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中消协网站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汽车投诉情况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消费领域的消费者投诉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报告指出,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动力电池等领域技术的加速融合,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然而,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技术和安全方面的问题。
梳理中消协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投诉问题不难发现,动力电池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点领域,在4个重点投诉中占了2个。
具体来看,一是新能源汽车电池故障。如行驶中续航突然断崖式下降或动力电池突发故障断电导致“趴窝”,车辆行驶、充电或静止过程中突发自燃等。二是未经消费者同意单方“锁电”。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为降低电池使用安全风险,在未告知消费者情况下,通过远程升级系统对消费者车辆的充电功率、放电功率或电池容量进行限制,导致车辆充电速度下降、动力减弱、续航缩短。
根据中消协发布的案例,有消费者向上海市青浦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其购买的某新能源品牌汽车官方宣称续航为400公里,后来厂家在未经本人同意情况下,对车辆进行了“升级”,电池电压由原来的407.5V降为396V,充电速度也显著下降,续航里程严重缩水,只能行驶250公里。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其容量、寿命、稳定性等都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价格和安全性等。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工信部通装〔2021〕103号)》明确规定车辆在线升级时,要向用户告知升级的目的、内容、升级结果等信息。
对此,中消协指出:“相关汽车企业应当加强动力电池的研发和创新,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低温性能,降低自燃风险,缓解消费者的续航焦虑,保障驾驶安全。”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辅助系统和刹车失灵也同样是中消协关注的重点。从消费者反映的情况来看,主要包括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失灵、主动刹车迟钝、中控黑屏死机、感应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失效等。更有消费者反映,部分品牌汽车存在刹车失灵问题,引发重大安全事故。
针对新能源汽车存在的品控问题,中消协给出的意见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当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智能辅助系统的精准度和安全性,降低系统的故障率和失灵率,防止发生重大伤害事故。”
采写:南都记者 赵唯佳 实习记者 于典
编辑: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