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昆明名不见经传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禄劝一中”),因为两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以及教室里一块“改变命运”的屏幕突然走红——这两名学生所在的网络培优班,通过一条网线、一块屏幕“走进”了远方名校成都七中的课堂。李维国也是从禄劝一中网络培优班走出的学生,2019年,他考出了该县文科高考史上的新成绩666分,被清华大学艺术史论专业录取。又到一年高考时,近日,他向南都记者回顾了被这块屏幕改变命运的历程。
李维国在清华大学。
即将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的李维国,回忆起那段上网课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他告诉南都记者,刚上高中时“清北”是“不敢想”的远方。因为尽管在第一次期中测试中,他考了年级第一,但那时的他仍认为“清北与自己还是有很大差距”。
而对于陌生的网课,他也曾无所适从。他直言,数学和英语两门课对他而言最具挑战。数学课上,两边学生截然不同的反应速度,暴露了双方存在的差距。“很多时候可能这边的同学都还没想清楚要怎么解题,那边的同学已经做完了”。数学考试一直名列前茅的李维国向南都记者直言,如果不提前预习,数学课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容易“走神、打瞌睡”。
禄劝一中学生跟随成都七中上网课。
禄劝一中高三网班年级组长、英语老师董加维也告诉南都记者,最开始,网课班的学生“最简单的比如‘翻到哪一页’,句子里的主语、谓语、宾语,都不一定听得懂”。他解释,在禄劝,很多学生到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课程,即便如此,英语教学也一直是汉语为主,英语为辅。而成都七中的英语教学,基本都是英文输出。李维国说,他第一次英语考试分数都不及格。
为此,编撰校本教材、带领学生一起预习、延长自习时间,都成了禄劝一中老师们帮助学生跟上网课的办法。英语课堂上,本校老师还通过“闪词记忆”和“三句翻译”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英文读写译能力。李维国介绍,“成都七中那边的学生不需要拼写”,因为他们基本都会,不需要老师刻意强调。
“必须去预习,你才能很好地跟上课程。”李维国的办法是,对每节课进行预习,把新课程的知识要点记住并且理解,才更容易跟上课堂节奏。此外,他还会提前做一做课堂讲义里面的题目,然后在课堂上再跟着老师的讲解去熟悉解题思路。
李维国介绍,在晚自习的时候,老师还会带着他们一起复习巩固当天的课程内容,以及预习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就这样,李维国逐渐跟上了屏幕另一端成都七中的教学节奏,成绩也慢慢提升,最终考取清华大学。
李维国说,有了他们在前面起到引领作用,“我觉得清北离我们(学弟学妹)就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实习生 黄鹰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高考地标”今与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