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诺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可主持最前沿研究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科创
原创2023-05-22 10:41

没有尖端的科技创新、科学人才,就难有竞争力强劲且可持续的产业。在全力投身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找到并强化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优势,着力破解创新协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堵点”“难点”可谓正当其时。

5月20日至5月23日,主题为“智汇湾区,湾和世界”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南沙举办。21日下午,论坛举行开幕式及主论坛。在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等多位诺奖得主及同级别国际奖项获得者发表主旨报告,同时会议期间共有近百位海内外院士分别参与人工智能、纳米科技、高能物理、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主题分论坛。

微信图片_20230522075318.jpg

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在开幕式上致辞。

正如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所言,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将进一步发挥大湾区科技创新优势、激发粤港澳三地创新活力,为科技创新与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及主论坛举行

5月21日,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在广州举行。本届论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致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贺信精神,以“智汇湾区,湾和世界”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近百位院士及各领域专家齐聚线上线下,共同探讨海洋科学、纳米科学、高能物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科学前沿热点,将进一步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有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出席开幕式。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发表视频致辞。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黄晓薇,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广东省政协主席,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丹尼尔·科曼,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亚历山德罗·安诺尼等。

微信图片_20230522075451.jpg

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

梁振英表示,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外高端人才聚集地,大湾区各城市在科学和科技创新领域的融合,将释放巨大的、其他城市群合作无可比拟的潜力。用好香港的国际金融服务、国际贸易服务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和科技创新事业将如虎添翼。各位嘉宾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上的真知灼见,将会对大湾区和全球科技创新事业的合作和发展带来新的启发,为共攀湾区科学高峰作出重要贡献。

万钢表示,大湾区科学论坛自创办以来,致力于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共商共建共享平台。面向未来,期待大湾区科学论坛更好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共同问题,不断凝聚合作新共识,创造合作新机制,共创未来新愿景。中国科协将着力发挥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支持大湾区科学论坛在汇才聚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战略咨询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助力中国科学家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更广泛地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科技界力量。

李家超表示,创新科技是驱动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区政府全力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把推动创科发展纳入施政重点。大湾区城市具备不同优势,可以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广东省高端制造业发展蓬勃,为科技研发成果量产提供扎实的支撑。香港具备国际化和深厚的科研基础优势,可以汇聚大湾区以及全球的创新资源。香港将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优势互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把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贺一诚表示,当前澳门特区政府正在积极把握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会,加快谋划推进“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高新科技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着眼未来,澳门将继续充分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围绕“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发展定位,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强化重点产业协同发展,支持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实现科技要素畅通流动,着力建设“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助力大湾区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王伟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资源密集、创新创业活跃,近年来三地携手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促进创新要素高效联通、创新效能持续增强、创新产业蓬勃发展,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湾区力量”。面向未来,广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强化粤港澳创新协同、资源共享,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努力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诚邀世界各地科学家、创新人才到广东、到大湾区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成果转化,共创共享创新发展美好未来。

白春礼表示,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热烈响应和广泛参与。为发挥科技界的力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设立“一带一路”创新发展重大咨询项目,并在此次论坛上发布《“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希望与各位关心科学事业、关心全球发展的同仁一道,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上,还发布了何享健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仲平,省领导王曦、张晓强、刘雅红,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等参加开幕式。

诺奖得主丁肇中:

中国科学家可以主持最前沿研究,国际合作很重要

“中国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实验物理科学家,有发展新技术及领导国际合作的经验和能力。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实验物理研究,继续为人类知识作出重要贡献。”5月21日,第一次来到广州南沙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回顾与中国科学家合作50年的经历体会时说。

微信图片_20230522075541.jpg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开幕式上发言。

作为世界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于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而当年他才38岁。两年后,丁肇中凭借这一发现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实我高中毕业以后最初是念的机械工程,当时在美国念书的中国学生大多都是学工程,因为比较容易找到事情做。”回忆自己选择走上物理研究的经历,丁肇中说,当时学了一年后,导师认为他不适合学工学而是应该直接到研究生院读物理,而他自己也对物理饱含兴趣。“其实那时我母亲得知我要转去读物理的时候对我说,要有特别能力的人才能学物理,换句话说她认为我不适合学物理。”丁肇中说,可是我对她说,一个人到世界上只走一次,我应该选我比较有兴趣的事情。

“当实验推翻了理论后,才有新的知识。理论不可能推翻实验结果,但实验可以推翻理论。推翻以后,就是科学一步一步在向前走。”丁肇中如此解释实验的重要性。他对实验物理的热情一直持续至今,据他介绍,即使身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期间,他也没有停止关注国际空间站上阿尔法磁谱仪(AMS)上的工作。“我有一个规定,AMS实验室任何时候有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电话告诉我,没有时差的观念。”

丁肇中在论坛上强调,国际合作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很重要。“因为人类的知识很有限,可是人有好奇心,人要向前走。国际合作里面也有竞争,但大家一起合作非常重要。”他认为,下一步做一个很大的高能粒子加速器是很必然很重要的项目。

