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2023年5月,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在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举办。经过国家、省文化主管部门的遴选推荐,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出品,珠海演艺集团倾力打造的民族歌剧《侨批》作为本届歌剧节参演剧目,于5月11日至12日在杭州大剧院震撼上演。
珠海原创获多方好评
中国歌剧节是我国歌剧领域的国家级艺术盛会,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主办,自2011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在中国歌剧节舞台上,一系列代表国内最高水准的歌剧作品先后登台亮相,向观众呈现了新时代中国歌剧的万千气象,同时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和人才,为促进我国歌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政府主办的歌剧领域最高级别艺术活动,中国歌剧节强调作品的民族精神、时代意义与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本届歌剧节共遴选出24部优秀剧目,其中新创剧目19部,经典剧目5部。
作为本届歌剧节新创参演剧目,民族歌剧《侨批》先后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及“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并获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该剧集聚了作曲家孟卫东,编剧王勇,导演廖向红、邓一江,指挥朱曼等国内一流艺术家,由珠海歌舞团演出,充分挖掘“侨批”这一岭南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描绘小人物的悲欢,以小见大,将厚重的历史画卷在舞台上铺陈开来,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性大爱与义薄云天的同胞情义。
近年来,经过歌剧艺术家的努力,中国歌剧迅速成长,开始逐步跳出“话剧加唱”“对话讲故事、唱歌抒豪情”“歌唱演员演戏、舞蹈演员伴舞”模式,回归歌剧艺术本体,探索民族歌剧的创新性发展。歌剧《侨批》充分吸纳了近年来中国歌剧艺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全剧通篇以唱段和旋律贯穿,少有念白,通过抒情的咏叹调和宣叙调串联,实现叙事的推进,把主题思想与人物情感凝聚成一曲曲主题旋律。这是《侨批》主创团队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与探索。该剧自2022年10月首演后得到业界充分关注和高度肯定,专家称“《侨批》是一部达到新的水平的歌剧,这是中国歌剧几十年探索的进步”。
家国情深引发广泛共鸣
民族歌剧《侨批》从华工梁诚如为阻止女儿像自己一样被卖,急忙赶赴家乡却海上殒命,临终留下的一封“批”开始,围绕侨批局为首的“诚信脉络”和梁董氏家庭为首的“亲情脉络”展开,串联起迫不得已卖女的梁董氏和梁彩云母女、久卧病榻的婆母、一诺千金的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妇、与梁诚如感同身受的众多华工等人,通过不同的人在经历不同的事件中构建冲突,平行而又相交,构建出一张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给国内眷属的、附有汇款的书信及其回文的统称,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被称为跨越大海的来信,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曾兴盛一时。一封又一封侨批漂洋过海,或亲笔、或代笔,每一封侨批往往只有寥寥数语,陈旧的黄纸上却饱含了海外华侨对故土和家人的思念,记录了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编剧王勇表示:“这部作品不是取自于一封信,它的灵感、创作动机以及最后呈现的戏剧结构,是来自于无数封信、无数个家庭,最后化作了舞台上的这一个故事,浓缩成为剧中活灵活现的人物。”
在艺术设计上,该剧充分运用了极具岭南特色的“大海”意向。导演廖向红表示:“我们以一封侨批为核心设置人物、结构全剧,‘侨批’与‘大海’富有不同的象征意蕴。‘侨批’是家书,是银信,是连接家乡与远隔万里他乡的纽带,是承诺、信义的象征;大海是生路,是屏障,是人生难于主宰的命运象征。”“海是这部戏最大的意象”舞美设计丁丁表示,“这部歌剧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为了把一层层的海浪‘固化’下来,我们制作了一个超过13度的斜坡,这个车台可以左右开合,呈现船舱、海难的场景。”
在音乐风格上,该剧以深沉、大气、厚重、抒情为整体音乐风格,以广东音乐作为基调,运用了多种民族乐器,有浓厚的岭南音乐特点;以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架构本剧,增强人物的行动性、戏剧性。如预示剧情和人物命运走向的序曲以“大海”作为音乐主题,并通过歌唱家吕薇饰演的梁董氏在剧中循序渐进、层层叠加、多次再现,直至最后,以一曲咏叹调《大海,我爱恨悠悠》将全剧推向高潮,多层次展示了苦难时光里义薄云天的同胞情,折射出中华民族根植于骨髓、流淌于血脉的家国大爱。
努力打造中国歌剧精品
歌剧是舞台艺术最高表现形式,是衡量一座城市文化艺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一部歌剧从无到有、登上舞台,凝聚了所有主创人员的心血,也需要主创人员对于人物情节和舞台呈现进行反复推敲、琢磨。
自2020年底,民族歌剧《侨批》创作启动以来,主创团队在武汉、北京、珠海、江门召开数次策划会议,编剧王勇根据历史史实提炼加工,数易其稿,反复修改;作曲孟卫东紧扣剧情,将音乐与唱词融为一体;导演廖向红牢牢把握民族歌剧的特点和优势,将剧中人物的大义大爱进行了生动的呈现。自首演以来,该剧先后召开多次专家研讨会,持续推动打磨提升工作。
2023年4月,民族歌剧《侨批》亮相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代表广东文艺院团首登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引起广泛关注。北京演出后,编剧、作曲、导演等主创团队再次召开创作会议,充分吸纳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剧本的情节设置、旋律唱词、舞台调度等再次进行打磨修改。
本次在中国歌剧节亮相,正是《侨批》新一轮打磨后的全新亮相:情节上更加人性化,通过梁彩云人物心理的刻画,丰富饱满了人物形象,体现她为家庭自我牺牲的爱与孝,让故事更加感人动人;音乐上更加凝练,通过旋律的微调,压缩过场时间,加快戏剧节奏;舞台调度上更加紧凑,提升了表演的流畅性,让演出整体观感更加和谐自然。导演廖向红表示,“主创团队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用心地在做这部戏,每次演出后都在收集观众和专家的反馈,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也在不断地修改打磨,将这部歌剧打造成为一部可以留得下来、走得出去的歌剧。”
著名评论家、编剧冯双白对该剧高度评价:“《侨批》是一部‘于小人物中见大情感,于小事件中见大历史”的呈现之作,人与人之间的交集,联系起民族意识的大情感;同时也看到了大历史,如‘卖猪仔’这一幕就饱含了中华民族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它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呼唤。”
自首演以来,该剧以先后在珠海、广州、中山、北京等地演出。短短两年半时间,这部凝聚了珠海演艺集团200余名演职人员心血的作品便入选歌剧领域最高级别艺术活动中国歌剧节,对此,珠海演艺集团总经理邹建红表示:“中国歌剧节是所有歌剧向往的舞台,它是中国歌剧剧目创作和剧目演出最高水平的呈现。这次《侨批》能入选中国歌剧节实属不易,我们将精心打磨,让更多人看到侨批背后‘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人性大爱和家国情怀。”
采写:南都记者杨亮 实习生高于茹
编辑: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