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情》拿奖,粤剧破圈越来越有戏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3-06-05 20:02

“原来这就是新粤剧啊,视觉唯美,好看又好听!”5月23日晚,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广东出品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摘得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大奖。此消息一出,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重温了《白蛇传·情》惊艳出圈的往事,不同媒体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同风格的电影海报:简单的水墨画,黑白灰三色分明地勾勒出人的扮相,清雅、透亮,一下子抓住了很多人的眼球。圈外很多不了解粤剧的朋友受到画面感染后,纷纷上社交媒体搜索寻找这部粤剧电影,于是又多了一批新朋友决定要重新认识一下粤剧。

早在2019年,这部粤剧电影就因一条两分多钟的燃情预告片在B站走红。预告片中,极尽考究的写意画风搭配婉约清亮的曲风,让电影未播先火。等到2021年5月20日电影公映后,成了很多年轻人“人生中第一场粤剧电影”,深受年轻观众的好评。上映不到20天就刷新了中国戏曲电影票房纪录,40天票房超2000万元,最后累计票房突破2300万元,创下中国戏曲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豆瓣评分高达8.0,成为豆瓣2021年度电影榜单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

微信图片_20230605162848.jpg

《白蛇传·情》缘何出圈,源自于粤剧这些年坚持不懈的破圈努力。“任何一门艺术想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戏曲当然也不例外。”对于粤剧而言,破圈一词,也许尚新,但其实创新一直是粤剧之魂。自南戏于南宋末期传入广东成为最早的粤剧开始,粤剧就因“与时俱进、不落窠臼”而兴盛,数百年的发展史上,借助吸收接纳了进入岭南的剧种声腔及各类剧目,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大剧种。

一路走来,粤剧一直在破圈前行。这些年,它始于创新的破圈探索远不止于一部《白蛇传·情》,“粤剧+电影”只是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小段里程。

揭开粤剧向上奋进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的是:“粤剧+互联网”“粤剧+文化”“粤剧+粤曲”等各类型的探索源源不断……破圈由来已久,让粤剧的多元广袤更加凸显,也让粤剧文化更加生动鲜活,既让戏越来越好看,也让“扮”戏与“守”戏之人越走越远、越来越坚定,更让涵养传统戏曲生长壮大的南粤大地因此被更多的人熟知。讲好广东故事,粤剧是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常说常新、越说越有戏的“好故事”!

《白蛇传·情》的出圈密码

打开天窗,让年轻人被粤剧圈粉

第十九届华表奖共有20部优秀电影获得提名,《白蛇传·情》是唯一获奖的戏曲电影。一部原属“小众”的戏曲电影缘何成为现象级的作品,并获得国家级权威电影奖项的高度认可?

微信图片_20230531180821.jpg

《白蛇传·情》能够成功“出圈”绝非偶然。电影出品人、珠江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垂林一语道出其中原委:经典爱情IP的年轻化表达、戏曲艺术的电影化呈现、传统美学的国潮风转化……凡此种种,成功让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电影观众被传统戏曲“圈粉”。

剧照6.jpg

“这才是国风的正确打开方式”“电影每一帧都很像写意画”“拍得很有意境和韵味,非常东方美学”“戏腔古风,惊艳一生”……电影面市后,迅速在年轻人的圈子里引爆热点效应。大家喜欢这部电影,喜欢它的艺术性,更喜欢它所承载与传播的东方文化。

在艺术形式上,《白蛇传·情》借助当代美学手法,尤其是电影的技法,对传统戏曲的艺术之美进行创造性转化,成为《白蛇传·情》展露出强大生命力的破圈密码。据美术总监李金辉介绍,《白蛇传·情》电影的视觉创作,传承了中国绘画艺术自唐朝以来的水墨表现形式,融入了宋代美学所追求的简约、留白及气韵。后期制作成功将实景画面与传统的中国画风、流行的国漫画风以及电脑动画等相融合,让剧中人物置身于水墨山水,在一种似实还虚、亦真亦幻的审美意蕴中,达到了人与景的和谐、情与境的交融。

