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蔡丽怡 除了电视剧、综艺常出热播爆款,人文纪实观察类节目因为忠实地记录普通人的生活,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真相、品味人生百态、获得感动与思考,也常常成就高品质高口碑爆款。一档聚焦城市“外卖员”的人文纪实观察类节目《子夜外卖》6月2日起每周五20:30在江苏卫视开播,引起了观众的关注。
深夜时分,大多数人已经进入梦乡,但也有一些人,他们的日常工作才刚刚开始,比如急诊室里的医护人员、夜班公交车的司机师傅、穿梭在大街小巷里的外卖小哥……这些平凡身影奋战在每一个不眠之夜,为梦想积蓄破晓的力量。他们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子夜时分,哪些温情故事正在发生?《子夜外卖》将镜头对准“外卖员”这一群体,以纪实观察类的叙事手法,寻觅他们的岁月清欢,品味他们的百态人生。
聚焦“外卖小哥”群体,展现子夜时分生活百态
据节目组透露,《子夜外卖》第一季分为8期节目,每期有3名外卖小哥作为故事主角,穿插其他人物群像,展现他们的奋斗故事。拍摄过程采用全程跟拍的方式,第一时间对取单、送单过程中发生的状况进行实时记录捕捉。期间可能会遇到刮风下雨,或遇到温情故事,也可能只是忙碌的工作日常,但一切未知构成了节目“真实”的底色。也因为真实,让这档全素人的纪实类节目更具看点。
纪实类的叙事风格在新闻节目中比较常见,《子夜外卖》采用这样的叙述视角,在卫视节目类型中堪称“一股清流”。谈及做这档节目的原因,《子夜外卖》总制片人张烨镝表示,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记录下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给观众呈现一个立体的、充满烟火气、人情味、正能量的社会景象。表面上看,《子夜外卖》的主角是外卖小哥这一群体,从深层次角度出发,节目聚焦的是普罗大众,外卖员相当于观众的眼睛,通过展示他们跑单、送货的全过程,娓娓道来他们接触到的商家、客户等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洞悉子夜时分的城市生活百态。
谈及节目为何将时间维度聚焦在“子夜”,总制片人张烨镝表示,深夜是情绪的放大镜,在这一特定的时间点,人们的情绪相对放松,也更容易打开心扉与人交流。因此,深夜里的每一个点单人,也都更能凸显出真实的内心诉求。比如在节目中,有人凌晨给家人下单一个生日蛋糕,送上一份迟到的祝福;有人给心爱的女孩下单奶茶和炸鸡,送上一份深夜里的浪漫。节目组都会记录下这些真实语境下的细微故事,展露出人间的烟火气。
三位“单王”的励志故事,激励观众朝梦想前进
据悉,在第一期节目中,就有三位励志的故事主角。
杭州的严冬冬有一家自己的餐馆,因为创业失败,欠下35万元债务。为了让自己重新出发,他开始在杭州从事外卖配送。他被外卖员伙伴们称为“西湖单王”,只因他是那一片区跑单量最多的人。深夜时分,他接下一组“多胞胎”订单,即在一家店同时取多个订单,而后骑上标志性的小电驴,不需要导航便直接驶向目的地。原来,为了能多跑单,他时刻都在琢磨提高送单效率的方法。几年下来,他已经可以做到送餐过程中不需要任何的导航,就可以按自己规划的路线提前送到目的地。凭借着自己的勤劳,现如今严冬冬已经基本还完了债务。
“西湖单王”严冬冬
00后外卖小哥唐柳东,是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大五的学生。他会在每天下课后送外卖,自食其力来负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作为一名法学生,唐柳东会将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工作中:送单时,他会习惯性地用涂改笔把客人订单上的隐私信息隐藏掉;遇到无法面对面交餐的情况,他会将餐送到客人指定位置并拍照留存;身边同事遇到一些法律问题,他也会提供一些专业性的意见,成为外卖员群体里众所周知的“普法小能手”。唐柳东正在准备司法考试,繁重的学业之下,送外卖反而是一种难得的放松时刻,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从日常中学习法律的具体运用,进而丰富自己的法律思维。
00后外卖小哥唐柳东
还有跟着父亲在深圳一起“闪送”治愈心灵的黄志能。黄志能今年刚满16岁,是一名孤独症患者。父亲黄少礼发现儿子很喜欢坐地铁,便注册成为闪送员,带着儿子一边坐地铁一边送单。自送外卖以来,黄志能逐渐打开心扉,变得越来越开朗,也更愿意与人交流,也在这一过程中展露出独特的空间感和超强的记忆力。成为闪送员6年以来,黄少礼夫妇的两个骑手账号已经累计送了2000多单,几乎达到日均一单。跑单锻炼了黄志能的社交能力,现在他可以独立接单,与客户打电话沟通送单事宜,并与客户成功交接。这位“来自星星的孩子”,正一点点融入社会,建立自信。他也开通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在闲暇时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去鼓励更多人。
黄志能与父亲
这些故事主角虽然身份不同、年龄各异,但都通过送外卖这一方式,一步步朝着心中的梦想前进,他们的励志故事也将激励着屏幕前的观众。
编辑:郑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