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这部戏实现了思想高度、精神高度、艺术高度”“我们需要这样的艺术作品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5月24日,珠海原创民族歌剧《侨批》在第五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上喜获优秀剧目奖,实现了珠海歌剧获奖“零的突破”,为珠海大型舞台创作再添国家级奖项。
据悉,本届歌剧节对遴选出的24部优秀歌剧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共计演出48场,线下线上十七天的展演。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出品,珠海演艺集团倾力打造的民族歌剧《侨批》作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入选本届歌剧节,于5月11日至12日在杭州大剧院连演两场。
有何亮点?
2年多精心打磨,岭南文化彰显歌剧特色
侨批是当年海外华侨通过海外民间机构寄至国内的一种集“信件”“汇款单”于一体的邮传载体,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曾兴盛一时,是“跨越山海的家书”“穿越时空的亲情”,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
2021年春,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演艺集团决定启动民族歌剧《侨批》的创作。
“我们以一封侨批为核心设置人物、构建全剧。”导演廖向红介绍到,“侨批”是家书、银信,是连接家乡与远隔万里他乡的纽带,是承诺、信义的象征。一封百人签名的‘侨批’是海外华侨爱的传递,展现了华工的苦难、乡愁与家国情怀。
此外,作曲家神机妙用广东民间音乐素材,琵琶、高胡、陶埙等民族乐器巧妙地点染出浓郁的地域色彩,在雄厚的交响乐中加入极具广东特色的音调。
自2022年10月首演以来,该剧先后在珠海、广州、中山、北京等地演出。据了解,《侨批》主创团队每次演出后都会收集观众和专家的反馈,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修改打磨。
为备战本届中国歌剧节,以高规格、高品质的演出亮相歌剧节舞台,主创团队多次召开创作研讨会议,充分吸纳业内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剧本的情节设置、旋律唱词、舞台调度等再次进行打磨修改。
“《侨批》这次的提升主要在剧情的合理性、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以及剧作内涵的开掘上。同时,我们通过调整舞台调度,压缩过场时间,让剧目节奏推进得更加顺畅。”导演廖向红表示。
为何“出圈”?
珠海“文化强市”建设催生艺术精品
经过多次精心打磨,《侨批》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引发业界瞩目。
5月13日,《侨批》“一剧一评”专家研讨会在运河大剧院召开。中国音乐剧协会原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王道诚表示:“剧作家通过非常严谨的、线性发展的戏剧结构,实现了将历史真实转化为舞台艺术真实的创新;作曲家对这部戏注入了民族的魂魄,实现了歌剧思维下音乐戏剧性的创新;导演通过剧目核心场面的营造,以及人物个性的刻画,再现时代背景,推动全剧的戏剧性发展。”
“《侨批》是独特的,它是近年来新歌剧振兴实践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之一。”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评价,“这部剧让艺术创作题材选择的视野更为开阔,它通过侨民的创业史,甚至是苦难史,从侧面印证了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档’的重要文化原由。这是一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优秀艺术作品,我们需要这样的艺术作品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民族歌剧《侨批》“出圈”的背后,是珠海演艺集团深入贯彻落实珠海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工作部署的重要成果。
南都记者获悉,珠海演艺集团成立三年半以来,始终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目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题材,努力打造有筋骨、有韵味、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力作。话剧《龙腾伶仃洋》、民族管弦音乐会《乐从大湾来》、音舞诗《记忆珠海——蔚蓝色的爱》、现代粤剧《南粤破晓》等优秀剧目作品相继问世,力求从多元的维度讲述珠海故事、传播湾区声音。
珠海演艺集团总经理邹建红表示,目前,集团正在努力地与海外联系,尽快让《侨批》赴海外演出,希望通过这部剧弘扬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采写:南都记者杨亮 实习生向雨琴
编辑: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