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与长安要联手了。
当这样一条新闻传来,震撼程度更甚于两个多月前双方的口水战。当时,两大老牌自主品牌巨头为“抄袭”一事闹得不可开交,现在双方将在多个方面展开合作。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双方迅速握手言欢?
接下来,双方的强强联手,又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吉利长安称“智能化电动化”为合作重点
日前,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控股)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向上,助力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根据官方正式对外发布的信息称,双方智能化电动化,是中国汽车参与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也是吉利控股与长安汽车战略合作的重点。在新能源领域,双方将就电芯、充换电技术、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新能源产业布局进行合作。在智能化领域,将围绕芯片、操作系统、车机互联、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等展开合作。双方还将共同开展动力平台、动力技术的合作,探讨海外发展、出行生态的合作共享,并在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碳交易等领域展开合作,共享前瞻技术应用发展。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以此为新起点,未来双方更将发挥各自优势,共享资源,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指出,在科技无限畅想、产业自由跨界的变革时代,开放共创共享是永恒的主题。吉利与长安紧密合作,加大投入,优势互补,能为用户创造更好的出行体验,为产业提供更多的创新探索。至于此次合作更加具体的情况,吉利、长安汽车的内部人士均表示,目前没有翔实内容可以透露。
双方在新能源领域均有短板
近年国内自主品牌销量老大之争,一直由吉利与长安两大汽车集团展开。在过去的一年里面,长安汽车更是将吉利拉下马。吉利汽车2022年累计销量为143.3万辆,同比增长约8%;长安汽车2022年总销量234.6万辆,同比增长2%。就在他们发现,要达到昔日的头部三强南北大众、上汽通用的高度触手可及时,比亚迪的崛起,宛如一座大山挡在两大巨头面前。
平心而论,在过去的2022年里面,不仅销量,吉利、长安两家车企在营收、净利润等指标上,均实现了全面增长。这也使他们成为去年为数不多的优等生。从两家车企的2022年财报数据可以看到,吉利汽车实现营收1479.65亿元,同比增长45.6%;净利润52.6亿元,同比增长8.52%。长安汽车实现营收1212.53亿元,同比增长15.32%;净利润77.98亿元,同比增长119.52%。可是只要瞅一眼新晋“学霸”比亚迪同学的成绩单,吉利长安就感觉到自己笑不出来了。
要知道,2022年,比亚迪实现营收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净利润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这个数据,比长安与吉利两者合计还要高。虽然整体销量,比亚迪去年卖出的180.25万辆,同比增长149.9%,和长安相比还是有些差距。但只要比较一下新能源车,和对方的差距就显而易见了。吉利汽车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32.8万辆,占比22.9%;长安汽车2022年新能源汽车28.4万辆,占比12.1%。已经实现完全转型新能源的比亚迪,销量几乎达到长安+吉利的三倍。
看看两家今年订下的目标:
吉利汽车方面,2023年销量目标定为165万辆,较2022年总销量增加约15%。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要比去年总销量至少增加100%,占总销量约40%。这意味着,吉利新能源车要在2023年达到66万辆的销售成绩。其中,领克、睿蓝目标是销量增长15%,极氪目标完成14万辆交付量。
而长安汽车总裁王俊在年初公开表示,2023年长安汽车产销目标突破280万辆,确保规模增长高于行业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长安品牌乘用车目标为100万辆,深蓝品牌计划实现40万辆交付任务,阿维塔冲击10万辆。
而根据刚刚公布的乘用车销量数据显示,2023年1-4月份,长安汽车累计销量为40.35万辆,吉利汽车累计销量为36.04万辆,长安稍占上风。至于两者前四个月的新能源车销量,吉利累计8.8万辆,长安汽车为7.9万辆,吉利略胜一筹。
但就新能源车销量而言,排在他们前面的不仅有连续月销20万辆的比亚迪,还有同为老牌车企向新能源转型的埃安,后者再次月销突破4万台。相比之下,作为主攻新能源的两家车企的“新势力”品牌,在刚刚过去的四月份,吉利旗下的极氪交付量为8101辆,长安旗下的深蓝汽车销量7756辆,阿维塔仅为2151辆。
而在双方此次合作提到的海外拓展、出行等领域,吉利汽车去年海外销量为19.82万辆,同比增长72.4%;长安汽车出口24.9万台,同比增长57.3%。而在出行方面,吉利持有曹操出行80%以上的股份,长安汽车也在T3出行持股15%,两家出行平台目前比起市占率超80%的头部企业滴滴出行,仍然不是同一量级竞争者。
“出海”共享资源的可行性较大
车企之间的联手合作,早有先例。且不说全球范围内就有宝马、戴姆勒在出行服务上的融合、大众与福特组建的全球战略联盟,以及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以及FCA和PSA合并的Stellantis等。在国内,一汽、东风、长安共同投资T3出行,也算得上近年大型车企进军出行领域的一次试水。
对于此次两大自主品牌巨头的联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中国汽车从跟随到引领,正处在转型跨越的关键阶段。长安与吉利是中国汽车企业优秀代表,此次双方开放合作,有利于打造中国汽车大品牌形象,催生行业协同效应,并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行业高强度竞争下,开启了企业高水平竞合的新局面。“未来双方在新能源、出海方面共享资源的可行性较大。而在联合采购、研发产品上也有助于降低成本。”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
不过,也有业内资深汽车分析人士称,这次吉利与长安的合作“让人看不懂”。毕竟,这种央企与民企之间的合作,以前成功的先例并不多见,双方的联合难度还是比较大。同为自主品牌阵营的老兵,吉利长安此前也曾发生过一些专利纠纷。因此,这次双方唱一出“出床头打架床尾”的好戏,也是情理之中。
行业竞争已经愈发激烈,不可预测因素也越来越多,吉利长安既然选择了冰释前嫌,并携手并进,自然也希望在接下来的合作中能各取所需,最终获得双赢结局。至于他们能够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还是未知数。但无可否认,这次双方的联手,国内其他自主品牌车企,也在伺机而动。毕竟,对于那些短板越来越明显的老牌车企来说,留给他们的试错机会,已经不多了。
南都·湾财社记者 梁罗喆
编辑:李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