当天,丁肇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提到了正在广东江门进行的一项重要科研项目,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院士团队正在开展的中微子实验项目。丁肇中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工作,“打开了一扇门,做了新的科学。”

大湾区创新活力突出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已具技术优势

如何评价大湾区当前的创新水平,找到大湾区技术创新优势和短板?5月20日,在大湾区科学论坛首次举办的知识产权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大湾区创新发展专利指数报告(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聚焦大湾区,利用专利数据分析大湾区技术发展趋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并结合企业和高校院所的特点,分别构建企业专利指数和高校院所专利指数,通过计算和对比大湾区企业和高校院所的专利指数表现,分析大湾区企业技术竞争力和高校院所技术储备,支撑大湾区创新发展态势的战略研判。

pic_1345650

5月20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大湾区创新发展专利指数报告(2023年)》。

《报告》显示,大湾区专利申请活动高度活跃,海外发明授权专利在全国优势突出。2017年至2020年,大湾区专利申请总量年均增长15.41%,其中2019年至2020年的增长率达到21.08%。同一时间段内,大湾区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的25.98%。

企业是大湾区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的主体。《报告》显示,2017年至2022年,大湾区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大湾区专利申请量的73.44%,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大湾区发明专利授权量的78.33%,企业《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量占大湾区PCT申请量的94.43%。

不过《报告》也同时提到,大湾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有待加强。从逐年数据来看,大湾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占比均低于全国对应指标,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的联系需更为紧密。

而正因为企业创新的高度活跃,创新专利紧贴企业发展需求,《报告》显示,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多个产业具备技术优势,在产业有效专利数量、产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产业维持十年且当前有效专利占比等指标上表现优秀。

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利授权量在全国对应产业专利授权量中占比约四分之一,大湾区企业专利指数前100家中有70家企业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此外,大湾区在数字创意产业、生物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海外专利优势明显。

作为专利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进一步用好知识产权优势十分关键。在广州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生物岛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看来,首先要更好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徐涛表示,以其所在的广州实验室为例,团队自主研发的超快qPCR仪从立项之初就有知识产权团队介入并分析整体布局、提出知识产权申请。据悉,目前广州实验室共申请专利146件,授权61件,专利目标转化率达80%以上。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副司长刘毅看来,对知识产权做好保护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好知识产权信息这座“金矿”,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

刘毅表示,知识产权的表现形式是知识产权信息。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可缩短企业60%的研发时间,节省企业40%的研发费用。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节约而高效”的创新式研发。

据介绍,当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等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利用平台及工具。截至今年3月底,公共服务网累计访问量超过818万次,实现公共服务网在副省级以上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网站链接的全覆盖。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能有效打通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最后一公里”。

推动跨越中等技术水平

大湾区创新协同发展开新篇

5月21日当天16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据了解,该项目由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开展,探测数据由双方共享,开辟了内地同澳门在航天等创新科技领域开展合作的新路径,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同发展的最新突出实践。

微信图片_20230522075740.jpg

5月21日晚,大湾区论坛无人机表演。

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发现,怎样通过共享粤港澳协同发展新机遇,让大湾区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发展上打开新篇章,也是当前关注大湾区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专家学者们聚焦谈论的一大话题。

 “我最近利用‘五一’假期跑了珠三角、粤北山区,甚至跑到江西的赣州调查,我觉得高质量发展还面临很艰巨的任务。”5月20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在谈及技术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时表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背景下,自主技术发展变得尤为重要,以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升级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郑永年认为,当前我国刚好处于中等技术水平,仍缺少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而在应用技术端,如果以1到10的刻度来看,如果没有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也很难产生8到10的顶级应用技术。因此,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如何跨越“中等技术陷阱”。

对此,郑永年认为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具有一大批能够从事基础科研的大学和机构,二是具有一大批能够把基础科研转化为发展应用技术的企业和机构,三是具有支撑基础科研和应用技术转化的金融支持。

而要推动这三个条件满足要求,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突出。“如果把大湾区内地9市科研力量和香港的基础科研力量结合起来的话不可小觑。”郑永年说,除此之外,珠三角企业的技术转化能力非常高,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也是大湾区的强力优势。

自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启动以来,广东主动协同港澳,不断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从要素、平台、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快推动粤港澳科技交流合作。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方面介绍,当前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推动大湾区创新要素高效跨境流动方面,广东聚焦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物流通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在全国率先支持港澳机构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截至2022年底,全省科研经费跨境拨付累计超过3.7亿元。开展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试点,探索“正面清单”等模式。向港澳开放共享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在携手共建粤港澳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广东依托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促进三地合作,在横琴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31家、前海集聚创新载体125家、南沙建成高端创新平台132家。推动广州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在香港设立分部。携手港澳建设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在河套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

此外,广东在支持三地创新主体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方面已累计支持300多个项目、约3亿元。同时加快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已建成面向港澳的科技孵化载体超130家,在孵港澳创业团队和企业近1100个。

据了解,接下来广东还将协同港澳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粤港澳创新资源协同、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发力,扎实推动三地深化合作、相向而行、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出品:南都湾财社·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

编辑:徐劲聪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财聚焦大湾区科学论坛:共促湾区创新强引力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