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八月起舞澳门,《千里江山图》主创团队赴澳受追捧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05-25 17:37

5月24日,在澳门伦敦人酒店,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以下简称“青绿”)主创团队举行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同时正式对外宣布,8月24日到28日,这部在内地早已家喻户晓并广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的舞蹈作品将在中国舞坛“双子星”导演周莉亚、韩真的率领下前往澳门,在威尼斯人剧场连演5天。这是该剧在完成了内地300余场巡演之后首次在澳门演出。

4ae4aacafa43969d9326ff52a3b3d55a.jpg
83515d81b48a1c8fed44ba766fb3fb99.jpg
ba4a29f8eba57375f867152c2e23adbd.jpg

主创团队表示,此次澳门演出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有可能前往香港甚至走出国门进行世界巡演,在更大范围内通过“青绿”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青绿腰”惊现澳门校园

大戏未开场先热起来

这两天,为了给“青绿”澳门首演预热,主创团队的导演周莉亚、作曲吕亮以及三位舞蹈家——“青绿”孟庆旸、“王希孟”张翰和“展卷人”谢素豪走进校园和社区,与澳门热爱舞蹈的人们近距离接触,受到大家意想不到的热情追捧。

22日晚,由澳门舞蹈家协会主办的“2023舞艺传承——《只此青绿》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澳门培正中学举行,澳门演艺学院、培正中学、濠江中学、澳门坊众学校、菜农学校、教业中学、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五校、劳校小学、广大中学、圣罗撒中学以及澳门科技大学等11所学校超过350名舞蹈队学生与“青绿”主创团队面对面。见面会的开始,导演周莉亚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该剧的创作过程与心路历程,台下孩子们静静地聆听,眼中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事实上,很多孩子都是通过网络和电视上了解和知道“青绿”这部戏,然而见到了传说中的“青绿腰”孟庆旸还有几位剧中人却是第一次。尤其是当孟庆旸展示了难度极高的“青绿腰”绝技时,现场响起一片惊讶的赞叹声和热烈的掌声。在孟庆旸的指导下,孩子们也尝试着做了“青绿腰”和“敬拜”等动作,他们的舞蹈功底得到了孟庆旸的点赞。同时,孩子们也从艺术家们口中得知,“青绿腰”这个名字是网友们起的昵称,实际上这个舞蹈动作叫做“险峰”。

df228e314d5e552509d857e3a9b32210.jpg
3a2e90c9fea9c785142127d2e1e972c1.jpg

在提问环节,面对五位艺术家,现场的热烈程度以及孩子们对舞蹈的热爱和专业程度似乎远远出乎艺术家们的想象。对于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和疑问,艺术家们热情耐心并且深入浅出地一一作答。在得知提问的其中一位女孩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几位出身北舞的舞蹈家纷纷认起了小师妹,并给予她深深的祝福。此次活动结束之后,这些热爱舞蹈的小家伙们秒变追星族,围着他们喜欢的大姐姐孟庆旸可劲儿的拍照留影,场面甚是感人。

谢素豪感慨道,现在的小朋友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以及对于这部戏的好奇程度、对舞蹈的理解程度都远远超乎想象。而周莉亚导演也赞叹道,孩子们不是来当吃瓜群众或者追星族的,他们是带着问题有备而来的,“当你带着传统文化走进这片土地上的时候,还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大多数的孩子们都是通过网络和电视了解到这部作品,当他们看到舞剧中真正的舞蹈家站在他们眼前,尤其是看到传说的中的‘青绿腰’就在自己的眼前展示,他们还是被感动了。而他们当着自己喜欢的舞蹈家面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在学习舞蹈中遭遇的困并得到答案,这对他们是一种鼓舞,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偶像或者榜样的力量。”

当天的互动环节令孟庆旸很是感动,她说:“作为一名舞者自己肩上感受到一份儿重担和责任,那份儿责任是让更多的小孩子能够感受到艺术的力量。而看到那些未来的小舞者的时候,我们会鼓励自己走好今后的舞蹈之路。”

