地开展基层医生产科实操模拟演练,指导当地科研课题的研究开展。
“陈教授,帮我们救个人吧……”有一次,陈敦金正在甘肃进行学术交流,接到了当地县级医院的“救命”电话,一位回族产妇大出血,病情复杂,手术风险极高,而当地的麻醉及输血条件都有限,手术进行到一半难以继续,刚开完会的他马上奔赴现场开展手术:快速娩出胎儿、结扎出血的子宫血管、切除胎盘植入的部分子宫、缝合子宫……手术行云流水,一个多小时手术顺利结束,母子平安。
这一案例是他从医生涯的一个缩影,他参与过无数次这样的救援,每一次无论情况多复杂、时间多紧迫,他都从未迟疑、义无反顾。与此同时,他也深刻感受到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的不足,“当时医院里的医生都很慌,他们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直不敢动手。”
从此之后,陈敦金便一直寻找机会,为边远地区做点什么。多年来,他多次前往西藏、新疆、甘肃、贵州等偏远地区分享重症孕产妇救治经验,为全国多地医院妇产科进行“技术输血”,将先进的救治技术、手术经验传递给同行们。
2016年9月5日,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胎儿医学中心门诊,陈敦金与门诊孕妇细致交流。南都记者 谭庆驹 摄
在广州参与创建全国首家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
救治成功率98.7%
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后,陈敦金参与创建了全国首家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大部分的孕产妇都是正常人群,不需要救治,但有10%左右是需要特殊管理的,比如我刚刚碰到的一个患者家属,他爱人就是52岁生小孩,这样的特殊孕产妇就需要特殊的处理”,陈敦金说。
广医三院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自建立以来,每年参与救治羊水栓塞、产科出血、妊娠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等各种疑难杂症1000余例,救治成功率高达98.7%。随着重症孕产妇救治的理念在全国铺开,现在,我国所有省份都有了省一级或区域性的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孕产妇死亡率从1949年的约1500/10万,降至2021年的16/10万,“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惊心动魄的抢救是孕产妇重症救治中心的日常。很长一段时间里,陈敦金每天近10个小时都泡在手术室里,席地而坐、席地而眠是常态。
手术室里,产妇突发心颤,心跳骤停,万分紧张!“好!我马上过来!”正在病房的陈敦金挂断电话,冲出病房,从楼梯直接夺步到手术室。
手术台上是经产妇二胎妈妈周女士,最初看到产检中“中央型前置胎盘伴出血、胎盘植入、疤痕子宫”的诊断,她便隐约知道自己这一胎可能不太容易,因此慕名找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敦金教授。
预产期未到,因为不间断出血,陈敦金决定提前为她行剖宫产。谁知道,在宝宝成功分娩关腹缝合伤口时,周女士出现了心跳骤停。判断可能是产科知名拦路虎“羊水栓塞”,陈敦金和团队全力将周女士拉出了“鬼门关”。
可是,在准备重新缝合时,周女士居然出现了心脏二次骤停!陈敦金和麻醉科、心胸外科主任在手术台旁简单合议,当机立断开胸进行胸内按压。4分钟后,周女士心脏恢复了,她又一次赢得生机。
周女士被送到重症监护中心后,陈敦金发现,她出现了另外一个棘手问题“产后出血”。凭借多年的经验,陈敦金和重症监护团队日夜守护。其间,周女士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出现了第三次心跳骤停。
前前后后,陈敦金带领着产科团队,举行了数十次全院多学科会诊及讨论,连月密切监护,最终,与“死神”三次擦肩而过的周女士各项感知、运动能力都恢复得很好,顺利出院。
随后,陈敦金围绕该病例,总结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成立以来71例心脏骤停的救治经验,从当天术后的教学查房到多学科讨论与会诊,紧贴病情,为临床学生们设计了特别的教案。
陈敦金在新闻发布会上。
带学生强调“学以致用”
设计“三早”教学方法
在边疆的科室建设、遇到各类患者的行医体验、深入边远山区会诊的经历,让陈敦金决定,不只要当好一名临床医生,更要成为一名好的医学老师,培养更多能够独立行医的妇产科医生,让妇产科医生深入基层单位,切切实实保证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师从陈敦金教授,对他的学生们来说“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能师从行业翘楚,担忧的是导师身为专家,有诸多社会职务,慕名而来的患者也多,对学生的指导只怕“蜻蜓点水”。事实恰恰相反。陈敦金与学生的交流十分密切,数十年如一日进行每周组会,定期阅读最新文献并分享给学生,从学生选题到试验采样和数据统计,每个环节都亲自指导,殚精竭虑。
同时,陈敦金强调“学以致用”,他常说“临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上所学知识、思考所得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转化为解决临床问题能力。”
面对本科生和规培医生们,他非常重视每次课堂授课和教学查房、教学门诊,力求做到言传身教,将每一个临床操作细节认真仔细呈现。每走完一个病房,或者等患者走出诊室,他都会专门进行总结,希望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知识反刍的机会。
陈敦金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三早”教学方法,即早接触(科学研究)、早开眼界 (国际化视野)、早实践(实践融入人文教育),让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熟悉临床实习工作。
另外,根据中国医学生英文口语交流能力欠佳的弱点,开展了与国外知名学府教授合作联合带教模式。如近年来招收博士研究生,第一年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进行科研思维、科研机能培训,然后回到国内完成相应培训计划,前后共有3名博士、1名研究生完成相关培训,均在国外发表文章,在国内均能申报相应科研课题,达到培训效果,获得较好成绩。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主任陈敦金展示胎盘植入诊治技术。
致力研究胎盘起源性疾病
首创“3D打印治疗复杂性胎盘植入”等技术
陈敦金致力将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在基础研究上主要从事环境影响因素及胎盘起源性疾病研究,在国际上首创“3D打印治疗复杂性胎盘植入”等技术。
距今为止,陈敦金共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23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9项,在Lancet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45 篇,总引用1480多次,编写教材及专著40部,其中主编(译)10部,牵头或参与制定指南51项,申请专利6项。
自2014年以来,以陈敦金为首的广医三院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团队全球首次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胎盘植入手术、采用“经后路胎盘部分切除加子宫修补术”,为胎盘植入的产妇保全生命和子宫开创了新方法。
2022年,陈敦金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的“生育健康及妇女儿童健康保障”重点专项“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策略的研究”正式立项,彰显了其团队在“胎盘植入”领域的突出能力。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通讯员白恬 黄美娟
摄影:南都记者马强
编辑: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