为了契合电影视觉想要突出的古朴典雅的宋代基调,服装师、造型指导王晓霞特别购置了白色面料用古法“草本染”手工制作,花纹图案参考了古画里的水纹和云纹,纯手工刺绣。负责作曲和编曲的作曲家陈挥之在保留了粤剧中最常见的广东高胡和铜锣外,还在影片中加入了管弦乐和电子合成乐器,让粤剧能够给人以全新的声效感受。

微信图片_20230530145101.jpg

除此之外,《白蛇传·情》电影大胆破圈、锐意创新的地方还有很多。宣发上的破圈,也为电影出圈作出不小的贡献。为了进一步宣传粤剧文化,宣发团队将电影打造成一张文旅名片,策划登高望“粤”——广州塔上看粤剧大片等系列活动,同时编辑出版了热销图书《白蛇传·情未了:粤剧电影珍藏版》,社会反响热烈。

单就一部《白蛇传·情》的出圈密码,也不只是电影这么简单。

星程不易的背后,是以粤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在创新之中谋发展的初心与渴望。

《白蛇传·情》的编剧莫非曾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粤剧艺术的发展传承,需要更多的平台、空间,如一扇扇打开的“窗”,能让更多人通过窗口看到粤剧的魅力,“我更希望《白蛇传·情》是一个‘天窗’,使人们看到艺术作品的同时,也看到文化的核心走向。”

“借电影这座桥梁,打开了盖在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戏曲身上的‘天窗’,让更多的年轻人重新认识粤剧、重新审视粤剧之美。”剧中主演、许仙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向南都记者坦言,这是他参演这部电影最欣喜的地方。

粤剧电影的创新之路

破圈就像等风来,虽缓终达

中国电影与戏曲的情缘深厚,自1905年中国诞生的第一部电影——京剧舞台艺术纪录片《定军山》开始,电影与戏曲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电影蓬勃发展,黄梅戏《天仙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豫剧《花木兰》、评剧《花为媒》等,成为几代国人心中的经典。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戏曲电影虽有一定的产量,却一直未出现一部广为流传、堪称经典的作品。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田广说,一部小众的戏曲电影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难得。《白蛇传·情》以富有中国特色的写意美学,在尊重戏曲艺术特性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最新的电影语言和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戏曲电影长久以来存在的虚实冲突问题,是对戏曲电影美学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堪称中国戏曲电影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作为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大家对《白蛇传》的故事并不陌生。对于它的演绎,一直是文艺家的“心头好”,多次被翻拍成电视剧、电影、戏曲,甚至舞台剧,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故事经典传唱,老少皆宜。选材于此,进行粤剧剧本的创作,因之扎实的创作班底,让西湖文化与粤语文化的交流初探,变得顺理成章。

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非常顺利地落地,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改编成电影前,《白蛇传·情》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粤剧作品,深受年轻戏迷朋友的喜爱。饰演白素贞的是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她曾凭借此剧获得了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16届文华表演奖这两个中国戏曲界含金量最高的大奖。

先有粤剧,而后有了扎根市场的群众基础,再有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做支撑,粤剧电影的出圈之路跃然纸上。

剧照15.jpg

“《白蛇传·情》的成功,既是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使然,也是粤剧多年积累沉淀后的爆发,更是新一代粤剧人结合新媒体、新市场和新理念所做出的大胆尝试。”曾小敏如是评价这部粤剧电影火爆出圈的原因。

当前,广东正在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即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白蛇传·情》从戏曲舞台走向银幕的成功蜕变,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成功探索。

从2014年10月粤剧《白蛇传·情》首演到2021年5月20日电影《白蛇传·情》公映,曾小敏及所有主创团队的成员潜心沉戏、耐心等风来,用了7年时间。

粤剧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依然在探索的路上。以珠影集团正在打造“粤剧电影创新三部曲”为例,积累《白蛇传·情》成功的经验,做好粤剧电影《谯国夫人》和《三水女儿·红头巾》成为当务之急。

对此,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副教授方惠有欣喜,也有担忧,她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戏曲跨界首先需要比较大的勇气,因为戏曲市场的固有审美和表演程式对其创新的束缚非常多,所以从业者能够为吸引年轻受众迈出传统的窠臼,尝试新的可能,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也会担心,并不是所有创新都非常成功,哪怕是同一个类型的创新,如戏曲电影,也是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很难一概而论。成功的作品除了市场的叫座反馈之外,还需经得起剧评家们的细看。”

