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收到回信的澳门科技大学师生:将继续投身国家科技创新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3-06-09 16:36

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23日给参与“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研制的澳门科技大学师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是内地和澳门合作研制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主要用于地球磁场探测和研究,5月2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参与卫星研制的澳门科技大学18名师生代表给习近平主席写信,汇报卫星成功发射的喜讯和参与卫星研制工作的感受,表达积极参与祖国科研建设的愿望和决心。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了多名参与研制“澳门科学一号”(以下简称“澳科一号”)的澳门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澳科大”)师生。“火箭点火的那一刻,场面十分壮观。”曾在现场的澳科大学生闫晴告诉南都记者,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时,全场瞬间爆发出欢呼。他们表示,收到回信后备受鼓舞,未来将继续投身国家科技创新事业,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微信图片_20230609141936.jpg

“澳科一号”成功发射。

“收到回信深感荣幸、备受鼓舞”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你们投身国家科技事业和航天强国建设的热情与担当。欣闻你们参与研制的“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谨向大家致以热烈的祝贺!

习近平指出,近年来,澳门深化与内地在航天等领域的科技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澳门高校、澳门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爱澳的优良传统,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习近平主席的回信,在澳门科技大学等澳门高校师生、澳门科技工作者以及澳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

“澳门科技事业和澳门青年得到习主席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我们深感荣幸、备受鼓舞。”澳科大太空科学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科学硕士研究生闫晴对南都记者说道。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的闫晴表示,今后会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高质量完成后续研究任务,以回报习近平主席的关心、关怀和厚爱。

微信图片_20230609142538.png

澳科大卫星地面站。

在澳门科技大学这所冠以“科技”之名的综合性大学内,随处可见师生们探索无垠宇宙的脚印,从学校A座大楼的月壤样品、陨石样本到R座大楼楼顶用于接收卫星数据的“卫星地面站”,无不彰显着这所年轻学府向浩瀚星海前进的决心。

微信图片_20230609115849.jpg

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澳科大校长李行伟表示,从2005年开始,澳科大就持续参加国家各类航空航天项目,从探索月球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到近年的“天问一号”着陆火星,这些成功的空间探索背后都有着澳科大师生的身影。他表示,“澳科一号”卫星项目是澳门空间科研事业一项零的突破,也是“一国两制”下内地和澳门科研合作的成功案例。

同样因为这封回信而激动不已的,还有澳科大太空科学研究所空间大数据分析学硕士研究生孙照龙。

“回信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对澳门科技以及青年发展的高度重视。他对我们科研工作长期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和勉励。”孙照龙告诉南都记者,这封意义非凡的回信,是对自己努力投身科技创新事业,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莫大激励。

收到回信后,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教授区家明,感到由衷的自豪。“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荣誉,我相信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会感到非常兴奋和荣幸。”

“内地和澳门紧密合作,项目才能成功”

5月21日16时,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澳科一号”。该卫星作为国际首颗低纬度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国内地球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将提高我国空间磁测技术水平。

“‘澳科一号’卫星发射时,我在酒泉现场,既激动又紧张。火箭点火的那一刻,场面十分壮观,伴随着脑海中过往的画面,我以敬重的心情注视着它。当发射场中传来发射成功的消息,现场瞬间爆发出欢呼。”目送着火箭远去,闫晴说,脑海中闪过了研发过程中的一幕幕画面,那一刻,他感到自己的所有努力都值了。

微信图片_20230609141908.jpg

参与观摩“澳科一号”卫星发射任务人员合影。

和闫晴一样,看着卫星升空,孙照龙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动和兴奋。

“对参与其中的人员来说,这是一个极为难得和珍贵的经历和荣誉。”同时,他也感受到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因为对“澳科一号”卫星科学家团队而言,发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他们还需要通过不懈努力来保持卫星稳定运行并利用卫星数据开展进一步研究。

区家明也表示,比起看到卫星升空,他更关心卫星发射后的一系列工作状态。“比如发射后不久的星箭分离过程,卫星入轨一个半小时后A星伸杆的展开过程等,这些动作的成功实现使我们对卫星的成功运行有了充足信心,也让我们对将来的卫星数据处理工作充满期待。”

