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深圳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举行。深圳文博界咸集欢聚于斯,共襄盛大节日。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昂、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曾相莱出席启动仪式,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绍华致辞。深圳博物馆馆长黄琛主持了启动仪式。
2023年度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为主题,旨在强调博物馆作为社会中受信任的机构和重要因子,具有独特的地位,可以创造联动效应。深圳主会场系列活动在紧紧围绕主题的同时,也积极发挥自身特色。5月起,陆续举办了亲子学习体验、文物公益性咨询鉴定、展览配套讲座和教育活动、博物馆IP联名设计大赛等活动进行预热。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深圳博物馆推出了3个高质量专题展览:以展出广东铜胎画珐琅文物精品而呈现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与贸易交流面貌的“浑融中西 绚彩华丽——清代广东金属胎画珐琅特展”,以展出热河生物群代表性化石标本而重现白垩纪时期独特陆生动植物组合和生态环境面貌的“重返白垩纪——热河生物群特展”,以及荟萃全国各地博物馆优秀文创产品的“天工人巧日争新——第二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展”。
呈现广珐琅的早期面貌及中西文化与工艺深度融合的细节
“浑融中西 绚彩华丽——清代广东金属胎画珐琅特展”由深圳博物馆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主办。此展览是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公益性项目,展览展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与、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深圳市南山博物馆共十家文博单位的258件组广珐琅精品。展览聚焦广珐琅产生的历史背景、技术源流、装饰题材、宫廷互动和外销市场等方面,重点呈现广珐琅的早期面貌及中西文化与工艺深度融合的细节。希望让大众领略广珐琅的主要成就、工艺之美与深远影响,并希望能从中汲取前人智慧,让传统的广珐琅工艺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此展览分为序篇及三个单元。序篇讲述广珐琅创烧的历史背景、工艺分类与制作流程,让观众对这一极富南粤特色的工艺门类有大致了解。第一单元“臻于巅峰”,介绍清代康、雍时期广珐琅历经短暂摸索后迅速成熟并走向巅峰的发展过程,着力呈现初创阶段广珐琅融汇中西艺术元素的独特风貌,突出广珐琅对宫廷制器与广彩诞生的巨大影响力。第二单元“粤海呈贡”,展现乾隆时期及其后通过粤海关呈进清宫的广珐琅产品的特色,尤其是乾隆时期成功创烧、成为御贡特产之一的透明珐琅。第三单元“声名远播”,以面向欧洲、亚洲与国内市场的广珐琅商品为例,讲述作为中国特色商品的广珐琅走向世界的历程。
此次展览以中外文化交流的独特视角,呈现了广珐琅这一粤港澳大湾区历史上十分独特的文化艺术媒介,它既具日常生活的审美与实用功能,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产物,是世界优秀文明交流互鉴成果的一种见证。在展览现场,观众不仅可以观赏到精美、精致的广珐琅精品实物,亦可领略中西艺术的交融及珐琅技师们的匠人精神。
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广探索新路径,共同擦亮中国文博文创品牌
“天工人巧日争新——第二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展”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中国文物报社、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共同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文化创意发展委员会协办,展览在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8、9号展厅呈现,展期至6月11日。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以2022 年8 月启动的第二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为契机,从全国29个省市文博单位申报的271件(套)文创产品中,初评遴选出70家文化文物单位的105件(套)文创产品进行展出。展品涉及服装配饰、文具玩具、家居用品、餐饮品、艺术品纪念品、主题系列产品等。展览旨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高文博单位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新形势下文化文物单位的文创开发提供新思路、新创意。
