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陈杏花 通讯员林琳 5月20日,在第三十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记者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了解到,为更好地保护大鹏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掌握生物物种的动态变化,去年6月以来开展了新区典型生境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大鹏半岛蕴藏着诸多神奇物种,陆域调查发现38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大柱霉草等5个深圳市新记录物种,海域调查共记录到4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外还记录有105种蝴蝶,填补了大鹏新区蝴蝶调查的空白。
大柱霉草
据了解,大鹏新区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拥有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树林湿地、稻田湿地、珊瑚礁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为大量生物物种的生存、繁衍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是深圳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按照通山达海的思路,大鹏新区选择代表性的自然山溪为轴线,串联自然山溪、红树林、滩涂、珊瑚礁等典型生境类型,确保调查工作的连通性、完整性。
发现38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记录48种珊瑚
在陆域调查中,发现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共计38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紫纹兜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6种,分别为穗花杉、普洱茶(野生茶)、金毛狗、软荚红豆、建兰、苏铁蕨、福建观音座莲、土沉香、巴戟天、韧荚红豆、山橘、桫椤、黑桫椤、水蕨、罗汉松、广东蔷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1种,分别为豹猫、裳凤蝶、虎纹蛙、香港瘰螈、黑疣大壁虎、褐翅鸦鹃、小鸦鹃、岩鹭、黑冠鳽、蛇雕、凤头鹰、凤头蜂鹰、黑鸢、普通鵟、领角鸮、白胸翡翠、红隼、画眉、黑喉噪鹛、红嘴相思鸟、红喉歌鸲。
海域调查共记录到4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均为石珊瑚目),包括澄黄滨珊瑚、十字牡丹珊瑚、肉质扁脑珊瑚、团块角孔珊瑚等。
十字牡丹珊瑚
硬棘软珊瑚
确认5个深圳新记录物种,105种蝴蝶填补数据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查还记录到5个物种深圳市新记录(即此前并未在深圳市的范围被发现或纪录到)物种,分别是海南垂穗石松、大柱霉草、托京褐扁颅蝠、印度伏翼和卡氏伏翼(2021年新发表的中国新记录种),由此进一步扩大了深圳市生物物种的“朋友圈”。
海南垂穗石松
其中,本次新发现的三个翼手目物种(蝙蝠)具有特殊的生物多样性意义。由于许多蝙蝠的外形相似,仅借助常规的形态识别,往往难以区分。本次调查工作中,调查单位以形态学鉴定为基础,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大鹏新区采集到的蝙蝠标本进行了鉴定,最终确认了托京褐扁颅蝠、印度伏翼和卡氏伏翼这三种蝙蝠在深圳的分布。它们白天栖息在桥底裂缝内,相对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卡氏伏翼为2021年才发表的中国新纪录种,最早被发现于韶关和广州。
托京褐扁颅蝠
蝶类作为最具有观赏价值、最常见的昆虫类群之一,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数据显示,全世界的蝶类约2万种,本次蝴蝶调查过程中,通过网捕、拍摄和马来氏网监测,共记录到有105种蝴蝶,填补了大鹏新区蝴蝶调查的空白,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了一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裳凤蝶。
裳凤蝶实拍图
虎斑蝶
锡冷雅灰蝶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持续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不断完善新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期待更多神奇的物种在大鹏新区被发现。
编辑:陈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