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5月8日至9日,全国“主动健康”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联席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会议主题为“‘国家主动健康项目与社区老龄化科技应对’大湾区集成转化示范研讨暨越秀区主动健康城区示范创建调研会”。
据南都记者了解,华工全面对接国家主动健康研发专项,已在学校国际校区落地建成主动健康南方创新中心,针对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智慧体育、心理健康等未来健康场景应用,设立展示与实验一体的创新成果区。
专家齐聚 研讨适老化新方案
在我国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让每个人,尤其是老年人获得更健康的身体和更高的生活质量,是科学家们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徐向民教授表示,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聚首一堂,以科技手段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为推进“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荣誉理事长刘玉兰指出,主动健康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相关研究单位要重视科研项目落地转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会上,来自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徐州医科大学、海军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围绕视听触多通道融合的自然人机交互系统、医养结合支持解决方案、老年与残疾人友好型智能人居环境集成研究与应用、数字健康家庭服务等主题作了报告。
此外,会议发布了主动健康《广州共识》,一致同意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构建主动健康知识体系、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产教融合体系,且每年举办一届中国主动健康科学大会。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团队分别前往越秀区六榕街、天河区五山街华工社区、华南理工大学老年大学、国家主动健康技术创新中心南方中心进行参观和现场交流座谈。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社区适老化工效学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展开学术报告和专题研讨。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主动健康分会和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主办,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院承办,广东人因技术研究院、北京恒挚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多学科联动 华工持续致力主动健康落地实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学术研究的不断推动,“主动健康”这一理念正在从学术范畴日益走向公众视野。在去年公布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就明确提到,要“倡导主动健康理念,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知识”。
什么是主动健康?据了解,主动健康是围绕人类生命健康价值创造展开的所有社会活动的总和,由主动健康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构成。相关工作被列入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予以持续支持。
“在社会加速老龄化等时代背景下,现有医疗体系下的有病送治,高昂的社会和家庭医疗成本以及紧缺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主动健康讲究未雨绸缪,主动创造健康价值。”徐向民更直白地解释了这一新概念。华南理工大学着力建设的主动健康南方创新中心,通过打造主动健康医院,实现早筛早诊早治、院前院中院后连续服务、非药物干预和药物干预协同,更好满足“治已病”需求,通过发展以“数字药、营养药、运动药”为代表的主动健康干预技术,实现少生病、不生病,满足“更健康”需求,同时助力全面升级生产、生活和人居环境生态,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主动健康的关键是数据驱动的医疗健康模式变革,”在他看来,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近人空间作为切入点,获取大量生理心理行为环境等数据。以健康状态的全时空全周期监测、健康风险的持续动态评估、健康自主管理为主攻方向,突破健康大数据融合分析的瓶颈。
据介绍,华工在柔性穿戴设备、无感人体监测装置等数据底座技术研究已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与广东、广西、湖南、江苏等多地医院和企业达成合作,从多模态嵌入生活,运用全天候个性化数据造福大众,正在快速推进专项项目的落地转化。目前,华工联合中建院致力于借助信息采集设计未来建筑空间的大数据底座,打造主动健康建筑基础设施行业标准。此外,学校正在研究认知调节、注意转移与服务设计的结合,以此减轻大众心理压力;并关注中小学的数字体育建设和社区服务数字化深度融合。
下一步,华工将继续深挖主动健康项目落地实施和成果转化工作,与医院、社区、家庭联动,做好工程化、产业化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工作,学校依托优势学科推进跨学科交叉研究,大力推进数字运动药、数字心理药、数字营养药的研究、应用、转化全链条创新。
“主动健康整合了华工的传统交叉学科研究优势和大湾区的社会产业资源,也获得领域内专家学者们的一致肯定和赞赏。”徐向民教授表示,即使主动健康项目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他仍抱有相当乐观的前景期待与极大的信心,希望用“中国模式”破局全人群高质量健康这一世界难题。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饶阳阳 胡可盈 通讯员 林晓婧 黄广发
摄影:刘文韬
编辑:孙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