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绣花功夫”活用闲置空间,广州白云这些桥底已成便民场所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3-06-07 21:01

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今年广东街坊点赞榜将以“民生实事 广东样本”为主题,面向全省各级各部门征集2022年以来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典型案例,遴选民生实事领域的优秀案例。

6月初,候选案例将在南方都市报App和N视频App公示并接受街坊点赞。结合市民满意度调查和专家评审团综合评分等,活动将最终评选出高质量的街坊点赞榜优秀案例。

桥下空间是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能得以高效利用?目前,广州市白云区首批4个桥下空间利用提升试点项目全部完工,包括了云城东路南段、空港大道二期、黄庄南路、尖彭路项目。项目以“绣花功夫”对桥下闲置空间进行重新利用和盘活,打造有休息室、工具房、驿站等设施,建设更有温度的城市空间。

近日,广东街坊点赞榜调研走进广州白云区的桥下空间改造试点,看白云区城管局如何以“绣花功夫”对桥下闲置空间进行重新利用和盘活,打造新型共享空间。

 

WechatIMG213.jpeg

本期关注:广州市白云区完成了首批4个桥下空间利用提升试点,对桥下闲置空间进行重新利用和盘活,打造有休息室、工具房、驿站等一系列新型共享设施。

案例简介: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下简称“白云区城管局”)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白云分院合作构建了桥下空间创意利用新模式,以模块化建造探索桥下空间活化利用的可能性,通过建筑模块、驿站模块、便民模块、美饰模块、绿化模块之间的灵活搭配,根据实际搭建相适应的空间场景。

群众评价:改造后的桥下空间有桌子、有椅子,累的时候可以歇息,遇到酷暑或刮风下雨的时候,也有地方躲避。这是一个从微小细节处出发的便民举措。

专家点评:人行天桥桥下空间改造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建议进一步收集周边居民需求,因地制宜打造合适的改造利用的方案

以“绣花功夫”挖掘提升更多城市闲置空间

根据2015年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全市桥梁已超过1700座。各式人行天桥、高架桥等桥梁大大提高了城市交通通达性。与此同时,大量的桥下空间也随之出现。

如何利用和管理这些桥下空间,是城市管理者们长期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事实上,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桥下空间如果缺乏有效持续的整治,就容易滋生出环境脏乱、乱堆乱放、违法开垦等无序使用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广州市白云区积极推进桥下空间利用提升工作。其中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下简称“白云区城管局”)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白云分院合作构建了桥下空间创意利用新模式,以模块化建造探索桥下空间活化利用的可能性,通过建筑模块、驿站模块、便民模块、美饰模块、绿化模块之间的灵活搭配,根据实际搭建相适应的空间场景。如提供工具收纳空间和休息场所,为环卫、绿化工人以及过往的市民提供便利和服务,将桥下空间更好地渗透到城市生活当中。

IMG_0358.JPG

黄庄南路桥下空间设置的非机动车停车位。

“我们希望通过改造提升,打造成‘一桥一特色’的人文、自然景观带。”白云区城管局规建科负责人王周介绍说,桥下空间利用提升项目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更多舒适的城市活动场所,还结合周边环境满足更多公共需求,使常被忽视的桥下空间,成为一处提供全新服务功能和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白云区以“绣花功夫”串联城市环境、道路界面、文化生活等因素,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形象,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目前,白云区首批桥下空间利用提升项目,包括云城东路南段、空港大道二期、黄庄南路、尖彭路4个试点项目全部完工,这些桥下空间具体包括3个绿化收纳空间和1个公共活动空间,改造从精细处入手,以“绣花功夫”对白云区桥下闲置空间进行重新利用和盘活,打造高质量人居环境,建设更有温度的城市空间。

 

脏乱差死角“蝶变”为遮风挡雨休闲之所

那么,白云区首批桥下空间利用提升项目是否实用?对周边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南都记者在6日对上述桥下空间进行了走访。

