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孙小鹏 实习生胡可盈 通讯员廖晓键 周静 2023年是“523项目”56周年,亦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援外医疗60周年。为展示老一代中医药科学家李国桥教授和其团队在青蒿素防治疟疾的临床研究中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果,尤其在国际医药卫生交流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日前广州中医药大学与佛山图书馆共同举办“李国桥教授与青蒿素抗疟专题展”。
广东是当今青蒿产业化国际化的先行地
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庆锋指出,青蒿素是中医药给全世界人民的礼物,广东作为青蒿抗疟的发源地,更是当今青蒿产业化国际化的先行地。以李国桥教授为代表的广东中医抗疟工作者,56年来不间断地奋斗在人类抗疟一线,为人类控制疟疾流行贡献了中医智慧,创立了全球抗疟中国方案。他强调,要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推动中医药更好造福人类健康。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伟表示,广州中医药大学承载着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的重要使命,一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派出专业团队前往亚非疟疾流行国家推广中国青蒿素复方灭源控疟方案,建设6个海外中心,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将继续秉承文化自信、中医药自信,以青蒿素抗疟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契机,更好地发挥广东中医药优势力量,坚定科学精神,创新突破瓶颈,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广东智慧、广东坚守、广东力量。
佛山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练凌东表示,这次专题展不仅是一次中医药主题会议,更是一次广佛文化对话交融的盛会;期待广佛两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携手挖掘和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共同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中医坚持青蒿素抗疟研究与全球推广
据了解,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全新化学结构药物,源于传统中医药,其衍生物与复方疗法如今在恶性疟疾肆虐的世界疟区广泛使用,不仅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生命,更初步控制了疟疾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状况。
1967年,我国为研究抗疟特效药,组织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以科研集体大协作的形式,开展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启动“523”项目。“523”任务中医药协作组在针灸和中药两个方向上进行探索。承担针灸治疗疟疾任务研究的,正是广州中医学院(即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李国桥教授带领的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李国桥教授“以身试疟”,他注入病人体内的血液,主动感染恶性疟疾,并在感染期间记录相关数据,寻找疟原虫发育规律,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抗疟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广州中医药大学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全国率先开展青蒿素抗疟研究。李国桥教授团队在海南三亚(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首次建立国家药监局的疟疾临床药理基地,临床上首次证实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的疗效,主持完成了4个青蒿素及衍生物和多个青蒿素复方的临床研究,在国内批准上市后,从此走向世界。
随后的50年中,广州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及区域特色优势,坚持青蒿素抗疟研究与全球推广,积极探索和完善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方案,围绕青蒿素清除疟疾策略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自主研发的青蒿素复方被世界卫生组织《疟疾治疗指南》收录,并形成了青蒿素复方群防群治,灭疟求本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疟疾防治方案。
以李国桥教授为首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团队是我国唯一坚持在亚非地区开展青蒿素抗疟研究的团队机构,已成为中国支援亚非地区国家抗疟的国家队。2006年以来,团队把中医“整体观,辩证施治”理论应用到青蒿素复方疟疾防治领域,分别在东南亚、非洲、南太地区的多个国家开展了复方青蒿素消除疟疾项目。其中,帮助科摩罗全国实现了疟疾零死亡,疟疾全年发病率下降98%人,从控制疟疾阶段进入预消除阶段;巴新示范区平均人群带虫率下降幅度超过99%,实现了疟疾零死亡。
图片:通讯员提供
编辑:孙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