1080x1576_647da58312adc.jpg

2143x3000_647da583676bf.jpg

近年来,广州市也在大力推进“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南越宫词》《睿王与庄妃》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叫好又叫座”之路依然任重道远。《白蛇传·情》的成功也许难以复刻,却可以给那些正在筹备拍摄中的粤剧电影一些启示:只要找到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像粤剧这种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和观赏性的传统戏曲,一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驻足欣赏。而传播力,一样是粤剧更好地活下去的“动力”。

粤剧的跨界合作

多元合作,让艺术新风吹进梨园

地缘文化的根基,是粤剧庞大群众基础的来源,但也是它的发展制约之所在。受制粤语体系的影响,粤剧素有“过海容易过江难”之说。在海外,粤剧作为岭南文化三瑰宝之一,收获了大批拥趸。而它的“北上”之旅异常艰难,大众化更非易事。

这些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粤剧人也一直在不断地调整自己,也调整粤剧的发展方向,并向受众期待的需要靠近,使得粤剧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正如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陶庆梅所说,“任何一种传统艺术都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与自己所处时代的对话,然而戏曲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强大完整性,使得今天很难对它进行一步到位的整体性创新,反倒是通过破圈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类型发生的碰撞、融合、叠加,有可能使得戏曲一点点在局部甚至细节处呈现出新的形态,生长出新的枝丫,绽放出新的花蕾。” 

触网联动:从最传统到最先锋的突围

微信图片_20230531175942.jpg

5月13日晚,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广东粤剧院创作研究部主任彭庆华受邀出现在郑云龙“怎么了”巡回音乐会Pro广州站上,与郑云龙同台合唱《山海》,为这场演唱会带入了浓浓的粤剧风韵。民族乐器、粤剧唱腔搭配流行音乐这样的跨界联动,不仅让流行音乐更具文化气韵,也让粤剧更出新意。包括郑云龙在内的很多人对那场演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最大的微妙点就在于融合。《山海》与粤剧的融合令人耳目一新,融合粤剧元素的重新编曲后,歌曲与画面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新颖。”

彭庆华告诉南都记者,其实粤剧求新之变,由来已久。戏曲演出本来就是非常综合的一门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粤剧,它的发展壮大本来就是依靠融会贯通和创新求变的能力,这也是粤剧的独特魅力所在。它的程式化规范和演出形式虽然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它的发展并没有被框定。

微信图片_20230531180237_副本.jpg

大多数广东粤剧人都是守根并懂得创新的,彭庆华只是其中一位,他曾联合发起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演了一部新锐的跨界粤剧《决战天策府》,开创了全国“互联网+戏曲(粤剧)”的先河。剧本取材于一部人气网游,是由广东粤剧院出品、广东粤剧院二团演出的新编粤剧,剧中讲述“安史之乱”期间,天策府统领李承恩率军勇战叛军,力保大唐江山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30531175957_副本.jpg

该剧是粤剧与网游的首次跨界结合,也算得上是粤剧破圈路上的又一成功典范,是粤剧在“互联网+”时代一次成功的创新探索。全剧首演至今八年,每场演出都爆满,不仅受到了游戏玩家的喜爱,更是吸引了一批新的年轻粤剧观众。

彭庆华说,戏曲除了是一种具体的文艺样式之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看,推动戏曲的创新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破圈从来只是其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一味地追求融入新式的话语表达和流行元素,而更应该回归戏剧本身,把本子写好,把身段练好,把词唱好,把地方文化的根脉传承好。跨界创新、借鉴融合,都是希望浇灌传统戏曲之花越开越好,为戏剧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N+1”种可能,要在保住粤剧之魂的基础上,在创作内容和形式上紧跟时代脉搏,为培养新一代的年轻观众而做出努力。

微信图片_20230531180050_副本.jpg

不仅形式新颖,制作团队的选取与建构,也做了市场化的机制改革,除了创作人员经费及制作服装、音乐制作等必要物资开支外,所有主创人员的薪酬都通过分成的形式,与剧目市场直接挂钩。宣传方式也更加丰富多元,引入了“快闪”、参加漫展活动等“非粤剧常规”的方式,扩大了粤剧的影响力。2014年5月、12月及2015年11月,广东粤剧院分别在广州大学城、东山口地铁站、天河城广场,上海近铁广场、南京路进行粤剧“快闪”活动,以演员踩滑板和滑板车穿梭校区、联手学生艺术团融合粤剧武打、武术南拳、街舞等元素一同“穿越”、闹市“重现”《决战天策府》片段等形式,更好地实现了与观众的近距离接触和互动。 