在“追星”现场,孟庆旸非常的开心。她说:“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会觉得我和他们都生在一个非常幸运的时代。”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组织这样一场涉及了澳门11所学校的孩子们前来参加见面会,得益于澳门舞协的大力协助。澳门舞蹈家协会主席梁剑丹表示,《只此青绿》走进澳门校园是“舞艺传承”品牌活动的延续。该活动已在澳门举办多年,将高雅舞蹈艺术推广到澳门学校,推进传承,成为联动澳门与内地高水平艺术界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体现了弘扬舞蹈艺术的澳门担当,推动了澳门舞蹈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

23日,在酷暑难耐的空气中,主创团队还是克服着天气带来的不适深入附近社区进行了拍摄宣传活动。在巴黎人酒店仿真埃菲尔铁塔对面的草坪上,身穿古装的张翰和孟庆旸以及展卷人谢素豪在镜头下进行着各种优美动作的展示,这些从古代“穿越”而来的“古装客”吸引了大量路人的眼光。不过,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还是有不少认出来草地上起舞的“青绿”和“王希孟”。有游客在得知八月份“青绿”要来澳门演出的消息后表示,自己到时候一定买票进剧场欣赏“青绿”。

当天,在威尼斯人荡漾着微波的水面小艇上,在澳门八景之一的历经三次大火仍屹立不倒的大三巴牌坊前,艺术家们都留下了曼妙的身姿、轻盈的舞步、“青绿”的印记,这座城市数不清的游客有意无意的目睹了“青绿”艺术家们的风采。或许知道他们的人脱口而出“看,那是‘青绿’!”,或许有人并不知道他们是谁,但也会惊叹一句“好美!”。但是或许他们当中的某一位八月份会走进剧场欣赏“青绿”的演出,他们还会兴奋地感叹:“他们曾经来过!”

“青绿”主创畅谈艺术创作

舞蹈的生命力还是在剧场

尽管澳门的观众先前已经通过网络或者电视对“青绿”有所了解,也欣赏到了其中最精彩的片段,而隔着一层屏幕与走进剧场终究还是不一样的感受。导演周莉亚说:“这就是剧场的魅力!”事实上,电视和网络对于舞蹈艺术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途径,这种传播可以让更多的大众知道和了解一部作品或者一门艺术。不过,网络和电视是依靠媒介的,是平面和虚拟的,要想感受到演员们真正的表演还是需要走进剧场。周莉亚认为,网络和电视并不是一个生根的地方,艺术的生命力还是在剧场里在舞台上,“舞台是活着的,每一场都不一样。”

c07eb9510454d98d0611b56fe5b57364.jpg

孟庆旸表示,“青绿”在内地已经演了300多场了,内地巡演之外的首站定档在澳门,“疫情过后国门打开了,无论是澳门还是未来能够走出国门,去更多的国家,我们希望能够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带给更多其他地方的人民,希望能够用艺术跟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

孟庆旸回忆,2021年3月,她和同事们在完全不知道题材的情况下走进排练厅,而当大家知道与千里江山图有关之后,于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这部传世画作,了解更多的宋代的书画作品,根据美术作品中的风格特征然后根据肢体语言展现出来。“从2021年3月到2021年9月首演,在那么多月的时间里,我们每天从早九点到晚九点排练,有时候还需要熬夜加班。那段时间里,每一次排练大家都是一起挥洒汗水,一起在排练厅里同吃同住。每一次的演出,七点半演出前当你化好妆的那一刻,你已经不是你自己了,你不属于孟庆旸,你已经属于青绿了。当我们巡演到300场,大家手拉手肩并肩一起站在舞台上,向观众诉说传统文化的那一刻,我觉得每一次拉开帷幕以及每一场落下帷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时刻。”

