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宜凭粤剧《文成公主》获第31届梅花奖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05-22 00:06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于5月21日晚在广州市广州大剧院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本届15朵“梅花”悉数亮相,他们分别是郝士超、施夏明、郑芳芳、李嘉宜、冯冠博、袁媛、梅院军、郑全、孙砾、郭伟、王航、罗晨雪、罗益清、张佳春和唐恺。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广州粤剧院的李嘉宜成为该院的第10位梅花奖演员,既为广州粤剧院赢得了荣誉,也为广东粤剧界争了光。

微信图片_20230521232637.jpg

李嘉宜上台领奖。

李嘉宜工花旦、闺门旦,师承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蒋文端,艺从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李嘉宜扮相秀丽,唱腔甜润。在本届梅花奖参评剧目新编粤剧《文成公主》中,她从文成公主的15岁一直演到55岁,角色年龄跨度有40年,她唱、念、做、表饱满细腻,将小生、花旦、青衣、刀马旦、老旦行当特色熔于一炉,生动演绎了文成公主从青春至华发的人生历程,谱写了一曲汉藏和谐的赞歌。

李嘉宜的精彩表演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著名戏曲研究专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对李嘉宜作了如下评价:“李嘉宜是一位年纪较轻功夫较深的粤剧新秀,饰演花旦和青衣都显得各具个性,气质有异,可见在塑造人物上有其灵气和悟性。她最新塑造的文成公主,年少时的俏皮,入藏初期的坚韧,熟悉藏地生活后的勤劳和亲善,进入老年时期的稳重以及对故土的眷恋,都能有层次而又依据内在性格逻辑地呈现于舞台。嘉宜的唱做贴合人物成长中的内心和变化着的情景,丝丝入扣,表演的兴奋点和情绪爆发点都掌控得比较到位。考虑到《文成公主》是‘传记式的人物呈现’,相比较于嘉宜过去塑造过的陈文婷(《三家巷》)和敫桂英(《焚香记》)而言,文成公主形象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李嘉宜在获奖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心情非常激动。“今天是个好日子,又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气‘小满’,小满小满,人间圆满,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我的戏剧梦想在这座美丽的花城开花,我觉得非常开心,非常激动。”

微信图片_20230521232651.jpg

李嘉宜与终评剧目海报合影。她以“激动”“感恩”“奋斗”三个词来形容自己获奖的心情。南都记者 周佩文 摄

面对面——

获得梅花奖印证了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深耕笃行


南都得知获得梅花奖,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李嘉宜:得知获奖后,我的心情可以用三个词来表达:激动、感恩、奋斗。众所周知,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能企及梅花奖这个表演艺术的标杆,对我而言是激动人心的,这个成绩印证了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深耕笃行。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以说,梅花奖见证了我厚积薄发的一个艺术阶段。我10岁入行,至今学艺、从艺20余年,一直默默深耕在粤剧舞台这一亩三分地,内心对艺术始终敬畏、纯粹、坚定且执着。

说到感恩,我想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首先要感谢的是中国剧协对我艺术的认可,感谢广州市宣和市文旅局对剧目和对我个人竞梅的大力支持。梅花奖虽然是一个个人奖,但它嘉奖不仅仅是个人,而是背后的团队。在排演粤剧《文成公主》期间,我对这点特别有感触。我所在的广州粤剧院对这部戏、对我真的是倾力支持,从院领导的决策支持,到欧凯明、黎骏声、陈韵红等大艺术家的传帮带精神,到以童薇薇总导演为轴心的主创团队,还有粤剧院参与演出的上百位兄弟姐妹,全都以“一棵菜”的精神同心协力、不遗余力地打造我这部代表剧目。

还要感谢我的两位师父丁凡和蒋文端,他们帮助和见证了我的成长。还有其他许多师友和戏迷朋友一直以来的支持。让我除了感恩,还有满溢的幸福感。


微信图片_20230521233640.jpg

李嘉宜兴奋地向戏迷招手示意。南都记者 周佩文 摄


南都:作为一名粤剧青年表演艺术家,获得梅花奖会对你未来的艺术生涯有哪些激励?

李嘉宜:梅花奖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激励我继续奋斗的明灯。这次梅花奖评选可以说是对我艺术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艺海无涯,梅花奖作为我艺术的新起点,我要以一位梅花奖演员的身份激励自己走向新征程,以更高的艺术标准要求自己,为我所敬畏的粤剧事业奋斗。坚持是一阵子,坚守是一辈子,粤剧就是我想用一生去坚守的事业。


南都:在你看来,与很多经典的粤剧剧目相比,《文成公主》有什么创新的地方呢?

李嘉宜:粤剧《文成公主》作为一部新编戏在粤剧舞台上做了不少新探索,主要表现在“主题立意新”“表演手法新”和“舞台呈现新”等方面。首先是主题立意新。文成公主是一位历史名人,她是唐蕃古道的开拓者,也是“一带一路”的先行者。她开启了汉藏民族交往的新纪元,为民族的团结和谐做出了卓越贡献。粤剧《文成公主》是首次将这一历史搬上粤剧舞台。和亲故事是戏剧舞台常见的题材类型。粤剧就有经典剧目《昭君公主》。以往和亲题材作品中的女性大多数是哀怨形象,作品基调也偏悲情。而粤剧《文成公主》塑造的文成是完全不同的。文成公主在剧中既心灵高贵,又朴实真挚,可以说开辟了和亲题材戏剧审美的新格局。其次是表演手法新。传统粤剧演出的时候,一般女主演只需要以一到两个行当应工。而粤剧《文成公主》中的人物年龄跨度大,要从少女演到老奶奶,加上剧中有女扮男装的戏码和武场戏,所以我在剧中需要以小生、花旦、刀马旦、青衣、老旦五个行当应工,每个行当的戏份都不少,对做工身段要求都很高,这在粤剧舞台上是不多见的。剧中的群体表演也是一大新看点。导演欧阳丹根据戏曲演员的特地,在群体表演中融入了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的表演,如用霓裳羽衣舞表现大唐雍容富丽的盛世气象,用藏族舞展现藏民的豪放、豪迈、洒脱。第三是舞台呈现新。对于现场观众而言,粤剧《文成公主》气势恢宏的舞台呈现应该是很有视觉冲击力的。在舞美、灯光、多媒体、服装和化妆的一致配合下,全剧展现出盛唐的雍容风范,同时又交融着汉藏富丽的色彩。除了视觉感受,这部剧给到观众的听觉感受也是超越以往的。现场演奏就使用了40多人的大乐队。音乐设计借鉴唐乐、藏乐以及佛乐等旋律,加入现代音乐元素,交汇出民族特色和当代特色。可以说这部剧带给观众的是全新的视听感受。

 

南都: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戏剧进行创新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你有想过通过什么更现代化的方法去传播粤剧魅力吗?

李嘉宜:其实粤剧从来都不乏创新。这和广东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是一致的。当代的青年戏剧人不是想更多如何去迎合青年,而是要引导青年。我们中华文化5000多年的沉淀积累,广东粤剧有近400年的历史。在艺术特性和艺术个性上除了有自己的地域特色以外,尤为突出的是唱腔的流派传承。所以近年来尝试了和不同艺术种类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然,这是基于我们传统戏剧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尝试,观众接受程度如何我们也是在观察当中。但这个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戏剧戏曲艺术很多的空间。粤剧+流行、粤剧+科技等融合,在传统文化中尝试二创,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易于接受,也属于青年人关注传统文化的敲门砖,不至于太有壁垒。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刘心韵 通讯员 文瑶 丁滢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除署名外)

编辑:周佩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