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靓颜,额间一把火,舞姿整齐矫健,柔中带刚,这是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留给南都记者的第一印象。2006年,集戏剧、舞蹈、武术为一体的潮阳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的队长陈坍鹏告诉记者,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英歌文化在一代又一代潮汕青年的耳濡目染中得以传承与发扬。
受访者供图
耳濡目染,对英歌舞的兴趣源于童年记忆
“从七八岁记事开始,每逢过节,大街小巷就是英歌舞表演。”陈坍鹏告诉南都记者,潮阳英歌文化底蕴深厚,每年春节或者元宵节期间,都能在当地看到它的身影。在重大喜庆的节日中,街头巷尾伴随着英歌舞的声音逐渐热闹起来,参演的队伍沿着潮汕巷子一路展演,舞蹈迎到哪里,年幼的孩子们便会跟随鼓点的声音跑去哪里,“就是这样的耳濡目染,英歌舞在潮汕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
兴趣催生了陈坍鹏加入英歌舞队伍的想法。然而,早在七八岁已经接触了英歌舞的陈坍鹏,在面临申请时却被身高要求卡住了。“每名英歌队员身高都要在一米七左右,条件很严格。”十五岁时,还在念初中的陈坍鹏正式加入英歌舞团队学习英歌舞,并在十九岁重新组建了西门女子英歌队。
“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原是传承于1952年创立的西门女子英歌队的五下套,五下套至今有70年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由于经济等因素,中途出现了空白期。”2011年,陈坍鹏对西门女子英歌队进行了重新组建,他告诉记者,家乡乡贤的帮助是队伍重新组建的关键。2011年,陈坍鹏重建英歌队的想法得到潮阳当地的重视,并获得乡贤们联手提供的帮助。“当地一直说,我们这支女子英歌队,应该要继续传承下来,不能失传。”
巾帼不让须眉,女子英歌舞展现女子风采
“常见英歌舞以男性表演为主,但是女子英歌舞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陈坍鹏向南都记者介绍,以男性表演为主的传统英歌舞取材于《水浒传》中的梁山108好汉,因此舞姿比较粗糙豪放,且脸谱画法比较复杂,需要根据人物形象而定。而女性英歌舞表演,取材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情节,表达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不服输气概,舞姿整齐、柔中带刚,脸谱简练,眉中一笔火展现了女性英歌舞的蓬勃与朝气。服装方面,女子英歌队只有红、绿两种颜色,服饰装饰主要以鱼鳞图案呈现。
从创建女子英歌舞队至今,女子英歌舞的动作也逐渐获得了改良与融合。陈坍鹏说道,从前女子英歌舞表演按照旧有的五下套形式进行,经过一两年的打磨后,新女子英歌队创建了两套对打双凤贺春和百凤齐舞,以及一些阵法变形。表演动作方面,融入了现代舞蹈与武术太极的姿势,从而更能展现女子英歌的特色。“太极其实不分男女都可以练习,我们就融合一些民间舞蹈,创造更符合女性英歌舞的表演方式。”
如今,女子英歌舞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的副队长吴燕花告诉记者,女子英歌舞队伍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并知晓。“每一年的双忠文化节,我们都会有演出,观演的朋友感兴趣就会询问,于是每一年暑假期间,我们基本都会招新,成员也一直在变化。”提到新生入队,吴燕花欣喜地说道,许多00后的学生也会申请加入英歌舞的队伍当中,其中不乏由家长亲自送来报名的学生,“英歌舞的群众基础非常好,家长们都知道这是一种民俗文化,可以说,英歌舞在潮汕地区已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的青年队员告诉南都记者,英歌舞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自觉要对其进行传承和守护。这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与坚守的诚意,是潮汕青年对这片土地最崇高的敬意。
南都、N视频记者 李佳滢 张驰 吴彦洋
编辑:李佳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