对于“青绿”即将来到澳门,剧中王希孟的扮演者、青年舞蹈家张翰感到非常兴奋和期待,“不止期待澳门,也期待香港甚至未来真正走出国门,真正面对外国友人或者海外华侨展示传统文化的的魅力,这是一件非常令人自豪和骄傲的事情。”在创作“王希孟”这个角色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种灵魂表现,张翰甚至去跟书画家拜师,真正动笔创作书画作品。很少有舞蹈演员为了模仿一个动作,像张翰这样敬业和痴迷。

“舞蹈演员饰演一个角色绝不仅仅是表面上这么简单,一定要从内心出发,当你真正站在舞台上的时候,观众才能真正把你当做你所饰演那个角色,而不只是觉得你演得像,而是真的是那个人,这很重要。”张翰说:“我们学舞蹈的人的舞台寿命很短,可能我学了十年舞蹈,之后也就当十年演员恐怕就要转行了。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舞者,他们在自己最黄金的职业生涯遇不到一个非常适合的角色,岁月很快就这么过去了。然而,这份儿幸运让我遇到了,遇到这样一部剧这样一个角色,所以我们会更加珍惜,就想把它做到极致把它做到更好。”

剧中“展卷人”的扮演者、青年舞者谢素豪认为,澳门汇聚了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和游客,“我们希望能够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样一次机会展现给世界的人们看,通过这样一部作品让大家更多的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的精神传递给大家。谢素豪说,以前自己在参观美术展的时候大多时候是走马观花,在扮演了“展卷人”之后心境改变了很多,“通过这部作品的表演,我觉得自己的成长不仅仅是在专业方面,而是全方位的成长。通过这部作品,我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了。这部作品涵盖太多的内容,包括艺术、历史、文学、工艺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只有了解到画作以及制作过程中真正的核心内容,我们在舞台上呈现的那一刻才能让观众觉得更真实,更加感同身受。”

谢素豪认为,以前的舞剧可能比较注重技术层面,而舞剧发展到今天对于舞者的要求更高了,需要舞者将肢体语言表达得更加的清晰和深刻,同时还要感动大家,“展卷人这个角色要有故事感。如果我的身上没有故事感的话很难压得住台,观众很难跟随你的视角走进这幅画。”最早开始扮演展卷人的时候,谢素豪觉得自己是这个角色的表演者。但是,现在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展卷人,“在这过程当中,我经历了很多坎坷和伤痛,作为演员特别需要这些经历。如果没有这种经历,你走出来的那一刻,观众就会觉得你飘,走在台上不扎实。展卷人身上有一个特点就是时间,这个特点是这个角色身上最大的魅力。展卷人最难的不是他的表演也不是他所谓的感动人的东西,是他走出来的每一步,而带着观众走进去又走出来的这几步走是最难的。那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受,同时观众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时间在轮回在倒流。”

“青绿”除了有着舞蹈美学的视觉美感之外,还有着大量动听的音乐。作曲家吕亮透露,这部戏的音乐创作总共进行了五次修改,“第一次完全不对,第二次推翻重来,第三次慢慢靠近,第四次基本贴合,第五次定稿成型。旋律的创作绝非一蹴而就,是来回反复地解构、重构、再解构过程。符合《只此青绿》的主题一定是带有沧桑感的,且深入人心、雅莹澄澈,如此才能贴合《千里江山图》的意境。在配器的使用上,我以钢琴、弦乐队与民族乐器的组合方式构建纵横古今之感。然后,在这种组合形式下寻找三者之间的契合点。目的是让观众既能听到传统乐器的深邃,又能感受钢琴带来的现代风格。”为了写好这部舞蹈诗剧,追求音乐的历史纵深感,在创作过程中,吕亮一直研读宋词,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等词作配应旋律,“我觉得只有当旋律融到宋词中,音乐结构才能够触及宋朝的精髓与内核。”

编辑:朱蓉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