“交响”辉映:让粤剧“上头”有了多种可能性

粤剧的音乐化,也渐渐成为粤剧破圈再出发的新方式。广东粤剧院创作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和新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的同时,也同步推出了主题粤曲,为粤剧的创新性发展、活态传承增添了不少趣味。剧有剧的韵味,曲有曲的格调,纵使各自对唱念做打的要求不同,但传承戏曲文化的初心不变。

2069x3000_619de930a2f79.jpg

两年前,广东粤剧院做过一些巡演活动,巡演团队从2021年3月开始,由深圳出发,走进郑州、西安、银川、武汉、上海、宁波,回到广州,覆盖了国内多座重点城市。为了让各地更好地接受粤剧艺术,巡演团队做了一个大胆尝试:在每一站与当地交响乐团合作,带来一场粤剧与交响融合的全新演唱会。演唱会既有粤剧经典唱段《荔枝颂》的重新演绎,也有新编粤歌《生命花开》《每一个春天》,每一场还有“彩蛋”,演绎观众耳熟能详的金曲《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等。

这类戏与曲之间的合作,让粤剧很快在上海这样一个多元文化融会的国际大都市,站稳了一席之地。根据当时的主流媒体报道显示,宛平剧院的两场演出票在开演前一周售罄,场内粤剧的文创产品也被抢购一空。现场来了许多被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吸引而来的年轻观众。就连执棒交响演唱会的著名指挥家范焘也笑言,粤剧让人“上头”。“许多当地乐团的音乐家都是第一次拉完整的粤剧,但都觉得非常好听,易于接受,排练两三天后,旋律还在耳边挥之不去。”那是他第一次指挥粤剧,他对于这种形式的合作印象深刻。

上海昆剧团导演沈斌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积极肯定了交响乐与粤剧携手初探的合作模式。沈斌说,这是艺术家们转变思维,与时代脉络融合的尽心追求,而粤剧的发展也是这一融合的体现。 

直播听戏:当粤曲红了,粤剧火了还会远吗

当前,粤剧越来越受到年轻观众的热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粤剧越来越年轻态,越来越容易引发年轻人的共鸣。入戏的内容、唱戏的环境也越来越年轻化、越来越有时代特点,不仅唱的人年轻了,听的人也越来越年轻了。

去年,唱作人陈艺鹏重新编曲《帝女花》,并一人演绎男女声对唱。他将演唱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后获得数十万点赞,更吸引了不少网友翻唱。以此为契机,陈艺鹏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与粤曲和粤语歌相关的视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收获了近三十万粉丝。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过戏,但会因为刷短视频时听到一段粤曲而对相关的粤剧生发出兴趣与好感。当前,广东粤剧院也积极鼓励有网感的年轻演员突破自己,尝试用直播、制作短视频、拍摄短剧等形式,宣扬粤剧文化。很多年轻演员把戏搬进了直播间,通过传唱粤曲,来传播粤剧文化。

一直以来,粤剧粤曲都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进步。粤曲吸收了粤剧腔调后,有着重大的发展,其成果又为粤剧所吸收。二者可以取长补短,互惠联动,探索双赢。

国家二级编剧、广东粤剧院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冯敏仪说,其实粤剧一直都是与时俱进的,它与岭南文化开放并包、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源头也是一脉相承的,“100多年前,当其他剧种可能还没有用西洋乐器的时候,我们粤剧就引入了小提琴、萨克斯风和电吉他等西洋乐器,正是因为我们会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时地吸纳、融合,并在传承中谋求新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粤剧。”所以,粤剧才能够生生不息,才可以有粤剧电影、粤剧歌曲,甚至好的电子游戏作品一样可以是粤剧创作与创新的素材。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实习生 卓玲

图片:由广东粤剧院、郑云龙工作坊、广东粤剧院彭庆华粤剧工作室提供

编辑:刘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娱观察@南都娱乐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