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围绕百年大变局下文明对话的使命与意义发言。
“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的名言揭示了文明发展的秘密。赵汀阳认为,“共在”先于“存在”,每个人类文明自诞生之初,就自然存在着“跨文明”的交流。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化发展,每个文明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与边界。
“有了文明的边界,就需要文明的对话。”如何在不同的文明之间形成有效的对话,也引起先哲们的广泛思考。在赵汀阳看来,过去提出的“交往理性”模式,只能为人们解决思想上的分歧,却无法化解心灵间的隔阂:“因为‘互相理解’不能保证‘一致同意’,两者之间还缺少‘互相接受’的关键环节。”
文明之间都有相似的价值理念,但不同文明各有不同的价值排序。崇尚“和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质。具有不同价值排序的文明之间,如何实现“互相接受”?赵汀阳认为,同一文化内部往往存在默契的“相聚点”,而不同文化之间则需要人为创造更多的“相聚点”,而古老的“中国智慧”对当代文明对话同样带来深刻的启示。
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赵汀阳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应当同时互相改善,吸收不同文明最突出的优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是文明对话所能实现的最高目标。”
在他看来,这种文明之间跨主体的交流并非只是一种“加法”,而是充满创造性的“乘法”。其实,文明对话的成功先例在人类历史屡见不鲜。
“从价值观的角度寻找不同文明之间的‘相聚点’是比较困难的,但我们可以转换方法,从不同文明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里寻找‘相聚点’。”赵汀阳认为,置身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明都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大家也面临着基本相似的问题,从“问题”出发反而更容易找到文明对话的“相聚点”。
不同文明的知识体系之间互为参照系。“随着量子力学、复杂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形态知识的发展,过去欧洲产生的知识已经不足以解决人类今天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共同的问题,将不同文明的知识和思想汇聚起来,建构一个共享的、非排他的知识世界,这非常有利于实现跨文化的‘相聚’。”
随着人工智能的到来,人类的知识体系也将发生深刻的巨变,人们所面对的问题同样会更新换代。赵汀阳指出,以未来为问题的出发点,才能更好地重构传统的意义。他展望,通过文明之间的对话,形成跨文化的“新百科全书”,为人类今天共同面临的问题找到答案。
来源:南方+
编辑:许乐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