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沙区迎来新修订的核心人才政策,不仅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如对全职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人才项目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而且人才评价机制更加多元、灵活,备受关注。
5月11日,南沙区举行《广州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集聚人才九条措施》(以下简称“国际化人才特区九条”)新闻发布会,对日前印发的新政进行解读。据悉,该新政提出实施“九大行动”,包括尖端人才领航行动、高端人才倍增行动、青年人才托举行动、海外人才集聚行动、技能人才锻造行动、人才贡献奖励行动、人才引育伯乐行动、人才多元评价行动、人才无忧服务行动。
南沙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家炳介绍,“国际化人才特区九条”基于2017年印发、如今已到期的《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集聚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措施》重新修订,系统梳理了原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并充分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做法,在保持政策稳定延续之余,围绕强化技能人才支持、加大海外引才力度、优化市场化引才激励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举措,进一步做大人才增量和强化实体经济人才支撑。
“国际化人才特区九条”新闻发布会。
加大引才资金激励力度
海外设立“人才飞地”给予经费支持
南沙区作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国际化人才特区,近年来立足粤港澳人才协同发展,面向全球集聚国际化高端人才,先行先试、勇当尖兵,积极探索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
此次对原有的《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集聚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措施》重新修订,既是系统性查漏补缺,也是为有效落实《南沙方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等新战略新定位的优化升级。
为引进培育重点人才群体,并抢抓海外人才回流契机,打造国际化人才集聚高地,“国际化人才特区九条”首先在资金支持力度上提升明显。
发布会上介绍,南沙区通过“全职+柔性”相结合的形式集聚高层次人才,对全职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柔性引进人才最高按劳务报酬50%给予支持,对人才项目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同时,推动青年人才量质齐升,将学历人才引进落户补贴提升至最高12万元,博士后综合资助提升至最高75万元;新设青年人才选派研修和青年俊才遴选项目,给予最高30万元补贴,健全人才成长梯队。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人力资源中心执行主任黄丽慧注意到,南沙对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给予3万元、6万元、12万元生活补贴,她告诉南都记者,“之前(南沙)对博士落户的补贴是6万元,现在提升到12万元,支持力度已经相当高。”
围绕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国际化人才特区九条”提出,对新引进的国际知名高校博士给予最高100万元人才奖励,对持有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员、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美国绿色建筑认证专家、金融风险管理师等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海外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人才奖励。同时,鼓励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给予企业区级经济贡献最高100%奖励。加大用人单位海外引才激励,对引进海外人才成效突出或在海外设立“人才飞地”就地使用人才的,给予工作经费支持。
此外,南沙还加大政策力度,持续实施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新政策延续并优化了现行的骨干人才奖、高管人才奖政策,衔接股权投资企业和后备上市企业人才政策,纳入《南沙方案》针对港澳居民的优惠政策,同时提出对境内高层次人才同样可按个人经济贡献超过15%部分予以奖励的条款。
南沙国际人才港。
加强锻造技能人才
电焊工、渔业技师等也受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此次,“国际化人才特区九条”也聚焦南沙的实体经济来创新人才政策体系,不仅对基础型、技能型人才提供人才补贴、子女教育、人才入户等多方面的支持保障,还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制定重点产业人才专项扶持政策,并加大对技能人才的投入支持力度,让高技能人才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际化人才特区九条”中提出“实施技能人才锻造行动”,给予技能人才专项支持,将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和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人才纳入政策支持范围。新引进落户的技能人才可最高获得12万元生活补贴,每年遴选一定数量的高技能工匠,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专业人才可评定为南沙区高层次人才并享受相关待遇。
“也就是说,电焊工、渔业技师等技能人才都可以享受南沙人才政策。通过一系列支持措施,加速壮大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程师和技能人才队伍。”南沙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开发区人才发展局局长郑翔表示。