展览分为六大单元,服饰配饰单元以首饰居多,或选用寓意祥瑞吉庆的文物元素,如“凤凰于飞”“喜上眉梢”等,或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或运用浮雕、花丝等传统工艺技法,展品包括深圳博物馆的民俗饰品系列文创等;文具玩具单元除传统文房四宝,也有兼具古意和时代创意的文具,有非遗榫卯和传统建筑积木,也有近几年兴起的考古或文物“铸造”“修复”盲盒、DIY 体验箱、手办玩偶等;日常用品单元有灯具、家纺、箱包,也有梳子、冰箱贴、口罩,有传统的团扇、折扇、香器,也有现代香薰机、香牌、纸雕灯等,承载丰厚的传统文化和工艺,体现生活的品质和艺术品位;餐饮用具单元包含杯盘、茶酒具、食品等,设计元素来自馆藏特色文物和历史人物;艺术品纪念品单元撷取特色馆藏文物造型及岩画等传统元素,体现传统技艺之妙;主题系列产品单元,所涉品类众多,其灵感来自古代文物和近现代自然行业等元素等,营造、传播特定文化的氛围或理念,展品包括深圳博物馆的古代艺术系列文创等。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蕴含着丰富的馆藏及地方文化元素,艺术与时尚相结合,实用性、文化性并重,雅俗共赏,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
深圳博物馆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创新之城深圳,承办本次展览加强了与全国文化文物单位合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广探索新路径,共同擦亮中国文博文创品牌。
123件珍贵古生物化石标本以及模型带你“重返白垩纪”
“重返白垩纪——热河生物群特展”由深圳博物馆联合国家自然博物馆举办,一幅远古生物繁衍栖息的生动复原画卷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徐徐展开,引领着市民观众从即日起到10月8日“穿越”到1.2亿年前的白垩纪,“足不出市”便可身临其境地了解热河生物群,沉浸式的感触与认知亿万年前地球上独特的陆生动植物组合与生态环境面貌。
记者在展览现场了解到,地处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冀蒙辽三省区交界区的热河生物群,作为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白垩纪陆相生物群,因以其丰富精美的多门类化石且具有极高的展示和科研价值,故而被誉为“世界级化石宝库”,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古生物群遗存。
此次为使鹏城观众“足不出市”便可身临其境地了解热河生物群,在丰富城市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大众科学素养,展览以距今1.2亿年前热河古生物群的多样性为线索,分为“何以热河”“热河物阜”“‘羽化’飞天”三个单元;展出了以北票鲟、凤山中华螈、凌源潜龙、满洲鳄细小矢部龙、满洲龟、董氏中国翼龙、鹦鹉嘴龙、孔子鸟、攀援始祖兽、枝脉蕨、辽宁古果等为代表的123件珍贵古生物化石标本以及模型,描述和探讨热河古生物群这一世界级化石宝库的形成过程与繁盛遗存,以及鸟类羽毛的演化和鸟类的飞行的起源等重要科学问题。市民观众们可以从展览中窥视到漫长地质历史中古生物演化的精彩瞬间,走入热河生物群远古画卷之中畅游这座绚丽而神秘的“白垩纪公园”,收获良好的观展体验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
系列活动为广大市民带来精彩丰富的文博体验
5月18日当天,深圳博物馆特别延长开放至21:00,还推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深博之夜——演绎“生活美学”系列之“国潮非遗的鲜活印记”》演出,更好满足了广大市民观众的文化需求。
5月21日,深圳博物馆将举办“迷你深圳•筑”之鹤湖新居社会教育活动。5月28日,邀请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周亚来馆开设讲座,介绍上海博物馆青铜器收藏情况及来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有效地贯穿和构建了2023年度国际博物馆日深圳主会场整体平台,为广大市民带来了精彩丰富的文博体验,增强了社会公众对博物馆在可持续发展和福祉方面变革潜力的理解和认同。
以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深圳博物馆还接收了收藏家王恒先生捐赠的民国时期深圳东安汇兑庄刺绣作品“旭日狮吼”,并与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市南山中英文学校、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外国语小学三所学校签订了馆校合作项目协议,进一步推动馆校合作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未来的深圳博物馆,将在全力做好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本职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改革创新,积极吸引和推动社会各界对博物馆事业的深入了解和广泛参与,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助力深圳在建设“文化湾区”的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
编辑:谢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