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后15年,如何让我们的家更坚固?专访中国地震局专家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3-05-12 22:43

2023年的5月12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5月12日凌晨至6时许,四川泸定县接连发生四次地震,分别是4.5级、4.2级、3.0级、4.0级。

15年前的今天,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波及四川、甘肃、陕西等10个省区市的417个县(市、区),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4625万人受灾,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人受伤。

11.jpg

2008年5月20日,汶川县索桥村对面的山坡上,地震导致大面积山体滑坡。  张骏 摄(南都资料图)

多年间,我们一直在防震减灾的道路上努力着,加强房屋抗震能力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汶川地震15周年之际,南都记者采访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特聘专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高端智库专家高孟潭,听他讲述了近年来我国房屋建筑的抗震之路。

111.jpg

高孟潭 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基础研究,特别是工程地震理论和应用研究、综合减灾研究、区域和全国尺度地震区划编图等。

5月12日连续四次地震可能是去年泸定地震余震

南都:5月12日,四川泸定县在短时间内接连遭遇四次地震,这种情况正常吗?是否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

高孟潭:此次连续地震可能是去年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的余震序列。在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增强期间,老震区往往会发生余震,今天的情况也不是罕见的现象。

此外,这几次地震并未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主断裂上,主断裂上地震活动增强可能更具危险性。

123.jpg

5月12日四川泸定县的四次地震均未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主断裂上。 受访者供图

全国近30%地区的建筑抗震设防要求得到提高

南都:经历汶川地震后,我们发现了建筑防震领域的哪些短板?

高孟潭:汶川地震里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建筑是那些相对老旧的房屋。这种房子存在两个问题:首先,随着我们不断加深对地震的认识,房屋抗震设计的标准也在逐步提升,表明早期房屋的抗震能力相对较低;此外,建筑物和人一样会“衰老”,老化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会下降。汶川地震让我们清楚认识到老旧建筑因抗震能力较弱而导致更高的地震风险,是防震减灾工作的短板。

要强调的是,汶川地震是一次超设计基准的地震。房屋建筑的抗震准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既要考虑到一个地区可能遭受的最大破坏力的地震,也要考虑到这个地区发生这种破坏能力地震的频度。汶川地震破坏力巨大但发生概率较小。尽管如此,还是应该在房屋抗震设计中考虑这样的特殊情况。新的地震区划图提高了一些位于大型断裂带附近城市的抗震设防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提高建筑的抗震水准,以在面对8级左右地震时控制住房屋倒塌的比例。

南都:15年过去了,我们居住的房子变得更坚固了吗?这背后有哪些工作?

高孟潭:建筑的安全保障在防震减灾中非常重要。据统计,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物倒塌,房屋建筑的安全性提高也会减轻地震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近年来 随着对灾害认识与行业标准的不断进步,我们居住的房子变得越来越坚固。

2016年6月1日,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正式实施。我们可以把它通俗地理解为地震危险性的分布图,国家的所有建设工程都是依据它做选址和抗震设计设防。

新标准吸取了汶川地震等灾害的经验教训,和前一代相比,提高了全国近30%地区的建筑抗震设防要求。通过估算,如果后续的建筑设计、施工和材料监管到位,至少有上亿人住进的新房子变得更安全。

南都:在塑造地震韧性城市方面我们还应当怎么发力?

高孟潭:首先还是建筑的问题。地震韧性城市要做到地震发生后不瘫痪,维持运转的基本功能,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基于这一点,我们对房屋建筑就要有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大震不倒”,而是“大震可修”甚至“大震不坏”。国外有研究认为,要把现在的抗震水平提高1.5倍才能达到韧性要求,这对一些地震多发易发城市是很大的挑战。当然也要考虑代价的问题,一些处在较大断裂带上的城市,应该在国土规划上更加严格,在发展中避开地震危险区域。此外,在震后恢复方面,应急救援不仅仅要承担救人的职责,还要做好在短时间内恢复水电通讯等城市生命线设施等的准备和能力。

pic_1293800

5月11日,贵州省赤水市文华学校,民警给学生现场示范地震避险技巧。 新华社发

避震科普:中强地震来不及逃离时,记住“趴挡抓”

南都:有人会觉得自己在的城市很难遇到地震,因此也不必学习避震相关的知识,你怎么看?

高孟潭:首先地震发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地震活动也有平静期和活跃期的差别,万一发生超预期的地震,就有可能危及我们的生命。其次,我们也很有可能去地震多发的城市读书、旅游、出差,我们每个人都很有必要学习一些地震避灾的知识。

要注意,中国东部并非是一个没有地震的地方,只是近四十几年的东部处于地震平静期。历史中,一个地区的地震都是波动发生的,东部就发生过非常严重的地震,包括8.5级的特大地震,未来也很有可能再发生大地震。

南都:近年来你一直在从事防震减灾的科普工作,遭遇地震时,有哪些重点知识是我们一定要掌握的?

高孟潭:中强地震发生后,人在房屋内来不及逃离时,应当趴下、寻找遮挡、手抓牢。地震发生时书柜、衣柜、碗橱等家具容易倾倒 ,吊灯可能坠落伤人,所以应当寻找桌椅等遮挡物;建筑物强烈晃动,人易摔倒,容易在地板上被甩来甩去,所以应尽快趴下,手抓牢。

若遭遇大地震,就一定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逃到建筑物外,逃生过程中要注意空调外机、外墙装饰物等高空坠物,并快速前往空旷地带避险。来不及逃离时,要果断选择黄金三角区域避险,护住头部等要害部位。

应当学会判断是否发生了大地震。当你居住在大型断裂带上,当感觉显著震动并持续数秒以上不见减弱,很可能是大地震来袭。地震是突然发生的,中强地震可能只有数秒到十几秒的时间避险,大地震的避险时间最多也只有1分钟左右。你应该根据所在的楼层位置和自身健康情况,判断这么短的时间是否允许你逃离建筑物。

在紧急情况下,人往往来不及仔细思考选择行动方案。因此,我们只有在日常做好演练,针对特定情景,形成条件反射,才能在紧急时刻及时避险逃生。


采写:南都记者 王森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