在空港大道与南岭西街交接处的天桥下,绿化工人张俊龙正在桥下空间的座位上短暂休息。他表示,以往桥下空间由于紧挨着马路,平时有不少车辆违规停放,不仅大大干扰了绿化工人们修剪行道树的工作,同时还有不少垃圾和污物堆积在角落,非常影响市容市貌。如今,桥下空间的改造不仅美化了周边环境,还杜绝了不良车主的违规停放,减少了对绿化工作的影响。

DSC04609.JPG

空港大道与南岭西街交接处的天桥下,新建的绿化房内景。(南都记者陈卓睿 摄)

使用桥下空间的不仅是绿化工人。住在附近的市民邓先生在散步时也来到该天桥下的桥下空间休息。“这是我第一次使用桥下空间的座位。因为空港大道周边很空旷,天桥下是少有的能遮风挡雨的地方。桥下空间新建了以后,我们平时经过也可以在这里歇歇脚。”邓先生说。

位于尖彭路彭西华联工业区附近的高架桥底的空间已被打造成了一处市民活动空间。该市民活动空间由一个环卫房、一个绿化房和一个户外休憩看台构成。南都记者进入绿化房和环卫房发现,整个房间装饰风格简约明亮,设置有窗户通风采光,室内定制有洞洞板、收纳架,便于工人有序放置工具。临近正午时分,在附近工作的绿化工人何健棋来到绿化房休息。

“以前我们只有一个工具房用于存放工具,里面没凳子也没桌子,不能进去休息。”何健棋表示,改造后的桥下空间有桌子、有椅子,累的时候可以歇息,遇到酷暑或刮风下雨的时候,也有地方躲避。墙上的洞洞板、收纳架满足了他们在房间内有序摆放工具和个人物品的需求。“非常好的设计,这对我们每天的辛勤劳动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何健棋说。

而在云城东路云璟汇附近的天桥底,同样巧妙利用桥下空间,改造成一处新型的共享空间,设有休息室、工具房、驿站、宣传栏等。“最近发现多了这个特别的小屋子,我出来遛狗经过就会坐在这里休息一下,感觉还挺别致的。”市民李女士表示,以前这里就是一块空地,比较脏乱。“现在经过改造后,走过路过可以在这里设置的木椅上休息,我认为这是一个从微小细节处出发的便民举措。”

IMG_0321.JPG

云城东路云璟汇附近的天桥桥下空间内休息的市民。

“我们希望通过更好的设计,让桥下空间从‘隐秘的角落’变成收纳有序的城市风景,室内可以是环卫、绿化工人们的市政配套设施用房,室外设计有休闲椅,便于市民活动。”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白云分院设计副总监杨饶扬介绍说。

e65b9697-e441-4200-8a5f-5fd03e60f207.jpg

云城东路云璟汇附近的天桥底下的室外休息椅。

白云区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上述桥下空间改造项目将在不久后交由绿化部门或环卫部门进行垂直管理。未来,白云区还将以上述桥下空间项目为先行试点,继续挖掘城市闲置空间的更多可能性,修补城市的细节缺失,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着力提升老城市新活力,有效支持城市高质量发展。

 

专家点评

人行天桥桥下空间改造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城市的桥下空间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状态不一。若运用得当,则是对满足民生需求的一个有效的补充。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高级工程师朱秋利对此表示,白云区对首批桥下空间进行试点利用提升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于公共领域的设施提升,政府也发挥了应有的主导作用。

“这是一件好事情,应该鼓励。因为广州市的资源空间资源是有限的,城区的桥下资源比较多,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离市区有一定距离的地区也有更多的人入住,这些地方的桥下空间也应该考虑如何利用。”朱秋利建议,除了政府主导以外,应该让周边的社区参与到桥下空间改造当中,通过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需求,形成桥下空间改造利用的合理方案。

WechatIMG214.jpeg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卓睿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民生实事“广东样本”2023年广东街坊点赞榜启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