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在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洪奇沥水道一侧,占地12亩的红树林生态多样性示范点正式启动建设,成为万顷沙探索建立红树林生态价值产品实现途径的又一重要举措。
广州的红树林生态系统集中在南沙区,而南沙区红树林主要分布在万顷沙镇,守护好红树林这一“国宝”至关重要。当天,“红树林生态产品打造 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集思会暨南沙区万顷沙镇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示范点建设启动仪式在万顷沙举行。南都记者现场了解到,除了如今已远近闻名的南沙湿地公园,万顷沙将大力推动红树林生态保护与滨海旅游、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打造集美食、美景、美育于一体的红树林旅游线路。
南沙区万顷沙镇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示范点建设启动仪式。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指导、南沙区万顷沙镇主办、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协办。
以人工营造为主,自然修复为辅
今年6月完成示范点建设
有“海岸卫士”之称的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鱼虾天堂、鸟类乐园,更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力度,广州全市的红树林保护事业也迎来新机遇。2022年7月26日,时值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曾透露,广州将启动南沙滨海湿地景区红树林营造与修复项目,计划三年内完成红树林营造面积43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面积160公顷。
南都记者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了解到,南沙区是广州红树林生态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总面积约为167.31公顷,其中万顷沙是南沙区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就在今年3月初,南沙区分局组织编制的《南沙区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与重点区域景观设计》顺利通过专家评审会审议,旨在系统研究南沙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工作。
本次万顷沙镇选址洪奇沥水道红树林,在洪奇沥水道东侧打造占地12亩的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示范点,位于万顷沙十四涌附近海域。据介绍,该示范点建设以人工营造12亩红树林为主,自然修复为辅、保护优先的原则,充分尊重海洋的自然规律和自然属性,以当地城市规划及海洋相关规划为基础,努力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并统筹考虑周边海域保护相关工作。示范点将于今年6月完成建设。
活动当天,嘉宾乘着南沙特有的疍家渔船,对洪奇沥水道的红树林进行实地考察。南都记者在船上看到,河道边的红树林郁郁葱葱,不时有白鹭飞翔,靠近河岸处正是一片长条状的人工种植本土红树苗田。
嘉宾乘船调研红树林。
嘉宾乘船调研红树林。
人工种植本土红树苗田。南都记者 莫郅骅 摄
示范点种有6种本土红树,分别为桐花树、木榄、榄李、银叶树、玉蕊、马鞍藤,并将规划建立一条红树林科普长廊,成为万顷沙镇的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科普基地,为公众提供认识、了解和保护红树林的良好渠道和场域。“通过引种多种本土红树,能避免红树林生态物种单一化,尤其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关工作人员表示。
打造红树林生态产品
将开发红树林旅游线路
“当前,我们要把万顷沙的生态底色擦得更亮,红树林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态产品。”集思会上,万顷沙镇党委书记高飞如是表示。依托丰富的红树林生态资源,打造红树林生态产品,正是推动实现红树林生态价值的重要方向。
万顷沙镇地势平坦、河道开阔,不仅拥有南沙最生态自然、曲线优美的河道岸线,而且孕育了多种知名度高的农渔产品,如鳗鱼、麻虾、青蟹、黄眉头、黄脚立等水产品,以及番石榴、粉蕉、莲藕等农产品。以水产养殖、特色农作物种植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为当地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更多可能。
活动现场展示了多款用万顷沙特色农产品制作的点心、饮品。
“我们不仅要为周边的大湾区城市提供特色的农渔产品,还希望能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如果我们能围绕红树林资源,开发一系列让群众更加亲近红树林的设施平台,就是很好的生态产品。”高飞表示,万顷沙镇将充分发挥红树林经济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推动红树林生态保护与滨海旅游、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打造集美食、美景、美育于一体的红树林旅游线路。
南都记者了解到,在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基础上,万顷沙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红树林+生态产业”新发展模式,将红树林保护与周边生态养殖、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等相关绿色产业建设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让红树林变成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金树林”。
澳门自然生态研究学会会长梁冠峰介绍澳门地区湿地变迁及生态修复时提出,澳门湿地的变迁对万顷沙的湿地保护和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南沙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挖掘本地特有的物种,未来可以用‘南沙’来命名,提升南沙红树林的知名度。”
接下来,万顷沙将开展更多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湿地及海岸带保护的科普教育活动,带动群众投身生态保护工作之中,共同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实习生 董美林
图片:活动方提供
编辑:莫郅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