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大湾区,大未来!
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上线“湾区100”数据视频栏目,用100个数据纵览大湾区的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描绘大湾区的朝气蓬勃、万象更新,书写大湾区的同心逐梦、携手前行。
每期一个小数据,带你看懂大湾区。
“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五月初五系龙舟节呀,阿妈叫我去睇龙船。”正如这首广东人耳熟能详的童谣所唱的一样,每每到了端午,扒龙船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6月10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在东莞沙田开锣,来自大湾区的18支队伍同江竞渡,上演龙舟版“速度与激情”。
本期“湾区100”,一同进入大湾区一年一度的“龙舟时间”,感受大湾区人难解的龙舟情结。
广府龙舟文化传承千年
591岁盐步老龙尚能击水
说到广府的“威水”龙舟,就不得不提到“盐步老龙”。
“盐步老龙”闻名粤港澳及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龙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宣德七年(1432年),也就是说,和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故宫相比,仅仅相差12岁。
近日,已经591岁的老龙在佛山南海大沥“重出江湖”,开启起龙船、拜华光、游三河、探“契仔”、迎“契仔”、食龙船饭等一系列特有的礼俗仪式。2012年,盐步老龙礼俗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次年被推选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广项目。
当然啦,广府地区赛龙舟的历史可远不止591年。早在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时代,岭南就已经出现了龙舟竞舸的盛况。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筒上的龙舟花纹篆刻,就是最佳佐证。
传承千年的端午扒龙船习俗,在珠三角各处留下痕迹。“盐步老龙”的“契仔”、荔湾泮塘的“仁威老龙”,同样建造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岁;车陂龙舟文化的重要图腾、150多岁的老龙“东坡号”,是广州保存最完好的老龙舟之一;顺德大良苏岗老龙建造于1886年,今年已是137岁……
广东拥有26项龙舟相关省级以上非遗
赛龙舟已成国际性体育盛事
从赛龙舟、造龙舟、起龙、藏龙、采青、点睛、趁景,到吃龙船饭、龙舟说唱……与龙舟相关的桩桩件件,都传承着丰富的岭南文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拥有26项与龙舟相关的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其中赛龙舟、龙舟制作技艺、龙舟说唱3项是国家级非遗。
赛龙舟是大湾区共有共享的传统文化。香港是现代龙舟竞技发源地,从1976年香港举办第一场国际龙舟邀请赛,到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龙舟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都为这项千年传统习俗添上新意。
经过多年演进,赛龙舟已成为国家级乃至国际性的体育盛事。据悉,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5000多万名龙舟爱好者,100多个国家开展龙舟运动,举办过上千场比赛。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中国龙舟作为展示项目,亮相东京奥运会皮划艇赛场,标志着龙舟已正式启动入奥程序。
大湾区龙舟邀请赛在东莞开锣
上演大湾区版“速度与激情”
据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武一婷介绍,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系列活动的主打项目,本次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有三大亮点:
一是突出湾区城市共同参与。本次龙舟赛共邀请来自粤港澳的18支龙舟队伍,其中包括香港沙田同心龙舟队、香港警察龙舟队、澳门独木舟会龙舟队等9支港澳龙舟队伍,以及大湾区内广东九个城市的9支龙舟队伍。同时,活动还邀请港澳同乡会、港澳青年代表和行业代表到现场观赛,粤港澳乡亲欢聚一堂、品味龙舟盛宴。
二是突出传承龙舟文化传统。本次龙舟赛粤港澳城市组将按国际大赛惯例进行标准龙(一艇22人)比赛。此外,东莞素有“龙舟月”传统,本次龙舟赛结合这一特色,特别组织东莞水乡10个镇街及沙田镇17个村(社区),按地方惯例进行传统龙(一艇60人)比赛。活动期间,还将开展请龙头、起龙、洗龙、装龙头、点睛、游龙、吃龙船饭等传统龙舟仪式,以传统龙舟文化为精神纽带,增进湾区各城市人文交流。
三是突出龙舟赛事专业水准。本次龙舟赛专门邀请了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广东省龙舟协会作为指导单位,组建以国际级、国家级裁判为主力的裁判团队,严格按照中华龙舟大赛标准执行,确保比赛公平公正。
人文湾区,一水同舟;万众一心,赛龙夺锦。让我们为奋楫者加油喝彩!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张纯
执行:唐静怡 熊润淼 谢小清 实习生 曹瑾怡
设计、动效:罗锐 原毅 欧阳静
数据来源: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东莞)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新闻发布会、南方日报等公开媒体报道
编辑:唐静怡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网络中国节·端午
湾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