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资本张俊:GPT虽强只是AI“小分支”,要投入根技术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科创
原创2023-05-25 21:14

今年以来,随着ChatGPT引发的热潮,BAT等众多国内科技“大厂”纷纷涌入AI大模型赛道,对于国内大模型技术水平如何、又怎样的创新发展前景也引发诸多关注。5月25日,在2023广州小蛮腰科技大会期间,中欧资本董事长、原华为副总裁张俊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认为,AI大模型要实现广泛应用发展仍离不开人工智能底层软硬件技术的支撑,国内头部科技公司应投入更多研究真正的底层核心技术。而对于创业者来说,AI大模型会带来一些创业机会,但也要量力而行,找到好的应用场景。

微信图片_20230525200850.jpg

中欧资本董事长张俊。受访者供图。

元宇宙、大模型等概念起伏

底层技术重要性不变

今年以来,随着AI大模型相关技术概念的爆火,上一代“风口”元宇宙从大厂动作、投资热度等方面来看似乎都迅速“凉了”。在本次小蛮腰科技大会上也有专家表示,相较“元宇宙”热潮初起时各方描绘的宏大图景,回过头来看其发展并不尽人意。这引发不少对AI大模型热潮的冷思考:大厂涌入就代表这个赛道前方一路坦途吗?一轮又一轮火热概念背后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其实一两年前我就有一些公开的预测,认为元宇宙存在泡沫和炒作。”在张俊看来,元宇宙的发展仍处于“婴儿期”,业内正摸着石头过河,甚至不知石头在哪。元宇宙的“根技术”仍然是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算法、算力等。只有扎扎实实研发根技术,探索应用场景才是发展元宇宙的正途。

 “元宇宙其实不是一个技术,而是很多技术集成的一个应用场景,而实现它的很多技术都还是很初级的。”相较元宇宙概念,张俊认为ChatGPT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在于把对话机器人的很多技术能够真正落地,“它确实有可能带来一个生产力的飞跃,产生一个人工智能技术‘iPhone’时刻的现象,也可能倒逼生产关系的进步。”

但是张俊也认为,AIGC、对话机器人也只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一个“极小的分支”,没有必要一哄而上,还是应该更多关注这些概念背后底层核心技术的研究。

不管近年来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各种概念如何起伏,提供算力等底层技术产品的AMD、英伟达等企业整体一直处于订单旺盛的状态。这或许也在市场层面验证了研发投入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的重要性。

张俊说,作为投资人,他喜欢把ChatGPT的开发方OpenAI这种公司称为“根技术公司”。这类公司能抓住重点前沿领域和应用场景,进行底层技术的突破,拥有核心技术控制点,一旦突破就能实现一个爆发性增长点。

大厂应加大力度投入研发底层技术

中文是优势应用场景

当前,国内科技“大厂”纷纷入局AI大模型,发布了各自的类Chat GPT产品,但在张俊看来,国内外大模型发展水平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我的总结是大概存在两年的代差。”

“无论通用型还是垂直型的大模型,它们作为一个应用场景出现,基础的仍然是底层软硬件能力,需要更高的算力,更强的软硬件平台的支撑。而这方面我们现在是有缺陷的。”张俊表示,比如现在国际上部分顶尖的GPU芯片产品会对国内企业断供或提供次级版本。而大模型的每一次训练都需要很大的算力投入,不能掌握顶尖的算力芯片就很难在训练成本上取得成本优势,从而限制大模型的应用发展。

对此张俊认为,国内的科技大厂不应在一些低技术领域过度厮杀,追求“一颗大白菜的流量”。而应该改变观念,更大力度投入底层技术的研发,才能在类似ChatGPT等机遇到来时更有控制力。

“今天有很多领导专家问我怎么看华为不造车。我说因为中国不缺造车的。”张俊说,他看到中国已经有几百家新造车企业,华为没有必要在这个阶段再去做。“同时有真正需要华为去做的领域,就是现在5G通信华为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一定要做到未来6G也是世界第一,这是华为应该做的事。”

而对于想从事大模型方向的创业者,张俊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首先他认为,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要推出自己的大模型。“我觉得一线企业可以考虑,在美国这也不是一些初创公司做的,首先你的人力、财力、物力够不够,而且也没必要所有人都去做。”作为创业者来说还是要量力而行、脚踏实地,而不是去跟风。

张俊建议,对于当前AI大模型、AIGC的商业化处于探索阶段,对创业者来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应用场景。“其实在中国的创业者,我觉得把中文场景做好是一个OpenAI和微软等做不了的优势。”张俊认为,中文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之一,中国的特色文化和国情也将催生出一些优势的大模型应用场景机会。

投资瞄准全球前三中国领先

中国需要十几个“华为”

特别关注底层技术的张俊,自己也是一位明显带有“技术派”标签的投资人。资料显示,张俊具有上海交通大学图像通信研究所博士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图形学硕士的专业背景,同时也是多个国家项目专家组成员。在华为,张俊曾分管软件公司,并率先提出要打造鸿蒙操作系统。从华为退休后,张俊创立了专注于人工智能、半导体/集成电路、物联网、5G等硬科技领域的中欧资本。

据张俊介绍,在VC界中欧资本是一个新参与者,不久前刚刚注册备案,但是已经聚集了一批和张俊一样有多年产业技术背景的实战性专家来做风险投资。“我们有18个产业专家,这个专家是华为的定义,或者叫工程商人,乔布斯、任正非、马斯克都是工程商人,像乔布斯不仅能把iPhone设计生产出来,还能卖到世界最好,这才叫工程商人。”

“我1981年进入通信这个行业,在这个产业里面也有40年左右了。”张俊说,在他的从业经历中,曾不惜一切代价要将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寻找应用场景,这些经验也带到了如今的硬科技投资中:“在这个领域做得久,所以我看项目也会比别人看得远,要远一到两个时间段差不多。比如人家看起来是天使、A轮的项目,在我眼里可能就是B轮C轮的项目,这样的话我们参与的公司往往回报率都很高。”

张俊也对南都湾财社记者介绍了中欧资本选择投资项目的标准。“我的要求是要去投全球前三、中国领先的项目,比如我们最近投了几个都是这样,有电机驱动器、超短焦激光机等,都是对标世界第一的公司,我们找到中国现在最领先的去投。”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技术领先型而非市场占有率。

张俊表示,希望通过中欧资本投出“下一个华为”。“我认为中国至少还需要10到20个华为这样的公司,而中国现在只有1个华为,所以说路还很长。”在这一过程中,张俊希望通过资本不仅为被投企业提供资金,更多还要在投后管理上提供赋能。“这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技术和产品上,二是在市场和销售渠道上,三是在标准制定上,四是在生态圈的构建上。”张俊说。

出品:南都湾财社·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

编辑:徐劲聪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徐劲聪2788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