“内地和澳门师生紧密合作,这个项目才能成功。我们互相支持协作,把各自的优势和技术能力发挥到极致。”孙照龙向南都记者感慨道。

闫晴告诉南都记者,“澳科一号”卫星科学家团队成员来自五洲四海,团队中有来自内地、澳门以及海外的师生和专家,大家互帮互助,但成员们的交流和技术沟通也存在一些难题。在学校支持下,闫晴和团队同伴前往欧洲学习技术,以更充足的知识储备参与突破技术壁垒。

“曾有专家在研讨会上质疑我们团队处理卫星磁测数据的能力。为解答他们的疑问,我们组织团队成员访问国际顶尖团队并进行交流,印证我们处理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利用仿真数据对处理方法进行测试,安排团队成员参与户外磁测数据标定试验工作,获取有效标定数据做独立分析验证,最终解答了专家的疑问。”区家明向南都记者表示,在此过程中,内地与澳门师生在工作上实现了零距离的高度融合。

“我是机缘巧合之下,在学校官网上看到的这个卫星项目相关报道。”进行一番了解后,孙照龙认为这是一个极具科研价值的项目,便主动申请加入团队。闫晴则是本科期间攻读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时经老师引荐,认识了“澳科一号”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可可,进而了解到该项目。面试通过后,他成功加入这一人才济济的研发团队。

区家明的研究方向是地球磁场长期变化及其起源,这与“澳科一号”科研目标相当契合。得知有如此千载难逢的机遇,区家明立刻拜访了该项目负责人并得到对方认可,从而加入“澳科一号”卫星科学家团队。

“要继续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拳拳报国心,不辞行路难。

为赶研发进度,澳科大“澳科一号”卫星科学家团队曾在临近春节时远赴云南丽江高寒地区,进行磁场探测标校试验,在凌晨接近零下10℃且狂风大作的环境下进行连续磁场观测,以验证卫星载荷探测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空间大数据分析学硕士研究生,孙照龙在团队里需要将大量复杂的实验数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并进行分析。迎难而上,他一边积极学习数学和统计知识,一边虚心向他人求教,在反复实验后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通过参与“澳科一号”卫星项目,孙照龙正在积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科技能力和创新意识。“我还关注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和战略,了解国家和社会对于科技创新的需求和重点,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贡献。”

孙照龙表示,科研人员可以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发掘并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学习并应用新技术,为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创新方案,还可以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服务。

“我认为,澳门科技领域的发展和突破,是大湾区高品质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靓丽名片。”闫晴向南都记者表示,澳科大有着卓越的科技平台,澳门在行星科学领域研究底蕴深厚,通过参与“澳科一号”卫星项目、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优势,他希望能稳扎稳打学习国内外先进知识和技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敢于在行星科学领域内国家需要的科研关键项目中,苦心钻研并有所开拓。

“‘澳科一号’是整个项目的第一步,将来是万里长征。”“澳科一号”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可可向南都记者表示,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该卫星成功发射后的下一个重要阶段是对卫星的所有科学载荷进行在轨测试。

微信图片_20230609115916.png

澳门卫星科学与应用数据中心。

5月底,澳科大科学家团队在西安开始6至12个月的在轨测试工作。在轨测试完成后,“澳科一号”卫星将转交给澳科大“澳科一号”科学家团队使用至少5年,澳科大团队将利用卫星数据全面开展科研工作。

张可可向南都记者提到,学校团队将在地球磁场、地球内地结构、地球海洋、地球地脉、地球电离层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与国内外科学家保持密切合作。卫星完成在轨测试工作后,澳科大将计划召开关于“澳科一号”的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相关科研成果。

“我既是学校的一分子,更是国家航空航天科研队伍的一分子。”区家明向南都记者表示,未来,他将在“澳科一号”卫星项目长期在轨测试阶段做好本职工作,为科学家们产出高精度的卫星探测数据,一起实现既定目标,完成相应科学产出,利用卫星获取的探测资料与国内外科研团队进行合作交流,使“澳科一号”卫星项目的作用最大化。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梁令菲 实习生 王景禾 澳科大供图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总书记信笺”系列回访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