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乙肝治疗率还不到20%,乙肝临床治愈进展仍未达到理想水平。近日,记者从召开的“第五届慢乙肝临床治愈峰会暨中国派高峰论坛”获悉,多位专家呼吁,规范肝炎抗病毒治疗,提升慢性乙肝患者临床治愈率,从而造福更多乙肝患者。目前我国多个关于慢乙肝临床公益项目已启动,对于特殊人群的治疗,虽然更换治疗策略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远期结局,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仍未出现真正达临床治愈新药
据悉,本次会议以“聚中国智慧·绽放慢乙肝临床治愈新梦想”为主题,由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主办,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王福生院士、杨希忠教授等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最新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在谈及慢性乙肝治疗目标时明确指出,对于部分适合条件的慢性乙肝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那么,目前我国慢性乙肝临床治愈进展如何?新药的研发进展如何?对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红教授给与了回复,她提到目前核苷(NA)经治优势患者临床治愈率可达30%-80%;非活动性乙肝表明抗原(HBsAg)携带者(IHCs)临床治愈率可达50%-90%;慢性乙肝儿童、产妇临床治愈可达40%以上;初治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也能达到10%左右。“我们还发现临床治愈后复发患者,再治疗的HBsAg清除率可达80%以上。”唐红教授说道,我们应进一步扩大抗病毒治疗范围,同时对于免疫耐受期和不确定期人群以及合并脂肪肝人群的治疗策略深入探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红教授
乙肝治愈的实现策略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在不杀死受感染肝细胞的情况下治愈乙肝,即清除cccDNA或永久沉默cccDNA转录;二是通过清除受感染肝细胞治愈乙肝,即是通过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让免疫细胞活化,然后安全清除乙肝病毒感染细胞。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就慢性乙肝新药研发进展、慢性乙肝新药临床治愈等问题介绍说。她还表示,目前尚未看到一个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能达到临床治愈的新药,联合治疗可能是未来慢性乙肝临床治愈所必须的,主要包括靶向乙肝病毒生命周期药物(各个靶点药物)以及靶向宿主免疫调节药物。乙肝治愈是很难的,单一药物是很难实现,联合治疗是必要的策略!
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
乙肝诊断率仍未达到理想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30年乙肝诊断率需提升至90%,治疗率提升至80%,而我国目前的乙肝诊断率只有22%,治疗率仅15%。对此,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提出三个关键举措:第一,要扩大筛查,尽早发现需要治疗的患者,建议应对一般人群做到应筛尽筛,采用高灵敏检测HBV DNA(检测下限为10-20 IU/mL);第二,扩大治疗适应证,积极治疗有潜在疾病进展风险者。提高治疗率可降低肝癌和乙肝相关死亡,节省成本;第三,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优化慢性乙肝系统治疗。Peg-IFN-α用于慢性乙肝患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基于Peg-IFN-α的治疗策略是慢乙肝患者追求临床治愈的优佳选择,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远期结局;对起始疗效佳、但在随后的治疗中疗效不能延续者,通过间歇治疗最终使患者实现HBsAg消失,提高慢乙肝患者临床治愈的机会。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暨感染病中心鲁凤民教授介绍说,抗病毒治疗减少肝癌发生风险的机制及局限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核苷酸类(NAs)治疗对乙肝病毒复制的持续抑制,肝内cccDNA均显著减少;HBV DNA的整合事件数也有显著下降;带有整合HBV DNA的肝细胞克隆大小下降有限。“好的抗病毒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预存的HBV DNA、逆转克隆扩增降低患者肝癌发生风险,及早治疗、追求临床治愈,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暨感染病中心鲁凤民教授
多个慢乙肝临床项目启动
此次大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乙肝领域全国首个大规模临床研究——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的最新进展。截止2023年5月12日,全国400余家医院、1000多位医生参与,入组患者29625例,临床治愈了5258例慢性乙肝患者,首次使用干扰素治愈5220例。“珠峰项目”治愈患者中近90%在48周内实现临床治愈,慢乙肝临床治愈率从3%-7%,显著提高至33.2%,成为全球最高水平。此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也在线上介绍了中国降低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研究(绿洲)工程项目(简称绿洲项目)的最新进展。张文宏教授表示,项目阶段性数据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与既往研究及临床经验一致,干扰素方案治疗在优势人群中能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非优势人群或许可通过延长干扰素治疗获益;干扰素治疗方案在较短观察期内,已显著降低肝癌风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
非活动期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是常常被临床忽视的乙肝感染人群,而多项研究数据显示,此类人群长期预后并不安全,并有更高的几率获得临床治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新月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如何把握最佳治疗时机,优化治愈路径,总结推广治愈经验,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为此,2022年国内首个针对非活动期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大型公益项目启动,旨在帮助更多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获得临床治愈,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行动及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危害的目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新月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吴超教授指出,乙肝病毒的感染自然史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非活动期的携带状态和再活动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处于这4个时期的慢性乙肝患者,也就是处于“不确定期”的患者,也是需要治疗干预的。为了更好地评价“不确定期”的慢性乙肝患者的长期预后及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2022年8月,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牵头的我国首个针对“不确定期”乙肝患者的大型真实世界研究—“领航”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吴超教授
如何提高特殊人群临床疗效成关注焦点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疗效不佳,临床研究表明更换治疗策略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远期结局,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任红教授表示,低水平病毒血症导致疾病进展和终末期事件,是慢乙肝患者全程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cccDNA难以清除或静默,以及核苷类药物竞争性结合,耐药问题,可能是低病毒血症产生的原因。对于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但仍存在低病毒血症的慢乙肝患者,建议换用或加用强效低耐药核苷类似物治疗,或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任红教授
此外,虽然已对免疫耐受期和“高e阴”患者这两类人群进行抗病毒治疗,但免疫耐受期用NA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耿嘉蔚教授指出,相比于单纯口服核苷酸类药物(NAs)或随访,干扰素治疗12周后联合一线NAs治疗至48周的方案,可明显帮助免疫耐受和高E阴不确定期这两类临床治愈的非优势人群逐步向优势人群转换;对免疫耐受期患者,完成48周治疗后,46.58%的免疫耐受期患者实现HBsAg降至3000IU/mL以下,5.48%实现HBeAg阴转,4.11%实现HBsAg阴转;对高E阴患者,55.06%经48周治疗后实现HBsAg降至1500IU/mL以下,4.49%实现HBsAg阴转。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耿嘉蔚教授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晏梦娟
编辑:曾文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