新政策也坚持产才融合,加大对制造业重点人才群体支持力度。郑翔介绍,目前,南沙区已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2万余人,其中制造业人才占比约四分之一,外籍高端人才中制造业人才占比超80%。“在新政策中,将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人才的倾斜支持力度,扩大制造业人才群体受惠范围。同时,研究制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形成对制造业人才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郑翔还介绍称,近年来,南沙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备案近两千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近万人次,并积极支持企业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探索“多元制”教育模式,强化制造业人才订单式培养。“国际化人才特区九条”对制造业人才培养将提供更大的政策支持。
比如,对博士博士后站给予最高100万元建站经费;对企业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给予最高获得500万元工作经费;获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运营补贴;同时,鼓励技能人才、专业人才提升职业能力,给予最高5万元奖励,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激励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健全多元评价机制
突出“谁来用,谁来评”原则
科学、准确地评价人才,对于激励引导人才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国际化人才特区九条”也体现了南沙加快推进人才评价方式改革,坚持破立并举,构建人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论文、学历、职称、奖项以及各种头衔为评定依据,存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现象。新政策不简单地将人才‘帽子’作为评价标准,而是将学术水平、实际贡献和现实表现等作为评价参考条件,评价维度更加全面、科学、准确。”郑翔表示。
在现行政府评定方式之外,新政策新增了三种方式:一是专家举荐,战略科学家、产业顶尖人才推荐的团队核心成员可直接评定高层次人才,经3名以上院士或权威专家推荐的也可直接评定高层次人才;二是自主评审,面向重大平台每年分配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指标,授权其按条件自主评审;三是定向配额,面向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如国家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新上市企业等,直接给予一定的高层次人才指标。
郑翔具体解释称,为健全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同行评价为基础、市场认可为依据的多元评价机制,新政策更加突出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主体地位,把握“谁来用,谁来评”的原则,对重大平台、科研机构授权其按条件自主评审,并对新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名录企业、新成长为科创独角兽企业、新上市企业等,直接给予一定数量的人才指标。同时,加强对用人单位自主评审工作的监督、指导,确保接得住、用得好。
同时,实施人才分类精准评价,围绕区内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突出个人能力和实绩,针对学历、从业经历、个人薪酬等维度拟定评价参考条件。并且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支持力度,做大海外人才增量。
对于部分学历不高,但在科技创新上有重大突破,能够解决某个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复杂工程问题的人才,新政策也建立了人才评价的绿色通道,直接进入最终评审环节,不拘一格评价人才。
此外,新政策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战略科学家、产业顶尖人才团队一揽子支持,推动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战略科学家、产业顶尖人才负责制,赋予其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
“我们现在重点从国内外引进科研人员来组建科研团队。在‘抢人大战’中,要聚焦前沿研究引进高端战略科学家,传统的人才定义方式可能已经没有很强的吸引力,更需要‘一事一议’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引进。”黄丽慧进一步表示,过往按照传统的政府评定方式,海外高层次人才刚落户时,或许无法按照本地的人才评定标准给予认定,如今赋予用人单位人才评价自主权,对这些高层次人才而言将十分有利。
抓紧制定3项支撑性措施
推出多项产业人才专项政策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国际化人才特区9条”是南沙“1+3+N”人才政策体系中代表“1”的核心人才政策。
而“3”指3项支撑性政策措施,分别为人才服务措施、人才评价办法、人才培养措施。其中,人才服务措施主要提出依托南沙人才卡落实人才“全家无忧”服务保障的具体办法等,体现南沙人才服务政策的温度和力度;人才评价办法主要提出人才多元化评价的具体操作细则,体现南沙遴选人才“不拘一格”、科学公正;人才培养措施主要提出南沙提升人才本地培养能力和水平的主要举措,体现南沙对人才自主培养的系统谋划和高度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化人才特区九条”也聚焦人才“伯乐”激励,提出优化人才引荐奖、设立猎头引才奖、强化用人单位引育激励等。聚焦人才服务保障,提出整合服务资源,制定南沙人才卡服务清单,建立人才安居无忧、子女入学无忧、父母养老无忧、配偶就业无忧、家庭医疗无忧的服务保障体系等。
“N”指的是N个专项领域人才政策,主要包含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专项人才政策,港澳青创等重点群体专项人才政策以及重大平台专项人才政策等。关于各专项政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方面是针对该领域人才的发展特点制定的专门条款,如对持有高含金量职业资格证书的金融人才给予专项扶持;另一方面是对核心人才政策中部分条款进行补充解释,如研究制定特定领域人才的独有评价标准。
张家炳表示,南沙将抓紧制定出台“国际化人才特区九条”相关配套的实施细则。同时,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南沙正在抓紧制定人才服务、人才评价、人才培养3项支撑性措施以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金融、航运等产业人才专项政策,相关进展情况将适时对外公布。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图片:通讯员 南宣
编辑:莫郅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