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湖北省委共同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对外宣介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宣介会前后,主办方组织来自近30个国家的177名参会政党领导人或代表参观了黄鹤楼、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并分赴襄阳、宜昌、十堰等地市参访。
本次专题对外宣介会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新理念、新格局”。参访过程中,与会外宾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哪些新的理解?哪些关键词体现着外宾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带着这些疑问,南都记者来到武汉参加了此次活动。
专题对外宣介会后,与会外宾合影留念。
中联部举办大规模政党线下活动
地方专题对外宣介会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的品牌活动。截至目前,中联部已与包括广东、浙江、江西、河南、贵州等12个省市区合作举办了14场地方专题对外宣介会。本次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的宣介会是第15场,也是一次大规模政党线下活动,共有来自28个国家、36个政党、177名政党领导人或代表参加。
与会外宾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和拉美等国家,日常用语包括英文、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为保证会议与参访过程顺利进行,中联部为每个参访团都配备了专业翻译全程随行。
专题对外宣介会现场。
为何要面向各国政党领导人或代表举办大规模线下专题对外宣介会?
宣介会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中方发言人指出,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世界各国政党都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了解这一理念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中方希望能通过此次线下宣介会,让外宾们亲自观看、感受、体验到中国的新变化、新景象、新成就,多层次、多角度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讲好中国的发展故事。
5月30日的宣介会上,中方嘉宾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世界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中国共产党愿同世界各国政党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在故事分享环节,来自湖北农村、社区、企业、高校等5位基层党员和1位在湖北生活的外国友人从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一带一路”建设等角度讲述了湖北发展变化的故事。
宣介会全程通过新媒体平台对海外进行了现场直播。
外宾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
本次专题对外宣介会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新理念、新格局”。参访过程中,与会外宾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哪些新的理解?哪些关键词体现着外宾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绿色环保可持续,这是此行外宾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之一。阿根廷主权祖国研究中心语言部主任毛罗·里维拉上一次到访中国是2018年。时隔5年再次来华,他感慨中国在可持续发展能力、绿色能源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绿色能源不止对中国意义重大,对世界而言也非常重要。”他说。
泽亚德·沙迪德接受媒体采访。
巴勒斯坦政府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泽亚德·沙迪德随团参访了武汉华侨城湿地公园和东湖落雁景区。茂密的植被、清澈的水源、生活其中的各类动物……参访后,沙迪德感叹:“中国成功地使得整体环境变得非常健康”。
外宾参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另外一个频频被提及的关键词是“科技”。宣介会当天上午,游览完黄鹤楼后,外宾们赶赴位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参访。
参观过程中,外宾们热情高涨,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录像。一位来自巴西的代表在参观后直言,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中国的科技与教育为她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青年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未来。”走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蒙古民主党全国政策委员会委员额尔登巴雅尔对媒体表示,希望未来能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学习中国经验,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委内瑞拉全国代表大会议员赫内塞斯·加尔伏特随团体验了湖北襄阳车企的智能轨道列车:无需在路面上铺设轨道,利用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车辆可实现智能行走。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襄阳汽车产业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改走绿色环保发展线路,值得学习借鉴。
宣介会上,脱贫、教育等关键词也在政党领导人或代表演讲中多次出现。蒙古国家大呼拉尔副主席、民主党妇联主席奥登图雅对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感到钦佩。她表示,当前蒙古国仍有近三分之一人口处于贫困水平,希望学习中国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多层次、多角度讲好中国发展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南都记者了解到,此行中不少外宾是首次来华。为了多层次、多角度地讲好中国发展故事,让各国政党领导人或代表在短暂的访华之旅中,切身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宣介会当天上午,主办方组织外宾集体来到有着“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美誉的黄鹤楼,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黄鹤楼前中外友人演唱歌曲。
黄鹤楼前的小广场上设置了一圈展台,陈列着汉秀剧装、蛋画、面塑、脸谱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台前,非遗传承人和来自湖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志愿者热情地招呼着满脸新奇的外宾们。
面塑展台处,湖北大学的留学生志愿者正在向一位手持龙形面塑的外宾讲解面塑工艺。南都记者询问他为何在一众面塑里选了龙形面塑,他满脸笑容地回答:“喜欢中国龙!”另一位来自纳米比亚的外宾则驻足在书法绘画展台前,对水墨画的扇面爱不释手,志愿者将他的名字“莫丝”和“武汉”两个字写在纸扇上送给了他。
外宾挑选了一个龙形面塑。
“我觉得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都非常悠久。”阿根廷主权祖国研究中心语言部主任毛罗·里维拉在黄鹤楼前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直言。十年前,里维拉开始学习中文。2016年,他获得了孔子学院的奖学金,前往吉林大学学习。在吉林大学就读时,两句中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外宾在黄鹤楼前合影留念。
离开武汉后,代表团分赴襄阳、十堰、宜昌参访。探访现代乡村是地市参访行程中的重要一环。“襄阳最美村落”姚庵村依托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成功引进桃花岭、油牡丹等10余个农业项目,成功发展了旅游经济。
“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探访“襄阳最美村落”后,古巴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鲁比斯雷·冈萨雷斯感慨,中国共产党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使城乡居民共享高科技发展成果,安居乐业,共同富裕。
玛利亚·潘奇科娃接受媒体采访。
第三次来到中国的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副主席玛利亚·潘奇科娃,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也惊叹于中国式现代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改变。百闻不如一见,从2015年首次来华到此行第三次来到中国,她切身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比如,智慧城市、移动支付等,很先进,给百姓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潘奇科娃说。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赵霖萱 发自湖北武汉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